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四 泽被后世——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文明交流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8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专题四 泽被后世——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文明交流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简介

   我国历史上,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重,治统与道统相结合。自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支撑封建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到唐宋,儒家思想更具有了“道统”的地位,不仅展现出吸纳融汇其他思想文化的强大力量,也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治统”的重要手段。悠久的传统文化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思想理念,“和谐”“民本”“公廉”“勤能”“孝义”,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价值观,深入人心。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文明交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线索一 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
1.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人生观 以人为本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礼乐制度 孔子:“仁者爱人”
政治观 民本思想 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孔子: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仁政”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道”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国家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周公:“明德”“敬德” 孔子:“为政以德”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生活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处世观 和而不同 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科技 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文化 方面 隋唐时,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中华文化圈也在逐渐形成。中国儒家思想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交通 方面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经济 方面 15世纪,伴随着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当地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对外 交往 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时期 地位 发展历程
先秦到 秦汉 奠基 发展 (1)医学 ①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晚期,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2)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 (3)数学:《九章算术》 (4)农学:西汉晚期《氾胜之书》
魏晋到 宋元 繁荣 外传 (1)魏晋南北朝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③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2)唐代 ①发明雕版印刷术 ②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③孙思邈著《千金方》 ④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⑤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3)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基本成熟;沈括著《梦溪笔谈》 (4)元代: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天文观测仪器、编定《授时历》;王祯编撰《农书》
明清 总结 落伍 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线索三 文化传承的载体
学校 教育 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印刷 书籍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图书馆 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1.(2024·山西运城二模)下面是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先秦时期(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老子 提出“以道莅天下……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道治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荀子 主张“仁政”,实现“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卿相调议”
韩非子 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A.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D.士阶层垄断了思想文化
C [老子主张以道治国,两不相伤,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荀子主张通过实行“仁政”使各个阶层各安其分,和谐相处,也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韩非子强调“法不阿贵”,建立法治社会,也体现了追求社会公正公平的和谐,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道家、儒家和法家思想,不能反映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排除A项;材料只是老子、荀子和韩非子提出的治国主张,并不能据此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排除B项;这一时期虽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但士阶层并未垄断思想文化,排除D项。]
2.(2024·广东茂名一模)《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等。这反映出汉代(  )
A.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注重数学教育
C.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土地兼并严重
C [根据材料“《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可知,《九章算术》对“方田”“衰分”等的记载和讨论与地方官员时常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相关,这体现了当时的科技发展适应了地方官员管理地方的需要,故选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非官府日记,无法体现“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排除A项;《九章算术》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有助于推广数学教育,但材料强调《九章算术》有助于解决地方官员的实际问题,并不涉及数学教育,排除B项;《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但《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未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记载,排除D项。]
3.(2024·江西上饶部分联考)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历法《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正朔闰月,从中不从西,定气整度,从西不从中”。由此可知,徐光启(  )
A.推崇中体西用思想
B.践行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
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B [根据材料可知,明末徐光启在修订《崇祯历书》时兼采中西方历法的优点,这表明徐光启冲破了对西方文化的偏见,践行经世致用思想,故选B项;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徐光启主张利用西学救国,故排除C项;开眼看世界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D项。]
4.(2024·湖南永州三模)清初思想家李颙指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明体而不适于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本于明体,便是霸儒。”这一言论(  )
A.表达个性自由的愿望
B.体现经世济民的观念
C.蕴含离经叛道的倾向
D.宣扬空谈心性的主张
B [根据材料“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康济群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思想家李颙提出了明体适用的实学思想,强调体用的统一,要求学者兼具高尚的德性修养与经世致用的实际功业,故选B项;根据材料“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可知,李颙实际上将明体之事置于优先的地位,特别强调心性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没有主张个性自由倾向,排除A项;根据材料“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可知,受明清之际社会剧烈变动的影响和当时实学思潮的熏陶,李颙学术倾向更准确地可以说是“实学化的心学”, 而非离经叛道,排除C项;李颙彰扬了儒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力斥了空谈身心性命,不重躬行践履的空疏学风,材料强调了心性与实用的结合,排除D项。]
