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时空坐标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明朝建立至清中叶(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社会变动状况。 1.中国版图的奠定 明清时期,中央中枢权力机构调整,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在地方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2.明清社会变动 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环境下,传统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思想上出现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进步思想;以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世俗文学发展繁荣;传统科技进一步发展,同时受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 3.面临新挑战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加之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面临严重的挑战和危机。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引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一个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两个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三个变化: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建立厂卫制度任务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背景:1368年,朱元璋在 称帝,国号大明。 2.表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内阁制度 背景 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确立 选拔一些文官入值文渊阁,形成“内阁” 职责 “ ” 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权力 (1)司礼监获得代理皇帝 的权力 (2)负责提督东厂,控制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明朝内阁制明朝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的弊端显现,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内阁大学士不等于宰相宰相之权由制度赋予,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其任免需经皇帝与大臣商议,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而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皇帝可直接对其任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史料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1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完,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据《明史》整理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明代内阁的特点及作用史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任务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 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从元朝末年起,“ ”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 ,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2)概况:戚继光和俞大猷多次重创倭寇。(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 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 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 的南部和北部。 (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炫耀国威,但也并非不计经济效益,特别是在胡椒贸易中,明朝获得了巨额利润。阅读教材P73“史料阅读”,尝试对其进行解读。郑和下西洋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清]夏燮《明通鉴》卷十四思考:根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沿海形势史料一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史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上谕“准贩东、西二洋”。万历十七年(1589年)规定,每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加。——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思考:伴随着倭患的兴起与平息,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发展 趋势 (1)明初实行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 (2)明朝中后期,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新旧 交替 (1)明朝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 (2)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西方列强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和平 外交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政治 优先 (1)宣扬天朝上国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 (2)对外交往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中国逐渐落后的重要原因优势 明显 (1)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处于出超地位 (2)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任务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管理同蒙古 的关系 重修长城,防御蒙古人南下瓦剌和鞑靼两次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 1571年,鞑靼首领 接受明朝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对西藏 的管辖 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 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对东北 的管辖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1)1616年, 称汗,国号大金。 (2)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1644年,李自成建立 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多尔衮统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 ,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后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罢废了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实施羁縻统治,授予敕书,定期入京朝贡。阅读教材P74“学思之窗”,思考:《大明会典》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明朝经略边疆史料 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少数民族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南部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明长城的修建史料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明长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明朝的民族政策(1)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成功收降了西北、西南、中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各部,逐步统一了这些地区。(2)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军事卫所,实行屯田制度。(3)开设马市和茶市,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联系。(4)兴办教育,不仅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的有才之士。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2.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但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明朝海防的新问题。 4.明朝时期经略边疆地区,对北方、东北及西南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5“问题探究”改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 ( )A.恢复礼乐制度 B.沿袭前朝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教材知识”改编)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审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依赖宦官B.内阁取代宰相职权C.宰相权力削弱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4“教材知识”改编)明朝对西藏地方首领实行“多封众建”,册封地方宗教首领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维持其已有的权势和地位。这说明,明朝管理西藏 ( )A.注重发挥宗教力量B.以政教合一政策为主C.尚未重视流官作用D.对清朝产生重大影响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2“教材图片”改编)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图所描绘的事件是 ( )A.鉴真东渡 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 D.清军入关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教材知识”改编)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D.