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1 必修一 第一课 第1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讲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1 必修一 第一课 第1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讲义--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资源简介

[依托大概念·整体感悟知识体系]
本模块的知识学习,要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概念,把握以下三条线索: 线索一:在把握社会历史的一般发展历程及规律的基础上,循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把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重大事件及其意义,以及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大飞跃。 线索二: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线索三: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本模块知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他模块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其他模块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1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学习目标] 1.描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比较它们的差异。理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2.阐释社会基本矛盾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表现,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列举人类社会历史实例,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证实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一、原始社会
1.历史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特点 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提醒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基本要素;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关系
(1)特点: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
提醒 原始社会虽无剥削、无压迫、平等互助,但不是理想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生活极其艰苦,处于野蛮状态。
4.社会构成: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5.私有制的确立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根本 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标志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影响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
1.阶级
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
提醒 阶级,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个经济范畴;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 所有制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产品的分 配方式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1)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的产生
最早的 国家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的 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5.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思考: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否体现社会不同分工之间的对立?
提示: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三、封建社会
1.生产关系
(1)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2)特点
地主 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影响 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和主要方式
剥削 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主要 方式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其他 形式 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3.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封建专制统治
(1)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2)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
[自我诊断]
1.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
提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2.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
提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3.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
提示: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
5.地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农民。 (×)
提示: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情境一: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的庇护下生活,他们每天以抢夺的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每晚听老爸叙述同一个故事,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大女儿小伊是一个和老爸性格截然相反的、充满好奇心的女孩,她不满足一辈子都留在这个小山洞里,一心想要追逐山洞外面的新奇世界,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情境二: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日益加深,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充当奴隶,惩罚罪犯、拐卖人口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但史学界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1)结合情境一,说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形成的根本原因。
提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劳动、平等互助;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2)结合情境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提示:①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如果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进步;如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则是历史的倒退。
②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1.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对比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社会发 展中的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生产力 发展 状况 劳动者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生产关 系状况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存在阶级和阶级剥削,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奴隶只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社会管 理单位 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共同管理集体事务 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1)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会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2)进步的表现
城市和文字的出现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特别提醒]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典题1 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旷野遗址,目前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
①石器工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③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由材料可知,跋山遗址群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存,当时,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④符合题意。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①与题意不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③不符合题意。]
典题2 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河南八里桥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遗址南侧有祭祀坑,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中部坑有大量黑土堆积,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线索。由此可见(  )
①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出现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且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且有少量的生产资料,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材料体现的是奴隶社会,②排除。在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材料体现的是奴隶社会,③排除。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文化,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表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在奴隶社会,城市出现;也表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①④符合题意。]
母题 变式 如果将②改为“畜牧农耕的出现,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能否入选? 提示:不能。畜牧农耕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
 为什么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情境一:中国古代诗人不仅关注风花雪月、田园山水,他们的作品更会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唐朝诗人就是其中的典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都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更是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富豪贵族的愤怒之情。
情境二: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在正常年景下,农民交租后其劳动成果已所剩无几,遇上灾年,租额不减,农民处境更加艰难。此外,地主收取实物地租时,使用大斗小秤计量,更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常常使得农民家破人亡。
(1)阅读情境一,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封建制度不合理的原因,并指出造成农民受到地主阶级剥削的根本原因。
提示:①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都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②在封建社会里,造成农民受到地主阶级剥削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掌握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更是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富豪贵族的愤怒之情。
(2)结合情境二思考,收取地租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基础吗?封建制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只有少量土地,农民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遭受地主阶级的剥削。
②根本原因:封建制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建立以后,封建制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比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产力 劳动者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农民的耕作技术进步
生产工具 金属工具 铁制农具
劳动对象 范围狭窄 范围扩大: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人与人 的关系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产品如 何分配 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2.正确认识和评价封建制生产关系
