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至清朝前中期(1368年—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与社会治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同时,封建制度日益僵化,渐趋衰落。边疆治理方面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基本奠定。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经济与社会生活: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白银货币化,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及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3)思想与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倡导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市民文化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体现新的时代特色;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强化、民族关系发展与边疆治理加强时期,也是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时期。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央 行政 (1)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秘书机构,参与决策,“票拟”);宦官专权 (2)清朝:奏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设军机处,频繁制造文字狱,加强统治地方 行政 (1)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后设巡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提升效率,维护中央集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官员 选拔 管理 (1)选官制度: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2)考核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 (3)监察制度:明清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法律 教化 (1)法律:律例合一。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乡约法制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社会 治理 (1)户籍制度 ①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②清朝: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2)基层管理: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由里甲制到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边疆 治理 (1)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设军镇,号“九边”;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2)清朝:清朝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保证了局势的稳定,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达赖和班禅、改土归流等形式管辖边疆地区对外 关系 (1)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2)清朝:《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采取闭关自守政策1.命题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4·湖北卷)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D [根据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汉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建立宗室藩屏,这与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实行封国制异曲同工,D项正确;明太祖并没有定鼎前朝旧都,排除A项;汉高祖没有推行文化专制,排除B项;汉高祖没有废除行政中枢,排除C项。]2.命题点:元朝和明朝“圣旨”词汇形式的变化(2024·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A [根据材料“元朝圣旨……‘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命题点:明清时期的教化与基层治理(2024·重庆卷)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A [理学强调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吴妙静从出资修桥而闻名到被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体现了理学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基层社会的渗透,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而非女性地位的实质性改变,且“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明显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吴妙静形象的变化以及背后的理学影响,并未体现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将吴妙静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体现了官绅阶层思想深受理学的影响,而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4.命题点:明朝的基层教化与社会治理(2024·江苏卷)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D [材料表明,明嘉靖、隆庆年间,广东博罗县基层部分地名与“约”字有关,知县会令“乡约之长”宣讲“高皇帝之六训”,体现出政府对基层教化的重视,从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排除A项;保甲制度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保甲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5.命题点:明代科举制反映的社会现象(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A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湖北各地区进士人数与湖北籍各地区人物著作数量分布情况是基本一致的,说明进士人数影响当地文化氛围,这为著作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地方著作多,社会文化氛围良好,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选拔,体现了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比较交通条件的情况,无法说明交通条件与人才分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区等级高低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升降情况,排除D项。]6.命题点:清朝乾隆时期的奏折制度(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C [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内阁中转,排除D项。]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2.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特点特点 阐释军事和 政治手 段并用 ①清朝前期,对于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极力安抚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因地制 宜,因 俗而治 ①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充分利 用藏传 佛教 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边疆的 建设与 开发 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1.(2024·湖北十堰调研)“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B [根据材料“‘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可知,“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但明朝中后期,内阁票拟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说明行政运行程序失范,故选B项;明太祖时已经废除宰相,排除A项;材料表现出宦官对内阁的制约,但不能体现宦官专权不断加剧,排除C项;内阁票拟权力虽然受司礼监的制约,但仍具有票拟权,不能说明内阁成为虚职机构,排除D项。]2.(2024·广东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员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皇帝询问得知这一禁令尚未“榜谕于市”,于是说道:“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释之。”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完备C.法律宣传受到重视D.民众利益得到政府的保护C [材料所述,明代有“严禁小秤交易”的禁令,对违反这一禁令的市民进行处罚时,考虑到该禁令还没有张榜公示,老百姓还未熟悉相关的规定就进行处罚是不仁义的,因而释放了违令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重视百姓知悉法律,重视法律宣传,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决策方式,体现不出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唐律疏议》的颁布代表中华法系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民众利益的维护,排除D项。]3.(2024·吉林长春一模)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下面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A [由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可知,广东防区海防所城数量最多,其次是浙江,远超其他防区,这说明在明朝时期,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和倭患的加剧,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疆形势严峻,故选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海防所城遍布东部沿海地区并形成布局框架,本身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与海禁的目的一致,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的结论,排除B项;政府海防意识在明朝时期增强,但并不能得出“开始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海防所城数量的多少取决于面临外来侵略和政府重视的程度大小,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4.(2024·江西南昌一模)康熙初年,吴三桂受命平定云南部分土酋的叛乱之后,置开化府以专治,并将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编为八里。这一举措( )A.标志着“改土归流”的完成B.扩大了边疆地区的治理范围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D [根据题干可知,康熙初年,云南部分土酋叛乱被平定之后,政府在该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调整行政区划,这就强化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是在雍正年间,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清政府在云南地区设置机构及调整行政区划,并没有涉及“治理范围”问题,排除B项;“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特点来实施政治和社会管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项。] 