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讲 民国统治前期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北洋政府是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派占主导地位的政府。1912—1928年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出现重大转折的时期。 (1)政治与社会治理: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经济与社会生活: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一战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日常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新风尚,社会习俗礼仪逐渐西化。 (3)思想与文化交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为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革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失败,毛泽东思想萌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一、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辛亥 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官员 选拔 管理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官员选拔方面,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 在中华民国建立、实业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等因素影响下,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交通 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 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社会 生活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外来文化影响、政府推行改革。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三、文化传承与交流三民 主义 孙中山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服饰 文化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1.命题点:1911年上海某报连续刊载的广告(2024·广东卷)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C [根据材料“欢迎同胞”“中华民国”等可知,该广告以“同胞”和“民国”为主体,强调民众对“民国”的认可和支持,说明共和理念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推崇,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净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D项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命题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2024·湖南卷)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C [根据材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家为了推动留声器的销售,将留声器作为讲学授课的主体,留声器播放的内容能较简易地大量复制,放音时间也比传统媒介长,这适应了启蒙的需求,更有利于留声器的销售和推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商品在国货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无法得出“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西方借助留声器进行文化入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对留声器的态度,排除D项。]3.命题点:晚清社会阶层的变动(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D [在晚清,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商人阶层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商人阶层开始扩大;同时“士”和“商”开始结合,在晚清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绅商”作为近代社会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绅商作为从传统商人演化而来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性,又对旧势力存在妥协,即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尊士贱商”的内容,且“遭弃”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辛亥革命的成败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失败 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短暂的春天” 封建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 ↓ ↓“一个未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两个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从帝国到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2024·江苏扬州调研)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中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C.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D.专制思想阻碍参政主体多样化发展C [根据材料“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中多数’”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有国民平等的主张,但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对于女子参政权却并未通过,这体现了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故选C项。]2.(2024·河南二十名校调研)民国初年,出现多种新现象,首先是“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其次是“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再次为“见面要鞠躬,称呼为先生”。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推动了社会转型C.结束了专制体制 D.批判了传统道德B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政党政治发展、报纸兴起和社会风俗改变,说明启蒙平等思想日益传播,推动了社会转型,故选B项;当时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批判了传统道德,排除D项。]3.(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模拟)辛亥革命后,办报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馆多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民众政治热情得到了提升C.公民言论自由得到保障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B [根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后报馆大量增加,许多报纸议论时政、评说政府官员和监督政府,发挥报刊的舆论监督功能,这反映了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参与政治的热情得到了提升,故选B项;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民主共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辛亥革命后办报成为时尚,但没有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描述,且“保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D项。]4.(2024·广东六校联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孙中山认为“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两年后孙氏在语涉政体的演说中表态:“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由此可见( )A.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B.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不定C.民国政体思想不断完善D.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从最初的不支持内阁制,到后来的改为支持内阁制,这种变化是孙中山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内阁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这种根据时势变化和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政体,体现了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选A项;革命派的政治立场一直反对专制,建立共和,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政体不是摇摆不定的表现,排除B项;从总统制到内阁制不是政体思想的完善,总统制和内阁制是不同的政体,没有优劣之分,排除C项;1915年袁世凯掀起复辟时,专制独裁氛围甚嚣尘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近代中国的动荡和转折时期,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民国初年经济的新气象: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治理1.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2)军阀割据混战:军阀混战与割据,导致北京政权为不同的军阀所控制,引起“府院之争”。(3)维护共和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4)政党政治: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2.官员选拔: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甄别: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能否留任。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民族工业: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新的社会力量。2.