形成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制生产关系是适应当时铁制工具在农业以及手工业上的应用而出现的,铁制农具使得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能提供剩余产品,封建制生产关系成为最有效的劳动组织形式。因而,冶铁业和铁制农具的发展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 必然 性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历史的必然。当奴隶制生产关系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 进步 性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历史的进步。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阶级 局限 性 农民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自由,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农民为了生存,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发展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特别提醒] 封建社会农民的处境与奴隶相比有所改善,但没有改变阶级剥削的社会本质。
典题1 2024年9月11日央视首播的原创微短剧《东坡先生赶考记》以北宋嘉祐二年的科考为背景,将诗词歌赋、历史文化、民俗知识融入剧情之中,讲述了现代学生苏萧美穿越到北宋与苏轼、苏辙兄弟之间发生的奇妙故事。下列情节与短剧中苏萧美穿越到的时代社会状况相符合的是(  )
①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②开始出现了城市及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③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④农民需要向地主阶级缴纳苛捐杂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开始出现了城市及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而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②③排除。在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①正确。在封建社会,农民需要向地主阶级缴纳苛捐杂税,这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之一,④正确。]
典题2 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其中的两个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①都是实行私有制的社会形态 ②统治者的剥削方式是相同的 ③劳动者的人身自由程度不同 ④生产关系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阶级社会,都是实行私有制的社会形态,①正确。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②错误。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所以劳动者的人身自由程度不同,③正确。不能笼统地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④错误。]
规律总结 考查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状分析的题目时,除了要求对发展现状准确表述,往往考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组关系。
1.[教材P1探究与分享改编]2024年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把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从“古代中国”陈列中“请”到本次展览“C位”亮相。通过该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  )
①人们从简单的采集变为主动生产 ②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国家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通过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①③符合题意。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在奴隶社会,②排除。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而不是国家事务,国家在当时并没有产生,④错误。]
2.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结成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但我们还是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原因是(  )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奴隶主建立了暴力机关,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奴隶主推动社会发展 ④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原因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①④正确。奴隶主建立了暴力机关,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这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的原因,②排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和奴隶共同推动了社会发展,而不仅是奴隶主推动社会发展,③排除。]
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选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下列对诗歌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封建专制国家实行暴力统治,导致农民起义频频爆发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④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复有贫妇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表明封建社会的农民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③④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封建专制国家的暴力统治及农民起义频频爆发,①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②与题意不符。]
4.某班以“如何理解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演进”为议题,在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②国家的存在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③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④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①说法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原始社会没有国家,②说法错误。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③④说法正确。]
课时检测(一)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知识点一 原始社会
1.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3项考古重大项目最新进展,其中包括江苏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江苏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空白。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该地区(  )
①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③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④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该地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属于原始社会,此时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①③入选。在旧石器时期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②不选。在奴隶社会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④不选。]
2.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中,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皮洛遗址是一处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那时生产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①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②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④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而材料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①排除。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是一处超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处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④正确。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但这不是对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表述,③排除。]
3.有鬲氏族因发明了陶器“鬲”而得名,他们主要繁衍生活在禹城、齐河、济阳一带。有鬲氏族是大禹治水的积极响应者,重点参与了鬲津、徒骇、济河、漯河、黄河的治理,成为治水的主力军。据此,下列符合当时有鬲氏族活动的是(  )
①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②执铁锹开山凿岭、疏通水道 ③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④氏族中有一部分人从事手工生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有鬲氏族作为一个氏族群体,人们会通过氏族议事会来商讨和决策如治水等集体事务,这符合原始社会的管理方式,①正确。铁锹是铁器时代的工具,而大禹治水所处的时代远早于此,不可能使用铁锹,②排除。题干中明确提到有鬲氏族是大禹治水的主力军,说明他们并非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而是积极参与到治水等生产活动中,③排除。有鬲氏族因发明了陶器 “鬲” 而得名,这表明该氏族中存在从事手工生产的人,④正确。]
4.1929年12月2日,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房山县(今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了在古人类学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京人”第一颗头盖骨。1949年后,中国考古学家又在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北京人”化石,代表了40多个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北京人”的头骨高度比现代人低,脑容量平均约为1 088毫升,小于现代人脑容量300多毫升,但比猿类的脑容量大得多。“北京人”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活动自如。其居住年代距今70多万年。由此可知(  )
①人类社会已进入了文明时代 ②生产资料成为家庭私有财产 ③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④人们共同劳动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材料中的“北京人”居住年代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①排除。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成为家庭私有,②排除。材料中的“北京人”居住年代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人们共同劳动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③④正确。]
5.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以下有关“私有制”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私有制的根本原因 ②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 ③消费品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④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导致私有制的产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私有制的根本原因;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①②符合题意。土地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③错误。私有制的产生导致原始社会逐渐解体,④错误。]
?知识点二 奴隶社会
6.恩格斯说:“无论在古代或现代民族中,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开始的。”“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社会分为享有特权的和受歧视的阶级,剥削的和被剥削的阶级,统治的和被统治的阶级。”对此,下列传导路径顺序正确的是(  )
①生产力发展 ②私有制确立 ③国家产生 ④阶级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①排在第一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劳动产品出现了剩余。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开始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生产工具等开始变为私有财产,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②应该排在第二位。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分配上的差别出现,也出现了两大对立阶级,④应该排在第三位。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产生,③应该排在第四位。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7.二里头遗址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体现了早期对城市营建的整体性规划,显示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进入了王朝国家。对于这个时期的看法,正确的是(  )
①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古国文明形态产生
