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5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一 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治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多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国家体系的构建,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线索一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时期 演变历程 历史结论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1)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开始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隋唐 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独尊
两宋 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政,设三司分管财政,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清朝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线索二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系的变革
时期 变革表现 历史结论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实质: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与民政、军事和监察与司法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线索三 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完善
时期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历史结论
名称 特点
西周 世官制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 (1)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2)监察制度:古代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
战国、 秦、汉 初   军功 爵制 按军功授爵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监御史掌监察职责
两汉 察举制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以品行为主要依据 地方:汉武帝设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
魏晋 南北 朝  九品中 正制 以品行、门第作为选官依据 —
隋唐 至明 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中央:唐代御史台;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 地方:唐代将全国划分为“道”,委派官员巡察;宋代改为“路”作监察区;清代实行密折制度
线索四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政策 内容
羁縻 政策 中国古代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源于秦汉,兴盛于唐
和亲 联姻 (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昭君出塞,恢复和亲 (2)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3)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册封 政策 (1)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清朝顺治皇帝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会盟 议和 (1)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2)1005年初,宋辽澶渊会盟,约为兄弟之国 (3)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4)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史称“绍兴和议”
线索五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等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成果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高产农作物
交往形式以和为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2024·河北十堰调研)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以次传”和“以邮行”两种方法。“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秦朝(  )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
2.(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下表是贞观和武周时期宰相来源及人数、占比变化统计。这一变化(  )
时期 宰相总 人数 (人) 宰相来源、人数、占比
关陇士 族集团 山东庶族者 江南地区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贞观 时期 23 7 30 11 48 5 22
武周 时期 75 19 25 42 56 10 13
A.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 B.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C.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体现中枢体制异变
3.(2024·福建南平三模)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砖驼车乘御者多为胡人,南阳汉画资料也多有从事营商、兽医、守卫等工作的诸“胡”,以及参加各种底层劳作的“胡奴”。这一现象可说明(  )
A.胡人政权显现中原 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
C.民族交融业已寻常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2024·江苏南通模拟)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面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断,安东都护府(  )
都护 之前经历 起用原因
薛仁贵 平民 征战东北
高侃 中小地主 能征善战
泉男生 高句丽贵族 征战东北、担任边州长官
屈突诠 望族勋贵 能征善战
A.实现了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
B.有利于边疆的开放和丝路畅通
C.满足多政权并立下的统治需求
D.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
5.(2024·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
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以下为《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
《汉书》的记载
◆“(桑)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侍中。”
◆河南贾人卜式因“愿输家财半助边”“数求入财以助县官”,被汉武帝超拜为中郎。
◆韩安国“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在吴楚之乱时因“捍吴楚于东界”,“名由此显梁”,后来“坐法失官”,汉武帝“素闻安国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后汉书》的记载
◆东汉时陈禅“仕郡功曹”,“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因坐刺史臧罪被下狱,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后举茂才,为汉中太守。
◆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
◆东汉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执金吾、河南尹等。
◆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个宦官,因诛除梁氏有功,得到桓帝宠幸,“破格”同日封侯,称为“五侯”。
(1)哪类人在汉代易被统治者“破格”选任?
(2)分析汉代实行“破格”选任官吏的利弊。
7 / 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厚的内容,并且在历史演变中具备了高度的自治性,能够不断自我修复完善并自我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多角度关注中国古代国家体系的构建,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
线索一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时期 演变历程 历史结论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1)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 (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开始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隋唐 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保证了皇权独尊
两宋 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政,设三司分管财政,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
清朝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线索二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系的变革
时期 变革表现 历史结论
秦朝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1)实质: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与民政、军事和监察与司法
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线索三 中国古代选官、监察制度的完善
时期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历史结论
名称 特点
西周 世官制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 (1)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 (2)监察制度:古代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
战国、 秦、汉 初   军功 爵制 按军功授爵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监御史掌监察职责
两汉 察举制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以品行为主要依据 地方:汉武帝设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
魏晋 南北 朝  九品中 正制 以品行、门第作为选官依据 —