提高行政效率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3“教材知识”改编)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和议,明朝册封俺答汗,双方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1 / 12时空坐标单元主旨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明朝建立至清中叶(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经济、思想、科技文化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社会变动状况。1.中国版图的奠定 明清时期,中央中枢权力机构调整,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在地方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2.明清社会变动 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环境下,传统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思想上出现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进步思想;以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世俗文学发展繁荣;传统科技进一步发展,同时受新航路开辟后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传入中国。 3.面临新挑战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加之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面临严重的挑战和危机。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 子目逻辑 关键导览认识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了解明朝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采取先内后外的原则。第一子目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讲内陆边疆的时候,引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 一个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两个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入侵 三个变化: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建立厂卫制度任务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背景: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2.表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内阁制度 背景 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确立 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入值文渊阁,形成“内阁”职责 “票拟”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宦官专权 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权力 (1)司礼监获得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2)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明朝内阁制明朝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的弊端显现,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内阁大学士不等于宰相宰相之权由制度赋予,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其任免需经皇帝与大臣商议,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而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皇帝可直接对其任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代宰相制度的废除史料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1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完,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据《明史》整理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提示: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原因: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明代内阁的特点及作用史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提示: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确;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等。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任务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概况 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 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从元朝末年起,“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2)概况:戚继光和俞大猷多次重创倭寇。(3)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郑和下西洋的经济效益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为了炫耀国威,但也并非不计经济效益,特别是在胡椒贸易中,明朝获得了巨额利润。阅读教材P73“史料阅读”,尝试对其进行解读。提示:这条史料记载了荷兰殖民者来到东方后与明朝军队的交锋情况,显示出当时西欧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明显领先于中国。这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交战中的明清政权制造欧式“红夷大炮”(亦称“红衣大炮”),并应用于作战。郑和下西洋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清]夏燮《明通鉴》卷十四思考:根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提示:政治目的: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明朝政治影响;扬威异域,宣扬明朝威德。经济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展贸易。沿海形势史料一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史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上谕“准贩东、西二洋”。万历十七年(1589年)规定,每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加。——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思考:伴随着倭患的兴起与平息,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东南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明朝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发展 趋势 (1)明初实行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 (2)明朝中后期,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新旧 交替 (1)明朝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 (2)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西方列强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和平 外交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政治 优先 (1)宣扬天朝上国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 (2)对外交往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中国逐渐落后的重要原因优势 明显 (1)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处于出超地位 (2)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任务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管理同蒙古 的关系 重修长城,防御蒙古人南下瓦剌和鞑靼两次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对西藏 的管辖 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对东北 的管辖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明清易代(1)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2)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多尔衮统军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后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罢废了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实施羁縻统治,授予敕书,定期入京朝贡。阅读教材P74“学思之窗”,思考:《大明会典》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提示:《大明会典》被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清朝入关前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朝经略边疆史料 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少数民族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南部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提示:北方:分封诸子镇守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驻守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长城的修建史料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明长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提示:特点:规模大,涉及地域广;与山地等自然条件结合;重点地区构成纵深多道防御体系;集通信预警、驻兵防御、屯田贸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积极影响:长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攻,有利于稳定北部边疆,保护中原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长城一线的互市,有助于中原与少数民族的物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朝的民族政策(1)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成功收降了西北、西南、中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各部,逐步统一了这些地区。