②城市的出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表现
③阶级和国家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
④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城市,进入了王朝国家,属于奴隶社会,这个阶段随着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古国文明形态产生,同时城市的出现也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表现,①②入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和国家才逐步出现,而二里头文明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阶级和国家已经成型,③不符合题意。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而二里头文明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④不符合题意。]
8.如果有人看到逃跑的奴隶,有义务将其“物归原主”;如果奴隶逃跑、毁坏作物或者反抗,他们会被施以鞭笞、剁脚、火刑等各种酷刑。即便如此,马克思却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没有棉花,现代工业就不可设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②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没有人身自由 ③奴隶有一定的劳动自主权,但必须依附于奴隶主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①错误。如果有人看到逃跑的奴隶,有义务将其“物归原主”;如果奴隶逃跑、毁坏作物或者反抗,他们会被施以鞭笞、剁脚、火刑等各种酷刑。这表明奴隶社会的奴隶地位低下,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毫无人身自由,②正确。奴隶依附于奴隶主,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私人财产,毫无人身自由,没有劳动自主权,③错误。马克思却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没有棉花,现代工业就不可设想。”这表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这是历史的进步,④正确。]
?知识点三 封建社会
9.经考古人员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墓主身份为西汉废帝刘贺。该墓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众多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下列符合该时代生产关系的是(  )
①农户的劳动成果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②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③农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海昏侯墓是西汉废帝刘贺之墓,西汉时期属于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①③符合题意。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说法错误。④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生产关系,不符合题意。]
10.唐代诗人张籍在诗作《野老歌》中写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推断正确的是(  )
①当时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②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苛捐杂税
③当时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④老农可以自己种田,从而摆脱对地主的依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野老歌》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状况,当时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①③正确。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②错误。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④错误。]
11.“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节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下列对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农民有很大的人身自由,能够完全自主地进行劳动 ②有少量土地归农民自己,农民仍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③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④君主专制实行暴力统治,农民阶级在反抗地主阶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遭受地主阶级剥削的悲惨境况。在封建社会,有少量土地归农民自己,农民仍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③符合题意。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而不是完全自主地进行劳动,①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国家暴力统治,也未体现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④与题意不符。]
12.唐代诗人李约在《观祈雨》中这样写道:“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与这首诗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相符合的是(  )
①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②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③农民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地主占有和支配 ④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①④符合题意。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奴隶社会,②不符合题意。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不是全部,③说法错误。]
13.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资料逐渐变为私有 ④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力),使得部分人能够积累更多的剩余产品,进而引发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出现;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使得部分人能够积累更多的剩余产品,进而形成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生产关系),均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③④符合题意。“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强调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未体现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①排除。“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描述的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状况,没有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②不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是中国连续发掘时间最长、清理遗迹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古遗址。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殷墟王陵的突出特点是盛行人牲人殉制度。殷墟甲骨文有大量的杀祭文字记载,伴随着一次战争胜利,就有一次大规模人祭,宰杀俘虏以供奉祖先和天神。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殷墟王陵前的祭祀活动中,一次祭祀人数达400多人。祭祀坑分三种,方坑集中人头,长坑集中身体,还有少数不规则坑。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陵区即发现人殉和人牲近3 000多人。
(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殷墟遗迹所处时代生产关系的特点。(6分)
(2)有人认为,残暴血腥的奴隶社会代替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退步。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加以评析。(5分)
[答案] (1)殷墟遗迹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该说法错误。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原始社会虽然人们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无阶级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1 / 20[依托大概念·整体感悟知识体系]
本模块的知识学习,要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概念,把握以下三条线索: 线索一:在把握社会历史的一般发展历程及规律的基础上,循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把握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等重大事件及其意义,以及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几次重大飞跃。 线索二:循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主动。 线索三: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本模块知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其他模块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其他模块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1课时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学习目标] 1.描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比较它们的差异。理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2.阐释社会基本矛盾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表现,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列举人类社会历史实例,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证实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一、原始社会
1.历史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________阶段。
2.生产力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特点 原始社会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__________为生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__________
提醒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基本要素;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关系
(1)特点: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____________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________。
提醒 原始社会虽无剥削、无压迫、平等互助,但不是理想的社会。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生活极其艰苦,处于野蛮状态。
4.社会构成: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________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5.私有制的确立和原始社会的解体
根本 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__________的发展
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___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标志 土地变成____________,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影响 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__________,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二、奴隶社会
1.阶级
含义 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产生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__________的地位,后者处于____________的地位
提醒 阶级,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个经济范畴;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 所有制 __________占有生产资料
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____________,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产品的分 配方式 奴隶劳动的____________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1)对立阶级:____________和奴隶主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2)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的产生
最早的 国家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____________。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的 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____________的工具
5.奴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________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__________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思考: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否体现社会不同分工之间的对立?