明清是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并存时期,封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思想文化传承与交流并存,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征。一、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农业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粮食产量增加;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手工 业 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 集镇出现专业分工;商帮兴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集聚;白银货币化;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庄票。朝贡贸易;清朝指定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赋役 制度 (1)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役由丁、田共同承担 (2)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卫生 医疗 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二、明清时期文化传承与交流思想 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文艺 明清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突出。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昆曲长期流行;京剧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科技 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西学东渐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清政府任用汤若望等,并招揽西方人才来到中国图书 收藏 明朝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1.命题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2024·山东卷)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C [古代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马则主要应用于战争,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事频仍,马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受重视程度高。明清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发展,牛这一生产工具自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故选C项。]2.命题点:明朝的社会经济(2024·广东卷)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 [根据材料“一春之计全赖西湖”“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时期西湖地区商品经济繁荣,当地人甚至不愿从事农耕,弃农从商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还影响了当地崇尚华丽的社会习俗,比较全面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百姓弃农从商是个体自愿的社会行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3.命题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生活(2024·全国甲卷)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C [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的编纂,展现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适应民众对日用、农业及其他知识理论化、科学化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士大夫的情怀,而非阶层的世俗化,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故排除D项。]4.命题点:明朝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2024·1月浙江卷)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A [从材料中的“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且色染大类妇人”可知,明朝读书人的着装讲求华美艳丽,不像以前穿着朴素,这反映出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生生活观念的变化,体现不出江南丝织业的发展与繁荣,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读书人经商的信息,C项结论无从得出,故排除;明朝时期,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思想盛行,故D项排除。]5.命题点:明朝中后期的货币政策(2024·甘肃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经济运转对白银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间私商冒险从海外带回白银,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经济高度依赖白银,D项正确;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的白银,很大一部分来自美洲的银矿,还有一部分来自欧洲和日本,且材料没有对明朝白银的来源进行对比,不能得出白银主要来自日本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6.命题点:明代役银分摊的做法(2024·安徽卷)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 地区 赋役总 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丁银 (两) 田赋 (两) 丁银 (两) 田赋 (两)1572 福建 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1582 浙江 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1585 广东 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1621 南直隶 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B [根据表格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少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业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降低,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7.命题点:清代租佃关系的发展(2024·全国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A [清代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使得农民可以通过租种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尽管他们可能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依然能够以个体农户的身份进行耕作。这种现象实际上延续了传统的个体农耕方式,而不是遏制或抑制了土地兼并或商业货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B、C两项;租佃关系的存在可能增加了国家赋税的来源,因为佃农需要向地主支付租金,地主则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租佃关系本身并不直接削减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对主流 思想 明清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书法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对绘画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致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对文学 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对文化 教育 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3.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 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社会等级的松动个性 解放 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构筑价 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世俗文 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 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新的活力1.(2024·山东日照一模)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辨》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B [陆楫在《禁奢辨》中的观点认为在商业比较发达即比较注重消费的地方,人们更方便谋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的观点也认为相对奢华一些的生活为当地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二者对商业的认识已经明显与之前的时代不同,认识到商业发展对人们生活和谋生条件的改善有积极意义,表明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故选B项;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中传统的义利观不可能会遭到颠覆,排除A项;工商皆本的思想在明清时期并不处于主流地位,所以不会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民本思想,排除D项。]2.(2024·安徽蚌埠三模)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当时( )A.选官制度引导技术的革新B.官府垄断了农业技术传播C.农业技术传播的速度加快D.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D [根据“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示意图”可知,明清时期农业技术通过“政令”“著书”“官修农书”“设馆讲学”“口述经验”“日用类书、杂字”等途径传到农户那里,这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故选D项;材料没有关于选官制度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选官制度引导技术的革新”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图中“老农(移民)”“口述经验”“无名塾师等”“日用类书、杂字”等可知,官府并没有垄断农业技术传播,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关于农业技术传播速度的信息,不能得出“农业技术传播的速度加快”的结论,排除C项。]3.(2024·湖南娄底调研)黄宗羲指出,古代圣王所说的“崇本抑末”之道只是针对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而言的消费方式及其经济行为。对于工商“切于民用”者,古代圣王不仅不加以抑制,而且设法使他们到自己的国家来。在此,黄宗羲意在( )A.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B.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D.