5.(2024·广东汕尾、揭阳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恢宏的胸襟,首先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囊括环宇,恢宏胸襟,至此而极。太史公写《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其优点为能兼容并包,天下巨细,靡不可收而载之。
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列传。写及大宛,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这是一部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历史,可以当通史与世界史之名而无愧。
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不易写成,亦难精确详瞻,史学家缩小研究范围,以断代史、专门史、专门问题作为毕生沉潜的天地,为自然的趋势。历班彪、班固、班昭而写成的《汉书》,为西汉两百年的历史。《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汉书》写两百年的历史,80万言,可见《汉书》保存历史之功。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切角度,自拟主题,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一篇历史书评。(要求:选取角度与拟定主题相匹配,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评述清晰,作答要素应包含主题、具体评述和相关历史背景,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囊括环宇”“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可拟定主题为“《史记》——贯通古今、囊括世界的通史著作”;结合所学西汉的强盛内容,叙述《史记》创作的背景,汉武帝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文化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尊崇儒术,积极开拓疆土,扩大对外交流,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根据材料“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列传”“《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概述《史记》所囊括的内容、写作体裁;结合所学《史记》相关内容,论述其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影响,联系当今文化自信,指出其现实意义。
[答案] 示例:
主题:《史记》——贯通古今、囊括世界的通史著作。
具体书评内容:汉武帝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文化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尊崇儒术,积极开拓疆土,扩大对外交流,为《史记》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在这个时期,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成功地完成了《史记》这部50万字的纪传体通史著作。《史记》以其恢弘的胸襟和卓越的史学价值,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整个世界。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也开创了纪传体的通史体例,对中国古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板块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
(建议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南平三模)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
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
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 [由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存在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这表明当时的先民不仅依赖海洋资源,同时也利用陆地资源进行生产生活,体现了其多样化的生计模式,故选B项;该遗址中虽然发现了稻、粟、黍谷物等农作物的印痕,但并不能直接推断先民已完全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这些可能只是其生计模式的一部分,排除A项;C项仅强调了当时的先民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考古发现中也包括丰富的陆地资源,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阶级分化的相关信息,无法推断当时的先民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
2.(2024·江苏南通三模)西周后期,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将产品集中到鼎和编钟等不多的器类上,并简化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流程。此时的作坊生产反映出(  )
A.青铜铸造技术衰落  B.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礼乐制度得到发展 D.官府不再垄断手工业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日益成熟和规范,青铜礼器成了贵族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对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增加,尤其是用于重要礼仪活动的器物,如鼎和编钟。这些变化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以及青铜器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满足了贵族的需求,也促进了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礼乐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西周后期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顶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艺术上精美绝伦,而且在技术上也非常先进,“衰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说明贵族等级分封制仍然存在,而不是解体,排除B项;“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说明官府仍然垄断手工业,且“不再垄断”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4·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如表)。
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 出现次数 示例
指京师 9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 17 “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 145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 6 “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 1 “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上表可知,先秦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A [根据材料“指诸夏之领域”“145”“抚四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有145次“中国”的含义是指诸夏之领域,远超过其他含义的次数,比如有记载指出诸夏位于中原,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这反映了此时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材料阐述的是先秦时期文献中“中国”的“含义”,没有王朝疆域的信息,无法判断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表格中列举的“中国”的含义无法得出当时“政治局势”的情况,排除C项;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2024·山东临沂二模)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则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成熟宇宙观形成
C.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社会生产力提升
D [根据材料“先后倡导……‘则天说’……‘助天说’……‘制天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思想是从顺应自然发展到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再到驾驭自然,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由此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故选D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项;这些思想家提出的是与自然有关的思想,并不能体现成熟宇宙观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自然观,没有体现保民思想,排除C项。]
5.(2024·江苏扬州调研)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D [材料中显示,秦朝的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且对不受命令的有权加以惩戒,这有效地维护了郡的权威,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故选D项;材料中郡对县道属曹的治理要经过县、道,据此可知向上行文不可以越级上报,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文书制度中的流转程序和对不受理的惩戒,更侧重郡的权威,而不是文书流转是否科学规范,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中只有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排除C项。]