社会生活: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除旧布新。3.铁路交通: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1.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和解放思想,促进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2.马克思主义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文化传承的载体(1)学校教育:蔡元培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2)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3)博物馆: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故宫博物院;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命题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与国耻日(2024·甘肃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B [根据材料“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可知,国耻日的这一转变,即由之前日本人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作为国耻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作为国耻日,体现了国人认识到国家之所以受到列强侵略,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导致政府外交软弱无力,所谓弱国无外交,因此,只有自强方能挽救危亡,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救亡与自强,而不是北洋时期的政治局势,排除A项;“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办为开始标志,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命题点: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B [根据材料“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可知,20世纪20年代,随着工人力量发展壮大,工人反抗资本家压迫的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故B项正确;A项中“独创”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中“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故排除D项。]3.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 [根据材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知识界认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不可一味盲从,要结合现实因素考量看待,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经关注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排除C项。]4.命题点:反对北洋军阀的民主革命(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A [根据材料“1924年”“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刊物宣言中强调对内反对军阀统治、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一举措策应了国内国民革命形势(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D项。]5.命题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2024·湖北卷)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省份 名目 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岁入总额 12 393 554 9 342 163 7 335 692 16 777 315 4 104 141 2 218 068岁出总额 10 131 248 10 961 692 8 021 263 14 892 393 7 469 452 4 260 138军费 6 918 538 6 692 844 5 636 044 6 122 374 5 673 435 2 131 416该表可论证(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 [根据题干表格中各省的岁入、岁出和军费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各省军费开支巨大,反映出当时军阀混战的局面,也体现出进行国民革命、打倒军阀的迫切性,③正确;北洋政府统治下的部分省份,无论是南方省份还是北方省份,军费占据岁入总额的比重都比较大,体现了这些省份的军阀穷兵黩武的本质,说明他们是一丘之貉,④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直接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①错误;表格主要体现的是北洋军阀部分省份的收支情况,无法据此说明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②错误。故选D项。]6.命题点: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的一次答词(2024·山东卷)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18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D [由题干可知,吴玉章主张要推进国民革命的进程,加快扫除封建地主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工农群众,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新三民主义在国民党一大已经提出,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吴玉章认为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方式已经过时,故不存在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的问题,故排除C项。]1.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2.北洋军阀时期的新变化3.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经济政策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推动了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民族工业得到发展。(2)民族工业取得合法地位。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尽管这些法规和条例等大多仍停留在纸面上,但意味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合法地位。(3)基本奠定了近代工业的格局。该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奠定了近代中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4.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区别(1)领导者不同:前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2)指导思想不同: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3)主要内容不同:前期以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4)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5)作用不同:前期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后期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准备。1.(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联考)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起兵反对袁世凯。然而,江西商会认为战端一开有碍商务,要求李烈钧“维护市面”,后来还“送给李烈钧几万大洋作为生活费,迫使他下台”。这一现象说明( )A.二次革命进程受制于资产阶级的特性B.二次革命缺乏社会底层的有力支持C.内部组织涣散是二次革命失败的根源D.护国运动未能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商会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性质,它对二次革命态度消极,甚至逼迫李烈钧下台,这是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这种特性影响了革命的进程和结果,故选A项;江西商会并不属于社会底层,故排除 B项;材料中的阻碍因素来自江西商会,不是革命党内部,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运动属于二次革命,并不是护国运动,故排除D项。]2.(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共产党》杂志强调当前的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存在种种问题,南北各派政党无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即强调无产阶级面对现实情况应当发挥作用——建立中国共产党,即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故选B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北各派政党不能肩负重任,并无南北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3.(2024·江苏常州模拟)1919年,针对有人主张“中西调和”,胡适批评说,“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鼓励学习西方B.知识分子主张融通中西C.激进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资产阶级背离中国国情A [根据材料“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可知,胡适反对中西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宣传民主和科学,故选A项;知识分子主张融通中西与材料“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不符,排除B项;“激进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说法正确,但材料是对“中西调和”的态度,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是基于中国国情作出的判断,排除D项。]4.(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913年,江浙两省的干茧生产有9.01万担,1915年虽有增加,达到10.8万担,而据估计,仅上海及江浙地区就有丝厂57家,拥有丝车1.61万部,如全部正常投入生产,年需干茧32.2万担。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国内农业生产水平效率低下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C.