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二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社会治理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6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二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法律教化与社会治理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简介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通过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社会救济、优抚举措,国家强化社会治理,经世济民、维护社会秩序。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助于提升我国当下社会治理能力。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期 法治 德治
先秦 商鞅、韩非等主张法治,在法家的思想指引下,秦国最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西周时期,统治者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儒家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
秦汉 至 魏晋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发布的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期,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隋唐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政府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宋元 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北宋《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清 明朝制定《大明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圣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使乡约与法律合流,逐渐带有约束力
线索二 中国古代货币与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时期 货币
原始时期 海贝
商朝 铜铸币
春秋战 国时期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铜铸币
秦朝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汉代 由私铸改为官铸,发行“五铢”钱
隋唐时期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铜钱上铸造文字由标示重量改为标示年号
宋元时期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清时期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时期 赋役制度
秦汉 ①赋税:包括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②徭役:主要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 ①隋朝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可以用“庸”代替役 ②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征收两税,附加税繁杂多变,超过正税数倍,王安石提倡募役法
元朝 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施行“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线索三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战国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为封建国家“编户齐民”。 ③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唐 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明朝 ①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2.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基本途径
3.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背景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承担者 政府是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措施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民间义仓防小灾
意义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①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②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1.(2024·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载 (755年) 乾元三年 (760年)
户 管户总数 89 141 781 1 933 174
课户 5 349 280 758 582
不课户 3 565 501 1 174 592
口 管口总数 52 919 309 16 990 386
课口 8 208 321 2 370 799
不课口 44 700 988 14 619 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B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天宝十四载(755年)相比,乾元三年(760年)的不课户、不课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说明当时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会导致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但是表格数据体现的是“不课户”“不课口”数量减少问题,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众多藩镇大都摆脱了中央控制,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土地兼并会导致“不课户”“不课口”数量减少,但这仅是表格数据的表象所在,而不是问题的“本质”,排除D项。]
2.(2024·湖北武汉调研)据《唐六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讯、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并设馆驿使监察全国驿站。驿站及馆驿使的设置,反映了这一时期唐朝(  )
A.强化专制统治  B.预防内部叛乱
C.重视地方治理 D.建立监察体系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设立驿站和馆驿使负责运输物资等职责,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选C项;专制强调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讯、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可知,驿站的职责主要是通讯和运输,并不能预防内部叛乱,排除B项;馆驿使是驿站的负责人,不属于监察体系,排除D项。]
3.(2024·广东茂名二模)南宋末年,徽州乡绅向皇帝请求通过立社组织乡约,对乡民行为进行“臧否”,移风易俗,襄助朝廷圣治,得到皇帝亲自批准。这有利于(  )
A.完善基层行政机构
B.壮大徽商势力
C.增强乡约的约束力
D.强化君主专制
C [由材料“乡绅向皇帝请求通过立社组织乡约”“得到皇帝亲自批准”可知,乡绅向皇帝的请求得到了批准,使得乡约得到政府支持,这有利于增强乡约的约束力,故选C项;“乡约”是基层自治机构的一个组成,不是基层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4.(2024·河南九师联盟检测)如图是元朝(1260—1340年)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据此可知,元朝(  )
A.货币政策调整追求灵活实用
B.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
C.商品流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D.货币结构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B [由材料可知,元朝纸币发行量的多少与军事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军事活动越是频繁的时期,货币需求量越大,纸币发行量下降的时期,往往是帝位更替或者军事活动贫乏的时期,因此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故选B项;货币政策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仅从纸币发行量的变化无法推知当时商品流通的信息,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仅提及元朝发行的货币,不能以偏概全为整个货币结构的转变,排除D项。]
5.(2024·山西吕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的专制政权或曰官僚体系必须寻求其他的支持性因素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个因素是以族权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自治权,政权必须与自治权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自身职能,才能“号令天下”。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要维持稳定,也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农村宗族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白临鹏《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宗族复兴及其对村治的影响》