6.(2024·河北承德二模)图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岭南地区(  )
A.新式耕犁的推广
B.生产力领先全国
C.中医药事业繁荣
D.社会秩序较稳定
D [题干数据图显示,与西汉相比,东汉岭南地区各个郡的户口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且增长率也都多达数倍,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平定岭南后,设了更多的郡来管辖,使得当地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且东汉沿用了西汉的做法,故选D项;两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推广到岭南地区是可能的,但是在岭南普及是不现实的,所以新式耕犁的推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所以应该是黄河流域生产力水平领先全国,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医药事业在两汉时期尚不能达到繁荣的程度,且中医药是用来减少死亡率的,与人口大幅度提高关联度不高,排除C项。]
7.(2024·辽宁大连二模)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随后建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
D.提高土地利用率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这体现的是当时土地荒废度高,亟须提高土地利用率,故选D项;材料未明确“所争之田”是否归属鲜卑贵族,因此“打击鲜卑贵族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确立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B项;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加速”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
8.(2024·福建厦门质检)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A [根据材料可知,梁武帝组建治礼机构,制定礼仪体系,且修建以父母名字命名的寺庙并每月祭拜,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礼仪和伦理观念,反映了梁武帝对儒家思想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但材料中梁武帝的行为不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隋朝时才提出三教合归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南朝在隋唐之前,五代出现于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
9.(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B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的敕令关注租、调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以保障产品质量,并“遣作样,以颁诸州”,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故选B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与材料侧重租庸调制下农民上交产品质量不符,排除A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应为“保证上交的产品质量”,排除C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唐朝名画录》就有关于其销售的记载:“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皆神品也。”此后此类画创作日增,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题材占据书画主流市场
B.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C.绘画彰显了穷理尽性的特征
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
B [材料反映出周昉的仕女画的消费市场由国内逐渐扩大到国外,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远销促使唐代人物仕女画的迅速发展,导致此类画创作也日益增多,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也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体现出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创作,故选B项;仕女画是人物画,不一定是宗教题材,且材料不能体现绘画主流市场的风格,排除A项;绘画彰显穷理尽性是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唐代仕女画的外销促进了此类画创作日增,体现不出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排除D项。]
11.(2024·江西南昌二模)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单位:人)。这一变化(  )
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
  地区 时间   河南 河北 山东 浙江 江苏 江西
北宋 24 4 14 19 11 21
南宋 14 1 3 28 18 21
A.与政治局势相关联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A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在可考小说家中位于北方地区的呈下降趋势,位于南方地区的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到南宋因战争原因,丧失北方大片国土,影响到小说家南北区域分布的格局,即这一变化与政治局势相关联,故选A项;可考小说家分布情况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可考小说家分布情况与南北文化交流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
12.(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约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初在全国设置驿站,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这说明元初驿站制度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故选C项;“开创”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南北交通网络早已形成,排除A项;驿站主要为官员、使臣以及文书传递服务,并非长途贸易,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已然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3.(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元代瓷器工艺水平提高
B.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
C.宋元主流学术思想不同
D.宋元瓷器文化承载者不同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瓷器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青瓷。宋代的士大夫文化强调高雅和内敛,青瓷的色泽和质感恰好符合这种审美偏好。因此,尽管宋代已有烧制成功的白瓷,但士大夫们普遍认为“白不如青”,更偏爱青瓷;到了元朝,由于统治阶层的变化和审美趋势的转移,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元朝的统治者和社会上层对瓷器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变化,更加偏爱白瓷的纯净和简洁,故选D项。]
14.(2024·东北三省联考)明代地方公共典礼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举行,以地方公共事务为内容,由地方政府官员主导、官民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主要包含3类:一类是官署公示,一类是教化类礼仪,一类是公共祀典。这些活动仪式(  )
A.保留了原始民主制的遗风
B.体现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C.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
D.有助于加强地方社会礼仪教化
D [根据材料“公共典礼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举行”“一类是官署公示,一类是教化类礼仪,一类是公共祀典”可知,这些公共典礼活动体现了地方社会的公共权力,推进了地方公共礼仪文化的形成,也是地方教化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加强地方社会礼仪教化,故选D项;官民参与仪式活动,并非参与政治管理,且“原始民主制”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些活动仪式是由地方政府官员主导,不一定属于基层治理范围,排除B项;这些活动由地方政府官员主导,且仅涉及典礼、公示等,并不会直接推动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项。]
15.(2024·湖北武汉调研)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开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备荒救济的仓储),改土归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负责经管云南威远厅19处社仓的土千总、土把总及头人等,最大程度地将社仓铺展下去。此项措施(  )
A.奠定了现代国家版图的基础
B.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D [根据材料“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借助本土力量”等信息可知,清朝地方政府注重民间救济,改土归流后借助本土力量进一步发展社仓,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势力并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意识,故选D项;材料主要介绍云南地区推行备荒救济的社仓,不能得出奠定现代国家版图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介绍云南地区的社仓制度,并不能体现形成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