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D [根据材料“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经济行为”“古代圣王……到自己的国家来”可知,黄宗羲借助古代圣王之口表明,所谓的“抑末”,针对的是违反儒家道德理性主义的经济观与消费观,而对于真正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商业则是要大力鼓励的,说明其意在强调发展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虽然提到儒家人伦和理性,但不是站在维护理学纲常的角度,而是站在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消费观和经济观角度,排除A项;材料中黄宗羲对“崇本抑末”之道进行了重新解释,反映了对工商业的重视,其目的不是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道德的消费行为,但侧重点不是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排除C项。]4.(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C [根据材料“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与反抗性,C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而非写实,排除A项;文人画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2024·广东卷)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点拨]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里典……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可得出里典(里正)的担任者由乡里豪强有力者变为年长无爵者。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秦灭六国前后”和所学秦朝统一的知识,从国家强化控制基层社会的力度和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回答即可。[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4分)[点拨] 依据材料二“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可得出作为国家的准官员,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负责基层社会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依据材料二“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可得出乡保作为基层社会的代表,面对所在的乡里社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点拨] 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材料三“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可得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随时代演进而稍有变化;依据材料三“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可得出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依据材料三“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可得出受宗法观念影响,兼具血缘性和地域性。[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变化:里典(里正)的担任者由乡里豪强有力者变为年长无爵者。(2分)原因:国家强化控制基层社会的力度,逐步加强中央集权。(2分)(2)作为国家的准官员,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负责基层社会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作为基层社会的代表,面对所在的乡里社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4分)(3)具有较强的延续性,随时代演进而稍有变化;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受宗法观念影响,兼具血缘性和地域性。(6分)[题后反思·技法指导]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答。(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可知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根据材料“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可知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根据材料“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可知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根据材料“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可知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第(2)问,首先,阅读材料和设问,拟定标题,根据设问“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并结合材料内容可拟定标题为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其次,结合材料关于南怀仁和《穷理学》的内容以及所学关于清朝时期中西交流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南怀仁在清朝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答案] (1)特点: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6分)(2)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2分)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接受,引发皇帝的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8分)南怀仁在清朝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2分)1 / 33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至清朝前中期(1368年—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 (1)政治与社会治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达到顶峰;同时,封建制度日益僵化,渐趋衰落。边疆治理方面成效明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基本奠定。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经济与社会生活: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白银货币化,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及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3)思想与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倡导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市民文化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体现新的时代特色;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西方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强化、民族关系发展与边疆治理加强时期,也是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时期。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央 行政 (1)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秘书机构,参与决策,“票拟”);宦官专权 (2)清朝:奏折制度强化对官僚机构控制;设军机处,频繁制造文字狱,加强统治地方 行政 (1)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后设巡抚;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提升效率,维护中央集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官员 选拔 管理 (1)选官制度: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2)考核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 (3)监察制度:明清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法律 教化 (1)法律:律例合一。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乡约法制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社会 治理 (1)户籍制度 ①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②清朝: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2)基层管理: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由里甲制到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边疆 治理 (1)明朝:中央设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修筑长城,设军镇,号“九边”;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2)清朝:清朝设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保证了局势的稳定,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达赖和班禅、改土归流等形式管辖边疆地区对外 关系 (1)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 (2)清朝:《尼布楚条约》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采取闭关自守政策1.命题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4·湖北卷)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2.命题点:元朝和明朝“圣旨”词汇形式的变化(2024·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3.命题点:明清时期的教化与基层治理(2024·重庆卷)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B.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升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4.命题点:明朝的基层教化与社会治理(2024·江苏卷)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A.乡约与法律合流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保甲制形同虚设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5.命题点:明代科举制反映的社会现象(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6.命题点:清朝乾隆时期的奏折制度(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2.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特点特点 阐释军事和 政治手 段并用 ①清朝前期,对于民族地区的叛乱贵族进行坚决的军事打击,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极力安抚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因地制 宜,因 俗而治 ①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充分利 用藏传 佛教 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遍布蒙藏广大地区边疆的 建设与 开发 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边疆生产与经济开发的措施1.(2024·湖北十堰调研)“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2.