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山水相逢》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第1课第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山水相逢》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第1课第2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美版《山水相逢》教学设计(第1课第2课时)
课题 山水相逢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青绿山水的色彩美感(石青、石绿的厚重清丽)与笔墨韵味,理解青绿设色山水的视觉特点与文化内涵。 艺术表现:掌握青绿山水的基本技法 —— 勾(轮廓)、皴(质感)、擦(层次)、染(底色)、设色(石青、石绿),能按步骤完成简单的青绿山水小品。 创意实践:结合 “三远” 法和 “六法” 中的 “随类赋彩”,临摹或创作青绿山水片段,注重构图与色彩和谐。 文化理解:体会青绿山水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传统绘画中 “天人合一” 的审美追求。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 1 课第 2 课时,承接上节课 “三远” 法和意境赏析,聚焦青绿山水的技法实践。通过复习巩固 “三远” 法和谢赫 “六法”,引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解析青绿山水的定义(以石青、石绿为主色);重点示范青绿山水的绘画步骤(勾、皴、擦、染、设色);引导学生通过临摹实践掌握技法,并拓展至自然观察与画家风格探究,深化对山水画 “人与自然关系” 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上节课已掌握 “三远” 法和 “六法” 的基本概念,对山水画意境有初步认知,但对青绿山水的具体技法(勾、皴、擦、染、设色)缺乏操作经验。学生对色彩运用兴趣较高,但对矿物质颜料的特性(厚重、层次感)和技法连贯性(如皴擦与染色的衔接)掌握不足,需通过分步示范和针对性指导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青绿山水的定义:以石青、石绿为主色,展现山水青翠碧绿的色彩效果。 2. 掌握青绿山水的基本步骤:勾(墨线轮廓)、皴(披麻皴等塑质感)、擦(增强层次)、染(赭石 / 花青打底)、设色(石青、石绿叠加)。
教学难点 连贯运用勾、皴、擦、染、设色技法表现山石质感,做到色彩层次分明(近浓远淡)、笔墨与色彩和谐统一。
教学方法 示范教学法、实践练习法、小组互评法、情境迁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复习旧知,衔接青绿山水 1. 提问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水画的‘三远’法,分别是什么?谢赫‘六法’中与构图和色彩相关的是哪两个?” 2. 展示学生上节课《溪山行旅图》赏析作业,点评:“大家已能运用‘三远’法分析构图,今天我们聚焦一种独特的山水画 —— 青绿山水,看看它的色彩和技法有何特别。” 3. 出示《千里江山图》局部,引出主题:“这幅画用鲜明的色彩展现山水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绿设色山水。” 1. 集体回答:“‘三远’是高远、深远、平远;‘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与构图、色彩相关。” 2. 观察作业点评,明确本节课重点 —— 青绿山水技法。 上节课我们用 “三远” 法读懂了山水的构图,用 “六法” 品味了笔墨的韵味。今天我们换个角度,看看山水画如何用色彩 “说话”—— 这幅《千里江山图》的青绿配色惊艳了千年,它的技法奥秘等待我们揭晓。
环节二: 探究青绿山水的特点与定义 布置任务三:绘制青绿设色山水小品。 讲解青绿山水定义:“青绿山水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通过厚重的色彩展现山水的苍翠碧绿,如《千里江山图》用石青、石绿加强苍翠感,设色清丽又富有层次。” 2.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总结青绿山石绘画方法 2. 对比《溪山行旅图》与《千里江山图》:“与水墨山水相比,青绿山水的色彩和技法有何不同?”(水墨重笔墨变化,青绿重色彩叠加) 3. 小结:“青绿山水不仅有‘三远’构图,更通过‘随类赋彩’让山水焕发生机,是‘六法’在色彩中的体现。” 1. 观察作品对比,小组讨论差异:“青绿山水色彩鲜艳,水墨山水以黑白为主;青绿用石青、石绿,水墨用墨色浓淡。” 2.观看视频总结青绿山石绘画方法并做好笔记。 2. 记录青绿山水核心特点:“石青、石绿为主色,色彩厚重清丽。” 1. 用对比法突出青绿山水的色彩特性,明确其与水墨山水的区别。 2. 关联 “六法” 中的 “随类赋彩”,深化文化理解。