(2)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军事卫所,实行屯田制度。(3)开设马市和茶市,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联系。(4)兴办教育,不仅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的有才之士。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2.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但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明朝海防的新问题。 4.明朝时期经略边疆地区,对北方、东北及西南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5“问题探究”改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 )A.恢复礼乐制度 B.沿袭前朝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C [根据材料“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朱元璋意图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沿袭前朝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的是明成祖,排除D项。]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教材知识”改编)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审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依赖宦官 B.内阁取代宰相职权C.宰相权力削弱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 [明成祖设置内阁,内阁获得“票拟”权,内阁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获得“票拟”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宰相职权”的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六部百官,排除B项;明太祖时已废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4“教材知识”改编)明朝对西藏地方首领实行“多封众建”,册封地方宗教首领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等名号,维持其已有的权势和地位。这说明,明朝管理西藏( )A.注重发挥宗教力量B.以政教合一政策为主C.尚未重视流官作用D.对清朝产生重大影响A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册封宗教首领的方式,注重发挥宗教的力量,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利用宗教管理西藏,不是政教合一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西藏的管理,并未提及流官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明朝管理西藏的政策,未涉及管理西藏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2“教材图片”改编)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下图所描绘的事件是( )A.鉴真东渡 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 D.清军入关C [根据材料“明”及航海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选C项;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排除A项;“马可·波罗来华”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清军入关”明显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5.(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教材知识”改编)明太祖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将原中书省的权力进行拆分,划归六部。六部的长官主要由四大学士组成,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这些做法有利于( )A.提高内阁政治地位 B.加强中央集权C.权臣集体参与决策 D.提高行政效率D [根据材料“四大学士将六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统筹梳理,最后将整理好的奏折提交给皇帝”可知,此举利于将事项归总,进而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臣集体参与决策,排除C项。]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3“教材知识”改编)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和议,明朝册封俺答汗,双方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A [根据材料“双方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边民自相贸易”“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这反映了经济交流促进了蒙汉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课时分层作业(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总分:74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1题14分,18题12分)1.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D [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2.康熙帝对明太祖褒扬有加,六次南巡中有五次亲奠其陵并作祭文:“惟帝天锡勇智,奋起布衣,统一寰区,周详制作,鸿谟伟烈,前代莫伦。”下列可以体现明太祖“周详制作”的做法是( )A.废除宰相 B.增设内阁C.迁都北京 D.宦官批红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宰相,规定六部直属于皇帝,故选A项;明成祖设内阁,排除B项;明成祖迁都北京,排除C项;宦官批红是明宣宗时期开始实行的,排除D项。]3.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朱元璋( )A.设军机处 B.废除宰相C.设置内阁 D.实行科举B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使得原本由宰相负责的许多政务都直接由皇帝处理,加剧了皇帝的负担,故选B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机构,排除A项;内阁制度是明朝永乐年间由朱棣设立的,而非朱元璋时期,排除C项;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与朱元璋的勤政程度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4.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一书,书中描述了沿途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宣扬明朝的大国国威B.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C.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D.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C [《瀛涯胜览》是马欢结合自己下西洋的经历所著,书中详细描述了沿途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内容,这说明郑和下西洋使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故选C项;虽然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国威,但题干描述并不能直接说明这一点,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外贸易的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的概况,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确实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题干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国人对海外世界的了解,而非文化传播,排除D项。]5.(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T5)如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D 《明史纪 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答案] B6.宋人将长颈鹿命名为“馳牛”,后来清代记载长颈鹿为“恶那西约兽”,只有明代于1414年收到进贡长颈鹿的同年,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八月凯旋,群臣把它当做祥瑞的麒麟,明代特产的长颈鹿型麒麟就此诞生。这表明( )A.对外交流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B.国人用中国文化对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观念更新B [根据材料“把它当做祥瑞的麒麟,明代特产的长颈鹿型麒麟就此诞生”可知,明朝君臣把长颈鹿解读为中国传说中的瑞兽麒麟,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贡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和西方科技知识的传播,排除A项;此时,明朝仍然固守海禁政策,没有解除,排除C项;“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与观念更新无关,排除D项。]7.《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A.抗倭斗争初见成效B.倭寇之患十分严重C.沿海军力相当薄弱D.政府实行海禁政策B [根据材料“通倭之禁甚严”“指倭相詈骂”可知,政府严禁通倭,民间相互以倭寇骂对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倭寇之患较为严重,民间深受其害,故选B项;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成效,但材料未涉及抗倭成就,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明朝沿海军力的表述,排除C项;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8.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说》《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是因为当时面临着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9.朱元璋起义过程中有一个口号:高筑墙,广积粮。明朝建立之后,重新完善长城防线,建成九边重镇。北部防线建设所余资金,用于沿海一带,从山海关到厦门,沿着大海建筑边墙。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对外政策趋于内敛B.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C.中国版图得以基本奠定D.