三、封建社会
1.生产关系
(1)产生: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2)特点
地主 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____________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________,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影响 农民能够比较________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和主要方式
剥削 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主要 方式 __________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其他 形式 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________来剥削农民
3.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封建专制统治
(1)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等级森严。
(2)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____________、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____________这两个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
[自我诊断]
1.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  )
2.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  )
3.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  )
4.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  )
5.地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农民。 (  )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情境一: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讲述了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的庇护下生活,他们每天以抢夺的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每晚听老爸叙述同一个故事,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大女儿小伊是一个和老爸性格截然相反的、充满好奇心的女孩,她不满足一辈子都留在这个小山洞里,一心想要追逐山洞外面的新奇世界,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也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情境二: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日益加深,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充当奴隶,惩罚罪犯、拐卖人口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制度,但史学界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1)结合情境一,说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形成的根本原因。
(2)结合情境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1.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对比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社会发 展中的 地位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也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生产力 发展 状况 劳动者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 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生产关 系状况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存在阶级和阶级剥削,奴隶主阶级处于剥削者的地位,奴隶阶级处于被剥削者的地位;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奴隶只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社会管 理单位 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共同管理集体事务 奴隶制国家:奴隶主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1)发展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会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2)进步的表现
城市和文字的出现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
[特别提醒]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典题1 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旷野遗址,目前出土、采集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动物骨骼1万余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
①石器工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③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典题2 2024年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河南八里桥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遗址南侧有祭祀坑,出土有陶器、玉器、绿松石器等遗物;中部坑有大量黑土堆积,出土有铜炼渣与炉壁等冶铜遗存。八里桥遗址是豫南地区已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二里头文化聚落,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线索。由此可见(  )
①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城市出现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且有少量的生产资料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母题 变式 如果将②改为“畜牧农耕的出现,土地变成了私有财产”,能否入选?
 为什么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情境一:中国古代诗人不仅关注风花雪月、田园山水,他们的作品更会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唐朝诗人就是其中的典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句都揭露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郑遨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更是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富豪贵族的愤怒之情。
情境二: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在正常年景下,农民交租后其劳动成果已所剩无几,遇上灾年,租额不减,农民处境更加艰难。此外,地主收取实物地租时,使用大斗小秤计量,更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常常使得农民家破人亡。
(1)阅读情境一,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封建制度不合理的原因,并指出造成农民受到地主阶级剥削的根本原因。
(2)结合情境二思考,收取地租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基础吗?封建制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比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产力 劳动者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农民的耕作技术进步
生产工具 金属工具 铁制农具
劳动对象 范围狭窄 范围扩大: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 归谁所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人与人 的关系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产品如 何分配 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只有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2.正确认识和评价封建制生产关系
形成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制生产关系是适应当时铁制工具在农业以及手工业上的应用而出现的,铁制农具使得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能提供剩余产品,封建制生产关系成为最有效的劳动组织形式。因而,冶铁业和铁制农具的发展对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 必然 性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历史的必然。当奴隶制生产关系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 进步 性 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历史的进步。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阶级 局限 性 农民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自由,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农民为了生存,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发展 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最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特别提醒] 封建社会农民的处境与奴隶相比有所改善,但没有改变阶级剥削的社会本质。
典题1 2024年9月11日央视首播的原创微短剧《东坡先生赶考记》以北宋嘉祐二年的科考为背景,将诗词歌赋、历史文化、民俗知识融入剧情之中,讲述了现代学生苏萧美穿越到北宋与苏轼、苏辙兄弟之间发生的奇妙故事。下列情节与短剧中苏萧美穿越到的时代社会状况相符合的是(  )
①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②开始出现了城市及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③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④农民需要向地主阶级缴纳苛捐杂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典题2 漫长的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其中的两个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
①都是实行私有制的社会形态 ②统治者的剥削方式是相同的 ③劳动者的人身自由程度不同 ④生产关系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规律总结 考查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现状分析的题目时,除了要求对发展现状准确表述,往往考
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组关系。
1.[教材P1探究与分享改编]2024年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在“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上,把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从“古代中国”陈列中“请”到本次展览“C位”亮相。通过该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  )
①人们从简单的采集变为主动生产 ②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③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国家事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结成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但我们还是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原因是(  )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奴隶主建立了暴力机关,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奴隶主推动社会发展 ④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选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下列对诗歌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封建专制国家实行暴力统治,导致农民起义频频爆发 ②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 ③封建社会的农民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④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某班以“如何理解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演进”为议题,在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②国家的存在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③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④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