(2024·广东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员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皇帝询问得知这一禁令尚未“榜谕于市”,于是说道:“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释之。”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完备C.法律宣传受到重视D.民众利益得到政府的保护3.(2024·吉林长春一模)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下面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4.(2024·江西南昌一模)康熙初年,吴三桂受命平定云南部分土酋的叛乱之后,置开化府以专治,并将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编为八里。这一举措( )A.标志着“改土归流”的完成B.扩大了边疆地区的治理范围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 明清是中华文明的鼎盛与危机并存时期,封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生产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思想文化传承与交流并存,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征。一、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农业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推广,粮食产量增加;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手工 业 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 集镇出现专业分工;商帮兴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集聚;白银货币化;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庄票。朝贡贸易;清朝指定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赋役 制度 (1)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役由丁、田共同承担 (2)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卫生 医疗 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二、明清时期文化传承与交流思想 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文艺 明清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突出。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昆曲长期流行;京剧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科技 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西学东渐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清政府任用汤若望等,并招揽西方人才来到中国图书 收藏 明朝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1.命题点: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2024·山东卷)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2.命题点:明朝的社会经济(2024·广东卷)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3.命题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生活(2024·全国甲卷)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4.命题点:明朝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2024·1月浙江卷)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5.命题点:明朝中后期的货币政策(2024·甘肃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禁之时,民间多私携物品往交趾诸处,经日本转手贩卖,换取日本长崎银,将至中国,凿沉其舟,携银以归。私商冒险带回白银的深层原因是,当时明朝(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B.白银主要来自日本C.海上商业贸易发达D.经济高度依赖白银6.命题点:明代役银分摊的做法(2024·安徽卷)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年份 地区 赋役总 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丁银 (两) 田赋 (两) 丁银 (两) 田赋 (两)1572 福建 漳平 9 932 6 747 3 185 2 189 7 7431582 浙江 开化 22 456 12 648 9 808 3 457 18 9991585 广东 顺德 34 580 16 628 17 952 5 304 29 2761621 南直隶 歙县 48 609 23 669 24 940 7 657 40 952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7.命题点:清代租佃关系的发展(2024·全国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现象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对主流 思想 明清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书法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对绘画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致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对文学 明清时期,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对文化 教育 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3.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带来的社会新变化社会 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社会等级的松动个性 解放 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构筑价 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筑自己的价值体系世俗文 学发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 识觉醒 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新的活力1.(2024·山东日照一模)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辨》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2.(2024·安徽蚌埠三模)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传播渠道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当时( )A.选官制度引导技术的革新B.官府垄断了农业技术传播C.农业技术传播的速度加快D.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3.(2024·湖南娄底调研)黄宗羲指出,古代圣王所说的“崇本抑末”之道只是针对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而言的消费方式及其经济行为。对于工商“切于民用”者,古代圣王不仅不加以抑制,而且设法使他们到自己的国家来。在此,黄宗羲意在( )A.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B.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D.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4.(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2024·广东卷)乡里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之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大约抄写于秦灭六国前的秦简《法律答问》记载,里典(里正)和里老共同负责里中的户口、赋税和治安。其中,里典被称为“率敖”,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最迟抄写于秦灭六国前后且晚于《法律答问》的秦简《尉卒律》规定,“置典、老,必里相谁(推)”,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等材料二 晚清宝坻县档案显示,县级以下的乡保是个关键人物,每个乡保平均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具有两副面孔。——摘编自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材料三 《周礼》云:“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比、联等都是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历代乡里制度,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声称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秦乡里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4分)[点拨]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里典……指乡里豪强有力、能得众人拥戴之人”“且典、老由里中年长无爵者担任”可得出里典(里正)的担任者由乡里豪强有力者变为年长无爵者。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秦灭六国前后”和所学秦朝统一的知识,从国家强化控制基层社会的力度和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回答即可。[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材料二中乡保的“两副面孔”。(4分)[点拨] 依据材料二“管理二十余个村庄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他们是不带薪的准官员,由地方提名,经国家批准确认”可得出作为国家的准官员,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负责基层社会的赋税征收和司法事务;依据材料二“乡保一般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他们处在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上”可得出乡保作为基层社会的代表,面对所在的乡里社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点拨] 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材料三“遵从《周礼》确立的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可得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随时代演进而稍有变化;依据材料三“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可得出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依据材料三“在血缘性聚落或居住区内编排的地域性组织”可得出受宗法观念影响,兼具血缘性和地域性。[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后反思·技法指导]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答。(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2024·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1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4 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学生版).docx 04 第一部分 板块一 第4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