【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 八上 第二单元第1课《山水相逢》第1课时 精品课件(21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 八上 第二单元第1课《山水相逢》第1课时 精品课件(21页)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山水相逢》
第1课第1课时
授课教师:XXXXX
人美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中国绘画的独特意蕴
观看视频,说说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内容?
导入
2021 年 6 月,在河南广播电视台端午节晚会《2021 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中,舞蹈演员凭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曼妙身姿,于水中生动再现了中国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中的仙人芳姿。
欣赏作品,说说关于传世名画《洛神赋图》你了解多少?
导入
洛神赋图(中国画,宋摹本) 晋 顾恺之 故宫博物院
观看图片,说说关于传世名画《洛神赋图》你了解多少?
导入
讲述了曹植途经洛水邂逅了洛水女神宓(mì)妃。后与洛神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故事情节。《洛神赋图》作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开创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长卷的先河。
看图欣赏,历代名家笔下的山河和我们眼中的山河有何不同
讲授新课
明皇幸蜀图(中国画) 唐 李昭道(传)
中国山水画流传干载,以丰富的布局形式、多变的笔墨技法彰显出海纳百川、气象万干的审美格调。

赏析佳作,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走进经典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符号化的造型语言,用“线”造型,抒发画家心中独有的山川。创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
看图欣赏,下列这些作品有何异同,怎样去欣赏一山水画
讲授新课
同:都表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
葛稚川移居图(中国画)元 王蒙
浮玉山居图(中国画) 元 钱
《干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
溪山行旅图 宋 范宽
异:留白布局、笔墨技巧、敷色
赏析佳作,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
讲授新课
元代画家王蒙曾作《葛稚川移居图》。此作描绘了东晋道士葛洪举家迁居罗浮山的情景。画面中,主人公葛洪身着道袍,手执木杖,正与身旁的小鹿一起,回首凝视骑牛抱子的妻子。画作构图呈全景式,画面以山水为主体,尽显山势之雄奇、流泉之灵动与草木之丰茂,作品秀丽而极富古韵。
1
2
3
赏析佳作,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
讲授新课
《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为山居雪川浮玉山的写景。图中山峦分三组,山势峻峭。湖上烟雾蒙蒙,山坳白云缭绕,更有用简笔点缀的茅舍、渡舟、小桥、老翁,一派江南水乡清润秀妍景色。引人遐想隐居者的悠然生活。
思考:面对众多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怎样鉴赏这些作品呢
讲授新课
观看视频,总结鉴赏中国画的方法有哪些
因心造境: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
山水的意境,仰赖画家的创造。对画面意境的欣赏,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经验和文化修养,当我们与画面产生心灵共鸣时,就能体会到观赏的乐趣。
山水画源自对自然山川的写生,但又超越具体时空,具有纯粹的、普遍性的美。美学家蔡若虹指出:“艺术的微妙作用,恐怕就在于意境,就在于那种一半留在画面上,还有一般留给画外读者去想象的诗的意境。
知识点小结:

了解古人对画作的品评标准,学习画面布局方式。
感知发现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透视方法——“三远”法
深入探究
王蒙绘制《葛稚川移居图》时,采用 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透视方法,即“三远”法中的深远之法。“三远”分为高远、深远、 平远,乃画家作画时根据观景的不同视角而选择的三种透视角度。
巍峨耸立
层峦叠嶂
平静旷远
仰视
平视
俯视
视角:仰视 平视 俯视
深远
高远
平远
三远
深入探究
平远:
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
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
构图法:“三远”法
深入探究
深远:由前往后画出深奥之感叫深远。
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
古代画家常用四面环山、溪谷幽深、屋宇栉(zhi)比,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构图法:“三远”法
深入探究
高远:
高的形势,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可以用云虚化山脚,即有崇峻之感。如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
构图法:“三远”法
深入探究
构图法:“三远”法
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总结了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高远
仰视
深远
俯视
平远
平视
连一连
高 远
深 远
平 远
拓展
观看视频,了解南齐谢赫的“六法”。
南齐谢赫的“六法”
小结
气韵生动: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使画面生动。
骨法用笔:以笔墨的形式刻画对象的外在容貌与骨相特征。
应物象形:按照客观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形态进行描绘。
随类赋彩:根据不同对象,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创作。
经营位置:精心考虑画面的整体构图和空间布局关系。
传移模写:临摹名家名作,参照经典图式,学习前人技法。
小组合作
结合“三远”法与“六法”,对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解读。
在构图方面采用了“三远”法中的哪一法
经营位置:采用"高远"构图,即通过山峰的层层叠加,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立体感和深度感。
画面描绘的是典型的北国景色,山头茂林丛密两峰相交处一白色飞瀑如银线飞流而下,近处怪石嶙峋,大石横卧于冈丘,其间杂树丛生,亭台楼阁露于树巅,溪水奔腾着向远处流去,石径斜坡遮于密林荫底。山阴道中,从右至左行来一队旅客,4头骡马载着货物正艰难地跋涉着。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深入探究
结合“三远”法与“六法”,对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解读。
如何用谢赫的“六法”赏析《溪山行旅图》
应物象形:按照客观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形态进行描绘。
深入探究
结合“三远”法与“六法”,对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解读。
如何用谢赫的“六法”赏析《溪山行旅图》
骨法用笔:全幅以方折线条钩勒轮廓,再藉短笔皴画土石质感。
深入探究
结合“三远”法与“六法”,对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解读。
如何用谢赫的“六法”赏析《溪山行旅图》
气韵生动: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该画作的主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实践
查阅资料,对比观察王希孟《干里江山图》这幅作品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何不同 写一篇小评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