16.(2024·山东泰安二模)清代思想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A [由“‘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可知,清代思想家颜元提出的全新义利观,鼓励人们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追逐利润,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映,故选A项;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时中国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所以其主张也就谈不上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B项;由“‘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可知,这种全新的义利观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并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C项;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宗教和科技,与这种全新的义利观并无关联,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 概况
西周 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 战国 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 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 南北 朝  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 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 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元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明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清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2分)
阐述: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了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8分)
总之,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服饰文化发展相互促进。(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杂居,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趋势明显。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这一改革使华夏族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若干习俗,推动了胡服的流行及胡汉服饰的融合,促进了民族进一步交融。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汉服。这一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8分)
总之,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胡汉服饰文化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8.(2024·河北唐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
朝代 年份 (公元) 耕地面积 (百万亩) 人均耕地 (亩/人)
西汉 2 506 8.57
东汉 105 535 10.09
北宋 976 255 7.96
北宋 1072 660 5.45
明朝 1393 522 8.70
明朝 1581 793 3.96
清朝 1662 713 8.59
清朝 1784 989 3.69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两条线长期不能吻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清代现象。(6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人口的统计与中央管理体制、基层制度、古代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经济模式和客观社会环境均有密切关系。从中央管理体制来看,当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地方势力膨胀出现的时候,往往地方豪强地主就会隐匿人口,逃避国家赋税,材料一中魏晋时期和唐末五代时期的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大均与之有关;从基层制度和户籍制度来看,基层治理直接面向普通民众,负责户籍的编订和赋役的征收,所以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口统计的准确性;从赋税制度来看,唐代中期以前国家征收赋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所以封建国家非常重视户籍的编订、限制人口流动,所以这一时期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差别不大,但是唐中期以后国家征税标准转向田亩和财产,国家逐渐放松人口的控制,使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差别逐渐扩大;从经济模式来看,古代的小农经济发展具有脆弱性,在天灾和社会动荡的环境,土地很容易被兼并而破产,人口流亡而脱离原先的户籍。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可知,清代统计人口大幅度超过了实际人口,说明当时赋税制度的调整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可知,清代耕地整体上不断增加,但是人均耕地大幅度下降,说明当时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导致人地矛盾尖锐。
[答案] (1)原因: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一直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小农很容易流亡脱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6分,每点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庙会的类型可分为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此时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庙会宗教祭祀活动可分为佛教庙会祭祀活动、道教庙会祭祀活动和民间俗神庙会祭祀活动;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还是民间庙会行动的组织者、组织机构和管理费用,都对庙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牛晓丹《唐宋时期庙会研究》
材料二 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朱元璋大力提倡官修城隍,鼓励举国皆祀。他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如关羽庙、岳飞庙等。到了清代,庙会规模扩大,庙宇数量增多。据有关学者统计,北京地区的庙会,各种庙宇共计1 300多所,如黄帝庙、观音庙、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等。庙会在宗教、娱神的同时还有娱乐等活动。《妙峰山进香图》就描绘了人们赶庙的情景:进香者攀援山道沿途祭祀,山涧中有茶棚、戏班、杂耍、撑杆等,山脚下村庄有各种民间艺术、商品贸易之类的活动。
——摘编自王江华、姬文慧《浅谈庙会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庙会的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庙会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庙会的功能。(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可知,分布广泛;根据材料一“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可知,类型多样;根据材料一“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可知,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可知,官府介入庙会管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社会发展的内容可知,政局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一“商业贸易活动”并结合所学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内容可知,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并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的文化成就内容可知,文化繁荣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可知,城乡经济联系加深;根据材料一“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可知政府的重视。第(2)问,根据材料一“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可知,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活跃商业;根据材料一“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可知,大众娱乐;根据材料二“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可知,维护统治;社会教化。
[答案] (1)特点: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官府介入庙会管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推动;城乡经济联系加深;政府的重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维护统治;活跃商业;社会教化;大众娱乐。(每点2分,任答4点得7分)
20.(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782年,在云南省从事棉花贸易的江西会馆商人熊积山等人,针对“秤制、银色各项均不画一”的现象,呈请官方重新议定行规。经昆明县官员查核上报,云南布政使江兰议定了7条棉花买卖行规。1830年始,湖南津市江西会馆各行号共同捐资,先后建造水龙3架,组成了效率更高的救火组织——水龙公所。此外,津市、洪江两地江西会馆均与他省会馆一道,成为育婴、义渡等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江西会馆还在官方要求下成为仓储、筹饷等政务的执行者。作为同乡同业性质的民间组织,江西会馆往往将乡例用来规范同乡行为、调解行业纠纷。除乡例外,江西会馆各行业还往往创立神明会,以会约的形式来规范同行。与乡例、会约一样,官法是江西会馆处理和调解各种事务不可或缺的资源。
