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山水相逢》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第1课第1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山水相逢》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第1课第1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美版《山水相逢》教学设计(第1课第1课时)
课题 山水相逢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感受中国山水画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的意境之美,理解 “三远” 法(高远、深远、平远)的布局特色与审美价值。 艺术表现:初步掌握山水画的基本鉴赏方法,能区分 “三远” 法的不同视角特点(仰视、平视、俯视)。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创意实践:运用 “三远” 法和谢赫 “六法” 对经典山水画进行简单解读,培养审美分析能力。 文化理解:体会山水画中蕴含的自然观与人文精神,认同 “意境是山水画灵魂” 的传统艺术理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属于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绘画的独特意蕴》,聚焦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内涵与鉴赏方法。通过《洛神水赋》视频及《洛神赋图》导入,引出山水画的历史地位;赏析《葛稚川移居图》《浮玉山居图》等经典作品,理解山水画 “意境” 的核心(情与景的统一);重点讲解 “三远” 法(高远、深远、平远)的透视原理与视角特点;结合谢赫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解读《溪山行旅图》,掌握山水画的鉴赏逻辑,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视觉认知,知道其以山川为描绘对象,但对 “意境”“三远法”“六法” 等专业概念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与对比能力,但将视角分析、笔墨特点与文化内涵关联的能力较弱,需通过直观作品赏析、具象案例讲解和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审美追求 ——“意境”(情与景的统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2. 掌握 “三远” 法的内涵:高远(仰视,巍峨耸立)、深远(俯视,层峦叠嶂)、平远(平视,平静旷远)。
教学难点 运用 “三远” 法和谢赫 “六法” 中的 “经营位置”“骨法用笔” 等标准,对经典山水画进行有条理的赏析与解读。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 1. 播放河南卫视《洛神水赋》片段,提问:“视频中舞蹈再现了哪幅传世名画的场景?这幅画与山水画有何关联?” 2. 展示《洛神赋图》(宋摹本),介绍:“这幅画开创了山水绘画长卷的先河,画中山水虽为背景,却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走进中国山水画的世界,探索‘山水相逢’的意境之美。” 1.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再现了《洛神赋图》”“画中有山水元素,是山水画的早期形式。”
2. 观察《洛神赋图》中的山水元素,初步感知山水画的早期形态。 1. 用热门文化节目激发兴趣,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连接。 2. 明确山水画的历史渊源,自然引入课题。
环节二: 赏析经典,理解山水意境 1.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历代名家笔下的山河和我们眼中的山河有何不同? 布置任务一: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赏析佳作,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2.展示《葛稚川移居图》(元 王蒙)和《浮玉山居图》(元 钱选),提问:“两幅作品都描绘了山川,给你的感受有何不同?画面中的山水如何体现‘可游可居’?”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 3.观看视频,总结鉴赏中国画的方法有哪些? 4.总结意境内涵:“山水画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画家通过笔墨创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如《葛稚川移居图》的雄奇、《浮玉山居图》的清润,都寄托了画家的情感。” 5.补充:“山水画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画家心灵的写照。”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过渡语:同样是山水,王蒙笔下的山川充满生活气息,钱选画中的山水则如仙境般清幽。这就是山水画的魅力 —— 它不仅画山河的形,更传山河的 “神”,这种 “形神统一” 的境界就是 “意境” 1.观看图片思考有何不同。 2.对比观察作品,小组讨论感受:“《葛稚川移居图》山势雄伟,有生活场景;《浮玉山居图》烟雾朦胧,像隐居的地方。” 3.观看视频总结中国画的方法。 4.记录意境的核心:“情与景统一,可游可居。” 1. 以经典作品为载体,让学生直观感受意境的多样性(雄奇、清润等)。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2. 用 “可游可居” 具象化抽象的 “意境” 概念,降低理解难度。
环节三: 深入探究,掌握 “三远” 法 布置任务二:了解古人对画作的品评标准,学习画面布局方式。 讲解 “三远” 法:“北宋郭熙提出‘三远’法,是山水画独特的透视方法。” 展示示意图: ——平远:“自近山望远山,视角平视,表现景的开阔(如平原河流)。” ——深远:“自山前窥山后,视角俯视,表现山的深邃(如层峦叠嶂)。”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高远:“自山下仰山巅,视角仰视,表现山的巍峨(如高峰直插云霄)。” 小结: 三远法是总结了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 组织 “连一连” 游戏:将 “高远、深远、平远” 与 “仰视、平视、俯视”“巍峨、开阔、深邃” 匹配。 过渡语:山水画如何在平面上表现出山川的高低、远近?古人用 “三远” 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高远让山显雄伟,深远让山显深邃,平远让景显开阔。通过一个小游戏,我们来检验下大家的理解吧! 1. 观察示意图,记录 “三远” 法的视角与特点。 2. 做好总结笔记。 3. 完成匹配游戏,巩固 “三远” 法内涵。 1. 用示意图和实例清晰解析 “三远” 法的透视原理,突破教学重点。 2. 游戏互动增强趣味性,帮助学生快速记忆概念。
环节四: 拓展延伸,运用 “六法” 赏析 播放视频介绍谢赫 “六法”:“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其中‘经营位置’(构图)、‘骨法用笔’(笔墨)与山水画密切相关。” 出示范宽《溪山行旅图》,布置小组任务:“结合‘三远’法和‘六法’,讨论:① 作品用了哪种‘远’法?② 如何体现‘经营位置’和‘骨法用笔’?”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3. 巡视指导,提示:“‘经营位置’看构图层次,‘骨法用笔’看线条皴法。” 1. 观看视频,阅读 “六法” 简介,重点关注 “经营位置”“骨法用笔”。 2. 小组合作分析作品:“用了高远法,山峰叠加显层次(经营位置);方折线条勾轮廓,短笔皴画山石(骨法用笔)。” 3. 派代表展示解读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1. 引入 “六法” 拓展鉴赏维度,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 小组合作落实创意实践目标,让学生在运用中深化理解。
环节五: 课堂小结 1.提出问题: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小结:“本节课我们感受了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掌握了‘三远’法的透视原理,并用‘六法’赏析了经典作品。山水画的魅力在于‘一半在画中,一半在想象中’。”21世纪教育独家原创 回顾本节课重点,分享收获:“知道了山水画的意境和‘三远’法。” 1. 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2. 课后实践延伸课堂学习,培养自主探究与写作能力。
课后实践 查阅资料,对比观察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何不同?写一篇小评论。
教学反思 重点关注学生对 “三远” 法的区分准确率、“六法” 在赏析中的运用能力,以及对 “意境” 内涵的理解深度,针对概念混淆、赏析片面等问题调整后续教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