隋唐 至明 清  科举制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中央:唐代御史台;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 地方:唐代将全国划分为“道”,委派官员巡察;宋代改为“路”作监察区;清代实行密折制度
线索四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
政策 内容
羁縻 政策 中国古代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源于秦汉,兴盛于唐
和亲 联姻 (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昭君出塞,恢复和亲 (2)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3)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册封 政策 (1)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2)清朝顺治皇帝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
会盟 议和 (1)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2)1005年初,宋辽澶渊会盟,约为兄弟之国 (3)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4)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史称“绍兴和议”
线索五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等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成果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高产农作物
交往形式以和为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2024·河北十堰调研)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以次传”和“以邮行”两种方法。“以次传”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以邮行”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秦朝(  )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 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
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
D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秦朝在文书传递方面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置了明确的传递路径;建立了专门的传递设施;选拔了专门的传递人员;限制了传递人员的资格。通过这些措施,秦朝能够确保文书传递的迅速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政府行政工作的效率,故选D项;秦朝虽然建立了邮舍系统来保障文书运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其交通运输系统发达,排除A项;御史属下的卒人负责文书传递,这是政府的内部运作,不能说明秦朝的地方监察体系健全,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秦朝政治的各个层面,也就不能判断其官僚政治是否成熟,排除C项。]
2.(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下表是贞观和武周时期宰相来源及人数、占比变化统计。这一变化(  )
时期 宰相总 人数 (人) 宰相来源、人数、占比
关陇士 族集团 山东庶族者 江南地区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贞观 时期 23 7 30 11 48 5 22
武周 时期 75 19 25 42 56 10 13
A.反映了江南经济发展 B.有助于皇权的稳固
C.弱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体现中枢体制异变
B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贞观到武周时期,出身庶族地主的宰相的人数比例上升,出身关陇士族集团的占比变小,这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宰相的控制,进而有利于皇权的稳固,故选B项;江南地区人数占比较少,无法反映其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庶族地主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中枢权力机构为三省六部制,材料只是宰相人员的来源变化,无法体现“中枢体制异变”,排除D项。]
3.(2024·福建南平三模)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砖驼车乘御者多为胡人,南阳汉画资料也多有从事营商、兽医、守卫等工作的诸“胡”,以及参加各种底层劳作的“胡奴”。这一现象可说明(  )
A.胡人政权显现中原 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
C.民族交融业已寻常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两汉时期,胡人在中原地区从事各种活动已经司空见惯,这些胡人在中原地区的活动有助于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内容展现的是胡人在内地的各种活动,并不能说明胡人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政权,排除A项;北方移民大量南流始于魏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D项。]
4.(2024·江苏南通模拟)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面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断,安东都护府(  )
都护 之前经历 起用原因
薛仁贵 平民 征战东北
高侃 中小地主 能征善战
泉男生 高句丽贵族 征战东北、担任边州长官
屈突诠 望族勋贵 能征善战
A.实现了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
B.有利于边疆的开放和丝路畅通
C.满足多政权并立下的统治需求
D.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
D [根据材料“征战东北”“担任边州长官”“贵族”等信息可知,安东都护府既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长官,也任用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体现出唐朝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D项正确; “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是指边疆与内地实行同一管理制度,排除A项;丝路的起点是长安,途径地区是西北,与“东北边疆”不符,排除B项;唐朝是大一统的王朝, “多政权并立”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5.(2024·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
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以下为《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
《汉书》的记载
◆“(桑)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侍中。”
◆河南贾人卜式因“愿输家财半助边”“数求入财以助县官”,被汉武帝超拜为中郎。
◆韩安国“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在吴楚之乱时因“捍吴楚于东界”,“名由此显梁”,后来“坐法失官”,汉武帝“素闻安国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后汉书》的记载
◆东汉时陈禅“仕郡功曹”,“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因坐刺史臧罪被下狱,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后举茂才,为汉中太守。
◆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
◆东汉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执金吾、河南尹等。
◆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个宦官,因诛除梁氏有功,得到桓帝宠幸,“破格”同日封侯,称为“五侯”。
(1)哪类人在汉代易被统治者“破格”选任?
(2)分析汉代实行“破格”选任官吏的利弊。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侍中”可知,有突出才能的人;根据材料“闻其名而辟焉”可知,素有声名的人;根据材料“在吴楚之乱时因‘捍吴楚于东界’”可知,立功的人;根据材料“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可知,出身权贵的人;根据材料“单超……五个宦官……得到桓帝宠幸”可知,得到皇帝宠幸的人。第(2)问,利:根据材料“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侍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才能的人被“破格”选任,有利于激励士人积极进取,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破格’现象”可知,是汉代选官制度的补充;根据材料“素闻安国贤……迁为大司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格选用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官吏,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的素质;根据材料“洛阳贾人之子”“闻其名而辟焉”可知,打破身份限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可知,推动了两汉强盛局面的出现。弊:根据材料“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被汉帝超拜为中郎”可知,官吏能否被“破格”选任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易破坏官吏选任的公平性;根据材料“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单超……得到桓帝宠幸”可知,“破格”选任权贵和受皇帝宠幸的宦官,易导致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等问题;根据材料“‘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可知,为两汉的衰亡埋下隐患。
[答案] (1)有突出才能的人;素有声名的人;立功的人;出身权贵的人;得到皇帝宠幸的人。
(2)利:有才能的人被“破格”选任,有利于激励士人积极进取,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是汉代选官制度的补充;破格选用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官吏,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的素质;打破身份限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推动了两汉强盛局面的出现。
弊:官吏能否被“破格”选任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易破坏官吏选任的公平性;“破格”选任权贵和受皇帝宠幸的宦官,易导致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等问题;为两汉的衰亡埋下隐患。
1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