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在中国古代的村镇城市交通与公共卫生,预防疫病的重大举措,追求居住环境改善,满足生活需求,是古代人们的共同要求。关注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同样也是当今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1.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远古 时代 培植了粟和水稻,刀耕火种,饲养猪、狗商和 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生产工具以木、石、骨蚌为主春秋战 国时期 铁器得到推广和铁犁牛耕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秦汉到 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粟麦)和南方水田(稻作)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唐朝曲辕犁标志着犁耕基本定型辽宋夏 金元 ①稻麦复种制: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南宋内地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植棉普遍 ④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农业进步 ⑤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契约的发展明清 ①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传入 ②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周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汉代 ①纺织业:画像石中出现纺车纺纱的场景;出现构造复杂的提花机 ②冶铁业:东汉时,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魏晋南 北朝 南朝时,为防止污损坯件,工匠制成匣钵宋元 ①陶瓷业: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朝烧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②矿冶业: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③纺织业: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朝 后期 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中国古代的商业时期 概况先秦 商人出现,商品经济产生和初步发展;“工商食官”;商品以奢侈品为主秦汉 “大一统”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丝绸之路大大畅通隋唐 坊市界限严格;出现“飞钱”;海外贸易开始兴盛宋元 坊市界限、时间限制打破,出现早市、夜市;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朝廷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纸币(交子)出现明清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朝贡贸易兴盛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交通、医疗与社会生活1.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村 落 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集 镇 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起来。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城 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民 居 ①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先秦以来,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2.交通与社会变迁陆 路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水 路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海 路 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海船能够持续航行。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3.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疫 病 与 防 治 ①重视公共卫生: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②药物防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③建立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中 医 药 成 就 ①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②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③东汉晚期,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④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⑤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⑥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1.(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C [根据材料“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涉及对农业收成、雨水等方面的占卜,并且“田”字的书写也很“形象”(井田制),卜辞中能见多种农作物及农具记载,这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农业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突出了人们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故选C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从甲骨文的卜辞中发现诸多有关“农业”的记载,没有体现“阶级”差别,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2.(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万历年间,苏杭等地乡村善男信女常成群结队坐船至杭州为观音大士进香,还形成了“赶香市”的风俗。时人称“春时有香市……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基层秩序的瓦解 B.长途贩运的发展C.奢靡之风的盛行 D.商品经济的繁荣D [根据材料“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万历年间,苏杭等地的“赶香市”,从春到夏,人声鼎沸,交易频繁,这种现象反映了明朝苏杭一带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材料反映经济繁荣的景象(人声嘈杂,舌敝耳聋),往来人员众多、交易频繁等,并不是基层秩序的混乱,仅凭借材料无法得知基层管理的情况,排除A项;长途贩运是指将商品运到较远距离的地区出售,但材料的“赶香市”就是在苏杭当地的集市贸易,排除B项;材料描绘“赶香市”的繁荣景象,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提及社会风气的情况,排除C项。]3.(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种类 用途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这些道路的修建(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A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秦朝修建了通往全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道路系统,使得陆上交通四通八达,加强了咸阳与各地区的联系,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秦朝二世而亡,并没有实现长期统一,排除B项;道路的修建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但是“保证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差异是无法消除的,“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4.(2024·广东茂名一模)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政府对土地的交易管理严格B.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C [根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大批粤闽农民跨省到江西省承佃,后又“私佃他人”,以致“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说明当时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行为,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粤闽地区人多地少的信息,排除B项;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民安土重迁,排除D项。]5.(2024·山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由材料一“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可知,北方粮食作物的引入及耕作制度的发展;由材料二“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和材料一“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可知,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根据材料二“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可知,形成多个专业化的手工业中心;由材料二“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可知,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根据材料二“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知,以扬州为代表的全国性商业都会的崛起;由材料二“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可知,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2)问,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根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南迁潮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赋役制度改革(两税法的实施);由材料二“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知,依托大运河的全国性的商贸活动;根据材料二“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开明的对外政策(市舶使的设置)。[答案] (1)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北方粮食作物的引入及耕作制度的发展;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形成多个专业化的手工业中心;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以扬州为代表的全国性商业都会的崛起;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地。影响: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时代性因素: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南迁潮流;赋役制度改革(两税法的实施);依托大运河的全国性的商贸活动;开明的对外政策(市舶使的设置)。7 / 7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在中国古代的村镇城市交通与公共卫生,预防疫病的重大举措,追求居住环境改善,满足生活需求,是古代人们的共同要求。关注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同样也是当今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1.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远古 时代 培植了粟和水稻,刀耕火种,饲养猪、狗商和 西周 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井田制)。生产工具以木、石、骨蚌为主春秋战 国时期 铁器得到推广和铁犁牛耕的应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秦汉到 隋唐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粟麦)和南方水田(稻作)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唐朝曲辕犁标志着犁耕基本定型辽宋夏 金元 ①稻麦复种制:南方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 ②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自然经济有一定突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南宋内地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植棉普遍 ④边疆开发: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农业进步 ⑤土地买卖频繁,租佃契约的发展明清 ①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传入 ②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种植广泛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商周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汉代 ①纺织业:画像石中出现纺车纺纱的场景;出现构造复杂的提花机 ②冶铁业:东汉时,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魏晋南 北朝 南朝时,为防止污损坯件,工匠制成匣钵宋元 ①陶瓷业: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朝烧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②矿冶业: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③纺织业: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明朝 后期 开设工场,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中国古代的商业时期 概况先秦 商人出现,商品经济产生和初步发展;“工商食官”;商品以奢侈品为主秦汉 “大一统”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丝绸之路大大畅通隋唐 坊市界限严格;出现“飞钱”;海外贸易开始兴盛宋元 坊市界限、时间限制打破,出现早市、夜市;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朝廷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纸币(交子)出现明清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商帮兴盛;朝贡贸易兴盛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居住环境、交通、医疗与社会生活1.古代的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村 落 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集 镇 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发展起来。元朝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城 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民 居 ①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先秦以来,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2.交通与社会变迁陆 路 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水 路 春秋时期已有运河。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海 路 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使海船能够持续航行。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3.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疫 病 与 防 治 ①重视公共卫生: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②药物防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③建立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中 医 药 成 就 ①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②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③东汉晚期,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④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⑤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⑥针灸: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1.(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2.(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万历年间,苏杭等地乡村善男信女常成群结队坐船至杭州为观音大士进香,还形成了“赶香市”的风俗。时人称“春时有香市……往来交易,人声嘈杂,舌敝耳聋,抵夏方止。”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基层秩序的瓦解 B.长途贩运的发展C.奢靡之风的盛行 D.商品经济的繁荣3.(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种类 用途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这些道路的修建(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C.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D.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4.(2024·广东茂名一模)江西省多山,粤闽农民素善耕山,至江西承佃者十居五六,“始则向田主佃田,饵以现银数两,名曰退价,又曰顶耕,必令业主写立退字付执。……继则多贪退价,将田私佃他人。竟有以一主之田,分佃至数十人,甚至任意典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政府对土地的交易管理严格B.粤闽地区人地矛盾突出C.土地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D.跨地区经济活动成主流5.(2024·山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1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7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三 田园风情——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学生版).docx 07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三 田园风情——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