环节三: 师示范青绿山水的绘画步骤 分步示范青绿山石绘画步骤,结合 “六法” 解析: 2. 强调注意事项:“色彩要层层叠加,避免一次涂厚;近处浓、远处淡,体现空间感。” 过渡语:画青绿山水就像盖房子,先 “搭骨架”(勾轮廓),再 “砌墙体”(皴擦质感),最后 “刷外墙”(染色设色)。每一步都有讲究,尤其是色彩,要像《千里江山图》那样层层叠加,才能有厚重又清丽的效果。 1. 跟随教师示范,标注步骤要点:“勾轮廓→皴纹理→擦质感→染底色→设主色。”
2. 记录技法细节:“披麻皴要短而有序,设色近浓远淡。” 1. 分步示范降低技法难度,让学生清晰掌握完整创作流程。 2. 关联 “六法” 理论,让技法实践有文化支撑。
环节四: 课堂实践,临摹青绿山水小品 布置实践任务:“选择《千里江山图》局部或简化山水素材,用今天学的步骤临摹青绿山水小品,要求:① 构图符合‘三远’法;② 完成勾、皴、擦、染、设色五步;③ 色彩有近浓远淡层次。”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学习用色及构图。 3. 提供分层素材:基础组用轮廓线半成品,重点练皴擦和设色;提高组自主勾轮廓,完整实践全步骤。 4.巡视指导,针对色彩过杂的学生提示:“石青、石绿为主,少用其他颜色;远山淡一点更透气。” 过渡语:掌握了步骤,就可以动手尝试了!基础组同学重点感受色彩叠加的乐趣,提高组同学挑战完整构图。记住 “近浓远淡” 的秘诀,让你的青绿山水既有层次又和谐。遇到问题可以看看示范图,或请教老师同学。 1. 选择素材,确定构图(如用平远法画近山、远山)。 2.欣赏优秀作品。 3.按步骤实践:先勾轮廓,再皴擦,后染底色,最后设色。 4.小组内互相检查:“他的披麻皴是否有序?色彩是否有层次?” 1. 分层任务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确保全员参与。 2. 实践中巩固技法,落实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目标。
环节五: 作品展示与交流 作品展示:选取 2-3 幅不同层次作品,作者介绍:“用了哪些步骤?色彩如何体现‘随类赋彩’?”
2. 互评标准:“步骤是否完整?色彩是否有近浓远淡?构图是否符合‘三远’法?” 1. 上台介绍创作思路:“我用了高远构图,近处石绿、山尖石青,体现苍翠感。” 2. 互评打分,提出建议:“皴擦很细致,远山可以再淡一点。” 1. 评价交流强化技法要点,培养审美判断能力。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本节课我们掌握了青绿山水的勾、皴、擦、染、设色技法,体会了‘随类赋彩’的魅力。青绿山水让自然在画中绽放色彩,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大家的青绿山水小品各有亮点,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层次清晰,都体现了对技法的掌握。青绿山水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古人对自然的热爱 —— 他们用色彩让山水 “永恒”。课后请带着这份热爱观察自然,探究更多山水画家的故事。
迁移联想 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围绕同一题材,我们除了可以进行美术表现外,也可以借由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现。
课后拓展 1.观察作业:拍摄校园附近的山水景致,对比古画思考:“我会如何用笔墨表现它?” 2.文化探究:查找1位你喜欢的山水画家,分析其作品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如倪瓒的疏淡、石涛的恣肆)。
教学反思 重点关注学生对勾、皴、擦、染、设色步骤的掌握程度,色彩层次的表现能力,以及 “三远” 法与设色的结合情况,针对色彩过杂、皴擦无序等问题调整后续指导策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