农业生产制约近代工业发展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 [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初,虽然江浙两省的干茧生产有所增加,但是仍不能满足上海及江浙地区的丝厂需求,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制约近代工业发展,故选C项;材料述及的是20世纪初江浙两省的干茧生产量,并没有述及“农业生产水平效率”问题,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1914—1918年),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题干并没有述及,排除D项。] (2024·湖北卷)[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6分)[点拨] 根据柱状图、“创办于1915年……新文学期刊”等,从五四时期期刊创办的地域分布、期刊代表、期刊种类等方面概括。[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8分)[点拨] 根据“《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国民党刊物《建设》等”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发展状况等分析回答。[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特征:集中在少数地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创办期刊的数量较多;《新青年》《科学》《太平洋》是当时思想界动态的代表;期刊的种类丰富;体现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色彩。(6分)(2)背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五四运动的影响;政党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等的宣传;西方新思想的传播;等等。(8分)[题后反思·技法指导]归纳概括在材料问答题中的运用第一步:抓点——分层阅读材料①划分层次;②概括层意;③合并同类项。第二步:角度——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①按时序阶段变化划分角度;②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划分角度;③按历史概念要素划分角度。第三步:表达——言简意赅,有论无史①不要具体描述,要抽象概括;②不要定量表达,要定性表达;③不要用口语,要用学科语言和书面语言;④不要用长篇长句,要用短句词组。(2022·湖北卷)[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 反“二十一条”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 五卅运动组织 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 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 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 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集会通电”、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根据材料一“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即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第(2)问,根据材料一“1915年反‘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并结合所学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得出,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一“城市士绅、商人为主”“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促进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根据材料一“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答案] (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2)原因:①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②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③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④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8分)29 / 30第6讲 民国统治前期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北洋政府是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派占主导地位的政府。1912—1928年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出现重大转折的时期。 (1)政治与社会治理: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失败;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经济与社会生活: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一战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日常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新风尚,社会习俗礼仪逐渐西化。 (3)思想与文化交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为反对尊孔复古的逆流,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革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失败,毛泽东思想萌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辛亥革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一、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辛亥 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中国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官员 选拔 管理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官员选拔方面,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 在中华民国建立、实业救国、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等因素影响下,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交通 到1911年,由外国人控制的中国铁路里程近9 000千米,占总里程数的90%以上社会 生活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平等思想传播、外来文化影响、政府推行改革。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三、文化传承与交流三民 主义 孙中山将中国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服饰 文化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1.命题点:1911年上海某报连续刊载的广告(2024·广东卷)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2.命题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2024·湖南卷)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3.命题点:晚清社会阶层的变动(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辛亥革命的成败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成功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改良了社会风气失败 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短暂的春天” 封建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 ↓ ↓“一个未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两个未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从帝国到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2024·江苏扬州调研)1912年2月下旬,临时参议院开会讨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一事,参议员“不赞成者居中多数”。1912年底,北京参议院再度否决“女子完全参政权案”。这表明(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尚未突破“女性附庸”的传统观念C.近代社会嬗变的复杂性D.专制思想阻碍参政主体多样化发展2.(2024·河南二十名校调研)民国初年,出现多种新现象,首先是“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其次是“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再次为“见面要鞠躬,称呼为先生”。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推动了社会转型C.结束了专制体制 D.批判了传统道德3.(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模拟)辛亥革命后,办报成为时尚,至1913年,全国报馆多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民众政治热情得到了提升C.公民言论自由得到保障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4.(2024·广东六校联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孙中山认为“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两年后孙氏在语涉政体的演说中表态:“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由此可见( )A.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B.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不定C.民国政体思想不断完善D.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是近代中国的动荡和转折时期,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变化。民国初年经济的新气象: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治理1.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1)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2)军阀割据混战:军阀混战与割据,导致北京政权为不同的军阀所控制,引起“府院之争”。(3)维护共和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运动,但最终失败。(4)政党政治: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2.