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体现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势所趋,发端于大航海时代,在冷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线索一 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3.交通与社会变迁4.医疗与公共卫生线索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时间 基本历程 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第三次科技革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崩溃;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1.(2024·辽宁锦州一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2.(2024·河南五市二模)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数量多达1 100多万件。18世纪末,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洲和日本相继丧失。19世纪晚期中国进口瓷器量不断增加(如图),这反映出( )A.近代工业科技的优势 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 D.中国外贸处于入超地位3.(2024·安徽黄山二模)如图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 )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4.(2024·吉林长春二模)在21世纪前十年,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以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某报告称“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美、欧、日,高达50%以上”。这主要可以说明( )A.金砖国家经济质量提高B.政治多极化是必然趋势C.区域经济合作成效显著D.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5.(202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贸易霸权之路材料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阶段 法案 措施 简介第一 阶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 大幅下调关税 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第二 阶段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大幅调高关税税率 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下调进口关税 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第三 阶段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之路”加以解读。1 / 6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体现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势所趋,发端于大航海时代,在冷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线索一 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3.交通与社会变迁4.医疗与公共卫生线索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时间 基本历程 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1)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2)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工业革命,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 (2)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2)第三次科技革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崩溃;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1.(2024·辽宁锦州一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D [根据材料“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前后,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花生的用途,推动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故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了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故选D项;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工业需求的影响,但工业革命不是花生传播与种植的主要原因,A项理解错误,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花生就已经传播与种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花生的商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主要出现在1900年之后,并不是迅速出现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2.(2024·河南五市二模)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数量多达1 100多万件。18世纪末,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洲和日本相继丧失。19世纪晚期中国进口瓷器量不断增加(如图),这反映出( )A.近代工业科技的优势 B.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 D.中国外贸处于入超地位A [根据材料“海外市场——欧洲和日本相继丧失”“19世纪晚期中国进口瓷器量不断增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正值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中国瓷器相继丧失欧洲和日本市场,并且19世纪晚期中国进口瓷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近代西方工业科技的优势,以及对中国的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制瓷业,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中“18世纪末”的情况没有关系,排除B项;中国瓷器销路丧失及瓷器进口与西方国家工业发展及商品倾销有关,与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仅凭瓷器进口一项无法判断中国外贸的整体地位,排除D项。]3.(2024·安徽黄山二模)如图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 )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A [南丁格尔作为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这些言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故选A项;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体系才得以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南丁格尔的言行有可能得到印度社会的认可,但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南丁格尔的言行并没有文化侵略的目的,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2024·吉林长春二模)在21世纪前十年,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以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某报告称“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美、欧、日,高达50%以上”。这主要可以说明( )A.金砖国家经济质量提高B.政治多极化是必然趋势C.区域经济合作成效显著D.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B [金砖国家因为整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地位,所以这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是必然的,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而不是经济质量问题,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金砖国家包含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五国,它们并不属于同一区域,所以其发展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效,排除C项;世界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5.(2024·山东青岛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贸易霸权之路材料 20世纪上半期,经历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压力与调整后,美国通过签署法案或协定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从贸易实力的积累到贸易权力的生成,再到贸易霸权的转变。阶段 法案 措施 简介第一 阶段 1913年《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案》 大幅下调关税 当时欧洲各国对那些既非自己殖民地范围内,又未与自己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普遍施行高贸易壁垒的政策。美国在1913年仍只满足于对西半球的统治权,常因此原因遭受贸易歧视,主动给予他国贸易优惠,借以换取他国对自己的平等待遇第二 阶段 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大幅调高关税税率 该法案影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政策中关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倾向性,这种影响力产生作用的基础在于战前贸易秩序的破坏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下调进口关税 美国贸易从此摆脱了浓重的国内政治色彩,成为在国际上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第三 阶段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重建者支撑起一个由更多国家组成的更低贸易壁垒的多边协定——摘编自张馨《美国对外贸易背后的霸权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之路”加以解读。[解析] 根据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美国贸易霸权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根据材料“1913年”“欧洲各国对……殖民地范围内……高贸易壁垒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根据材料“美国……西半球的统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根据材料“遭受贸易歧视……贸易优惠……平等待遇”可知,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第二阶段:根据材料“1930年”“大幅调高关税税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根据材料“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下调进口关税”“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可知,19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第三阶段:根据材料“1947年”“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以美国为主的战后经济秩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答案] 第一阶段: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加剧,欧洲殖民国家推行高贸易壁垒。该时期美国国内奉行孤立主义,处于大国体系的边缘。美国遭受贸易歧视,大幅下调关税,换取平等待遇,积累贸易实力。第二阶段:一战后帝国主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大幅调高关税税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1934年以“互惠”的名义下调关税,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取优势,贸易权力生成。第三阶段:二战后,各国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主导建立关税与贸易协调机制,在该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确立了贸易霸权。在不同时期,美国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维护国家利益,逐步确立了贸易霸权地位。1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 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九 任重道远——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学生版).docx 23 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九 任重道远——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