——摘编自李平亮《清代会馆与社会治理——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馆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会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7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呈请官方重新议定行规”可知,订立商业行规;根据材料“成为育婴、义渡等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可知,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根据材料“与乡例、会约一样,官法是江西会馆处理和调解各种事务不可或缺的资源”可知,利用乡例、会约、官法等社会文化资源。第(2)问,根据材料“云南布政使江兰议定了7条棉花买卖行规”可知,规范了商人行为和行业秩序;根据材料“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儒学向基层渗透;根据材料“规范同乡行为、调解行业纠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会馆自身影响力。
[答案] (1)方式:订立商业行规;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利用乡例、会约、官法等社会文化资源。(6分,每点2分)
(2)作用:规范了商人行为和行业秩序;有助于儒学向基层渗透;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会馆自身影响力。(7分)
21 / 21   我国历史上,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并重,治统与道统相结合。自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支撑封建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的主流意识形态,到唐宋,儒家思想更具有了“道统”的地位,不仅展现出吸纳融汇其他思想文化的强大力量,也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治统”的重要手段。悠久的传统文化造就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思想理念,“和谐”“民本”“公廉”“勤能”“孝义”,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价值观,深入人心。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文明交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线索一 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
1.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人生观 以人为本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礼乐制度 孔子:“仁者爱人”
政治观 民本思想 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孔子: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仁政”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道”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国家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周公:“明德”“敬德” 孔子:“为政以德”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生活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处世观 和而不同 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科技 方面 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
文化 方面 隋唐时,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中华文化圈也在逐渐形成。中国儒家思想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交通 方面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大陆,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经济 方面 15世纪,伴随着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当地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对外 交往 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时期 地位 发展历程
先秦到 秦汉 奠基 发展 (1)医学 ①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晚期,华佗创制“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2)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 (3)数学:《九章算术》 (4)农学:西汉晚期《氾胜之书》
魏晋到 宋元 繁荣 外传 (1)魏晋南北朝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②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③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2)唐代 ①发明雕版印刷术 ②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③孙思邈著《千金方》 ④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⑤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3)宋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基本成熟;沈括著《梦溪笔谈》 (4)元代: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天文观测仪器、编定《授时历》;王祯编撰《农书》
明清 总结 落伍 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线索三 文化传承的载体
学校 教育 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印刷 书籍 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图书馆 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1.(2024·山西运城二模)下面是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反映出先秦时期(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老子 提出“以道莅天下……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道治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荀子 主张“仁政”,实现“其耕者乐田,其战士安难,其百吏好法……其卿相调议”
韩非子 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A.百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
C.士人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D.士阶层垄断了思想文化
2.(2024·广东茂名一模)《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等。这反映出汉代(  )
A.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注重数学教育
C.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土地兼并严重
3.(2024·江西上饶部分联考)明末徐光启修订的《崇祯历书》既采用了计算精确的西方天文物理学知识,又保留了中国古代历法《大统历》的优点,因而被称为“熔西人精算,入大统之型模;正朔闰月,从中不从西,定气整度,从西不从中”。由此可知,徐光启(  )
A.推崇中体西用思想
B.践行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
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
4.(2024·湖南永州三模)清初思想家李颙指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明体而不适于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本于明体,便是霸儒。”这一言论(  )
A.表达个性自由的愿望
B.体现经世济民的观念
C.蕴含离经叛道的倾向
D.宣扬空谈心性的主张
5.(2024·广东汕尾、揭阳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恢宏的胸襟,首先呈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辽阔上。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囊括环宇,恢宏胸襟,至此而极。太史公写《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止,述接近三千年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部贯通数千年的历史。《史记》采用纪传体,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史学体例,其优点为能兼容并包,天下巨细,靡不可收而载之。
在空间上,太史公于写中国历史以外写他所能知道的整个世界,匈奴、朝鲜、大宛,列传。写及大宛,兼写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身毒等国,人迹所至,日月照临,全写到《史记》里面去。这是一部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历史,可以当通史与世界史之名而无愧。
时间、空间极为辽阔的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不易写成,亦难精确详瞻,史学家缩小研究范围,以断代史、专门史、专门问题作为毕生沉潜的天地,为自然的趋势。历班彪、班固、班昭而写成的《汉书》,为西汉两百年的历史。《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50万言,《汉书》写两百年的历史,80万言,可见《汉书》保存历史之功。
——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适切角度,自拟主题,为司马迁的《史记》写一篇历史书评。(要求:选取角度与拟定主题相匹配,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评述清晰,作答要素应包含主题、具体评述和相关历史背景,照抄材料原文不得分)
1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