官员选拔: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2)甄别: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能否留任。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5.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民族工业: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新的社会力量。2.社会生活: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除旧布新。3.铁路交通: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1.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和解放思想,促进了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2.马克思主义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3.文化传承的载体(1)学校教育:蔡元培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2)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3)博物馆: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故宫博物院;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命题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与国耻日(2024·甘肃卷)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2.命题点: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与此同时,陈独秀主编的《劳动界》也发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这说明( )A.发动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斗争形式B.成立工人组织符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C.“劳工神圣”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D.建立工会是开展国民革命的重要内容3.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味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 )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4.命题点:反对北洋军阀的民主革命(2024·江苏卷)1924年2月,周恩来等人决定,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创办的机关刊物改名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强调:“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 )A.策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B.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途径C.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D.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5.命题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2024·湖北卷)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省份 名目 奉天 直隶 山西 江苏 广西 云南岁入总额 12 393 554 9 342 163 7 335 692 16 777 315 4 104 141 2 218 068岁出总额 10 131 248 10 961 692 8 021 263 14 892 393 7 469 452 4 260 138军费 6 918 538 6 692 844 5 636 044 6 122 374 5 673 435 2 131 416该表可论证(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 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命题点: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的一次答词(2024·山东卷)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18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 )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1.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2.北洋军阀时期的新变化3.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1)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经济政策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推动了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民族工业得到发展。(2)民族工业取得合法地位。1912—1916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尽管这些法规和条例等大多仍停留在纸面上,但意味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合法地位。(3)基本奠定了近代工业的格局。该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奠定了近代中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4.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区别(1)领导者不同:前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2)指导思想不同: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3)主要内容不同:前期以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4)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5)作用不同:前期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后期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准备。1.(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联考)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起兵反对袁世凯。然而,江西商会认为战端一开有碍商务,要求李烈钧“维护市面”,后来还“送给李烈钧几万大洋作为生活费,迫使他下台”。这一现象说明( )A.二次革命进程受制于资产阶级的特性B.二次革命缺乏社会底层的有力支持C.内部组织涣散是二次革命失败的根源D.护国运动未能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2.(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3.(2024·江苏常州模拟)1919年,针对有人主张“中西调和”,胡适批评说,“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鼓励学习西方B.知识分子主张融通中西C.激进派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资产阶级背离中国国情4.(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1913年,江浙两省的干茧生产有9.01万担,1915年虽有增加,达到10.8万担,而据估计,仅上海及江浙地区就有丝厂57家,拥有丝车1.61万部,如全部正常投入生产,年需干茧32.2万担。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国内农业生产水平效率低下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C.农业生产制约近代工业发展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024·湖北卷)[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下图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摘编自杜波《五四时期期刊研究》材料二 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6分)[点拨] 根据柱状图、“创办于1915年……新文学期刊”等,从五四时期期刊创办的地域分布、期刊代表、期刊种类等方面概括。[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8分)[点拨] 根据“《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国民党刊物《建设》等”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发展状况等分析回答。[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后反思·技法指导]归纳概括在材料问答题中的运用第一步:抓点——分层阅读材料①划分层次;②概括层意;③合并同类项。第二步:角度——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①按时序阶段变化划分角度;②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划分角度;③按历史概念要素划分角度。第三步:表达——言简意赅,有论无史①不要具体描述,要抽象概括;②不要定量表达,要定性表达;③不要用口语,要用学科语言和书面语言;④不要用长篇长句,要用短句词组。(2022·湖北卷)[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 反“二十一条”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5年 五卅运动组织 领导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 群体 城市士绅、商人为主 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 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 形式 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 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 口号 “救国”“勿忘国耻”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规模 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 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 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 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15 /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 第一部分 板块二 第6讲 民国统治前期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学生版).docx 10 第一部分 板块二 第6讲 民国统治前期的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