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新的专制政权或曰官僚体系必须寻求其他的支持性因素以维持自身的运转……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的教化、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内容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地方士绅依托宗族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其次,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乡里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保甲制度等和儒家思想教化对乡村自治的作用等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了实现中央对基层的统治,地方乡绅扮演着重要角色。士绅利用宗族组织,将族权和绅权结合在一起,对地方进行控制。地方士绅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例如,宋代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地方乡绅还负责地方赋税的征收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同时,地方士绅还在基层社会救助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他们依托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地方士绅举办慈善组织,救助社会贫困者。总之,中国古代地方士绅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成为国家与基层乡村社会沟通的桥梁。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地方士绅依托宗族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
阐述: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了实现中央对基层的统治,地方乡绅扮演着重要角色。士绅利用宗族组织,将族权和绅权结合在一起,对地方进行控制。地方士绅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例如,宋代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地方乡绅还负责地方赋税的征收和公共秩序的维护。同时,地方士绅还在基层社会救助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他们依托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地方士绅举办慈善组织,救助社会贫困者。
总之,中国古代地方士绅是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成为国家与基层乡村社会沟通的桥梁。
7 / 7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国家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通过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社会救济、优抚举措,国家强化社会治理,经世济民、维护社会秩序。从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助于提升我国当下社会治理能力。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时期 法治 德治
先秦 商鞅、韩非等主张法治,在法家的思想指引下,秦国最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西周时期,统治者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儒家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
秦汉 至 魏晋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发布的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期,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隋唐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政府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宋元 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北宋《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清 明朝制定《大明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圣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使乡约与法律合流,逐渐带有约束力
线索二 中国古代货币与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时期 货币
原始时期 海贝
商朝 铜铸币
春秋战 国时期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铜铸币
秦朝 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汉代 由私铸改为官铸,发行“五铢”钱
隋唐时期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铜钱上铸造文字由标示重量改为标示年号
宋元时期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清时期 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的货币体制,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时期 赋役制度
秦汉 ①赋税:包括田赋、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徭役,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②徭役:主要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
隋唐 ①隋朝征收租调,征派力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可以用“庸”代替役 ②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户等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宋朝 征收两税,附加税繁杂多变,超过正税数倍,王安石提倡募役法
元朝 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清朝 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施行“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线索三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1)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演变
战国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汉朝 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为封建国家“编户齐民”。 ③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隋唐 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
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 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明朝 ①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清朝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2.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基本途径
3.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背景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承担者 政府是主体,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措施 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官仓救大灾,民间义仓防小灾
意义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①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②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1.(2024·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载 (755年) 乾元三年 (760年)
户 管户总数 89 141 781 1 933 174
课户 5 349 280 758 582
不课户 3 565 501 1 174 592
口 管口总数 52 919 309 16 990 386
课口 8 208 321 2 370 799
不课口 44 700 988 14 619 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2.(2024·湖北武汉调研)据《唐六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讯、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并设馆驿使监察全国驿站。驿站及馆驿使的设置,反映了这一时期唐朝(  )
A.强化专制统治  B.预防内部叛乱
C.重视地方治理 D.建立监察体系
3.(2024·广东茂名二模)南宋末年,徽州乡绅向皇帝请求通过立社组织乡约,对乡民行为进行“臧否”,移风易俗,襄助朝廷圣治,得到皇帝亲自批准。这有利于(  )
A.完善基层行政机构
B.壮大徽商势力
C.增强乡约的约束力
D.强化君主专制
4.(2024·河南九师联盟检测)如图是元朝(1260—1340年)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据此可知,元朝(  )
A.货币政策调整追求灵活实用
B.货币政策演变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
C.商品流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D.货币结构转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5.(2024·山西吕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的专制政权或曰官僚体系必须寻求其他的支持性因素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个因素是以族权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自治权,政权必须与自治权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自身职能,才能“号令天下”。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要维持稳定,也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农村宗族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白临鹏《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村宗族复兴及其对村治的影响》
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