海防重要性逐渐超过陆防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建立后完善北部边防和海防,这一方面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另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倭寇侵扰,体现出中国在对外交流中逐渐走向封闭,故选A项;明朝建立之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国内阶级矛盾不断缓和,而非尖锐,排除B项;清朝通过对西南、西北、东南、东北边疆的经略,使得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排除C项;明朝统治集团坚持陆防优先,而非海防,排除D项。]10.明代真正实现了土司管理机构的“多轨制”,中央有兵部、吏部、礼部的管理,地方既有布政使司和府州县的管理,也有都指挥使司和羁縻卫所的管理。据此可知,明代( )A.民族地区治理已趋于完善B.强化了对边疆治理的力度C.君主专制体制已达到顶峰D.中央与地方官制逐步转型B [根据材料“明代真正实现了土司管理机构的‘多轨制’”可知,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加强了对土司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是明代在西南边疆实行的制度,这说明明代强化了对边疆治理的力度,故选B项;“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中央与地方官制逐步转型,排除D项。]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15世纪初,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自命不凡的君主都有一种炫耀心理,使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于是,他命令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武装船队,出发西洋。郑和率领的武装船队,每舰平均容纳四百余人,旗舰和若干主力舰,长一百二十米,宽四十米,可载一千余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郑和下西洋,跟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不过,张骞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而郑和却处在一个暮气日增的时代,所以结局完全不同。——柏杨《中国人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初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壮举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骞通西域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功绩,并说明二者“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朱棣也觉得有必要把中国国威向海外展示”“如此巨大工程,没有精密的造船技术和精密的航海技术,无法负担”等信息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都是为中国凿开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他们对国家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伟大的功绩”等信息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张骞方面,可以结合所学西汉时期的经济和对外政策进行分析。郑和方面,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的社会状况、对外贸易特点进行分析。[答案] (1)原因:明朝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朱棣为宣示国威支持远航;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6分)(2)历史功绩: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原因:张骞通西域处于西汉强盛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出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带来财政负担,无法持续进行。(6分)12.(2024·湖北卷·T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D [根据材料“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可知,明太祖仿效汉高祖行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其子孙为王,驻守地方以拱卫皇室,这种做法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以巩固统治的做法极为相似,故选D项;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以应天府(今南京)作为都城,而前朝旧都是北京,排除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汉朝丞相制度仍然存在,并未废除,排除C项。]13.明代,中央对督抚的权力有两项规定;第一,地方重大事务的处理,最后的决定权不在督抚,而在朝廷和皇帝,督抚的权力是有限的。第二,督抚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并无佐贰官,具体政务由布按二司按照制度的规定处理,督抚并不插手。这表明( )A.督抚权力受到制度约束B.行省制度发生重大调整C.君主集权统治达到顶峰D.中央政令执行出现异化A [根据材料“督抚的权力是有限的……督抚并不插手”可知,尽管督抚在制度上拥有地方最高行政权,但督抚地方事务处置权受到很多制度性的限制,这表明督抚权力受到制度约束,故选A项;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君主集权统治达到顶峰,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央政令执行出现异化,排除D项。]14.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六科”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 )A.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B.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C.强化了中央权力制衡机制D.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君相矛盾B [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将稽查章奏的权力归于内阁,内阁职权扩大,这提升了内阁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职权的扩大,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的冗杂,排除A项;权力制衡是指不同权力机构之间的制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明太祖时期已废除了宰相,排除D项。]15.郑和下西洋期间,满剌加(今马六甲地区)是储放货物和船队汇合的集中地点,后逐渐从渔村发展成为海上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心。这表明当时中国( )A.成为世界贸易网络的中心B.放松了对海外贸易的控制C.崇尚和平交流的政治理念D.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D [根据材料“满剌加……连接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世界部分地区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全球化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网络中心之一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对满剌加及地区贸易的影响,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6.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的越南与占婆均为明朝的藩属国,两国长期维持均势,明朝在二者之间扮演着警告入侵者并劝诫受侵者不要报复的角色。仅14世纪70年代,明太祖就曾五次呼吁两国罢兵息争。这可用于说明,明朝( )A.重视维护周边稳定B.积极开拓外交领域C.推行闭关自守政策D.面临严重海上威胁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越南与占婆均为明朝的藩属国,明朝在二者之间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说明明朝注重维护周边稳定,故选A项;材料与开拓外交领域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属于闭关自守,排除C项;越南与占婆不属于海上邻国,排除D项。]17.1571年,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河西走廊的作用从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两大高原的沟通从此成为常态。这反映出明朝( )A.解决了边疆危机 B.增强基层治理能力C.强化了中央集权 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D [根据材料“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可知,明代通过封贡与互市密切了蒙古地区与中原政权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流,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故选D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鞑靼不属于明朝直接管辖地区,排除C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明朝)自西洋河镇西界台起,至龙门所灭狐墩止,不仅垒筑长城179里,同时建筑敌台、铺屋各719座、暗门60个、水口9个……(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驻宣府,专总兵事。于是,宣府称镇。附称镇对,或问称镇,曰慎名实也。夫郡县吾得而郡县之,宣德郡也,而废万全都司也,而置以统诸路,以临诸卫所。重臣之所治,重兵之所屯,非镇非抚无称也。故曰称镇,慎名实也。而一代之制见矣。(永乐)七年,置镇守总兵官,佩征西前将军印,驻大同,专总兵事,江阴侯吴高始专任。于是,大同称镇。——摘编自尹耕《两镇三关通志》(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对边疆的治理举措。(6分)(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边疆治理的其他举措,并分析其影响。(6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不仅垒筑长城179里”可得出修筑长城;根据材料“置镇守总兵官”可得出长城沿线驻军;根据材料“附称镇对,或问称镇,曰慎名实也”可得出设军镇防御蒙古南下;根据材料“而废万全都司也,而置以统诸路,以临诸卫所”可得出设立都司、卫、所等加强地方军事力量。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如鸿胪寺、四夷馆等。第二小问,从边疆治理、文明交流、国家发展等角度阐述即可。具体而言,就边疆治理角度可得出增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就文明交流角度可得出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就国家发展角度可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 (1)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驻军;设军镇防御蒙古南下;设立都司、卫、所等加强地方军事力量。(6分,任答3点即可)(2)示例:举措: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如鸿胪寺、四夷馆等。(2分)影响:增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4分,任答2点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1 / 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生版.docx 15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