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30 第二部分 专项二 技法二 题型二 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版】30 第二部分 专项二 技法二 题型二 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简介

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总体上,新高考非选择题还是分为材料问答型和开放探究型两类题型。材料问答型试题选取一段或两段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认知,体现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开放探究型试题,命题形式灵活,答案多元,充分体现了对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
(1)材料化命题:精选材料,巧妙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获取历史结论和分析判断、评价历史的能力 (2)情境化命题: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迁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具有试题新颖、迁移运用能力强、具体历史情境中解决历史问题的特点 (3)图文化命题,以图文、表格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判断、分析图文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图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1)语义建构法:常见的答题内容关键词有背景、原因、态度、趋势、影响、意义等,我们要以历史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词语的语义组织答案 (2)一一对应法: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答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设问、答案要一一对应 (3)理论思维法:是指历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论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是表,理论是里。回答某文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经济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反映
 (2024·黑吉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8分)
[点拨] 第一步 审设问·明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得出答题角度 第(1)问 明朝名帖的变化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变化(答题角度)“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从名帖用纸材质、尺寸的变化角度分析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明朝中期以后,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从署名用语变化的角度分析
第(2)问 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原因(答题角度)“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官场交往的需求(士大夫交际活动增加)“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官场风气奢侈腐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社会风尚和礼仪规范的变化
第三步 联所学·拓角度——依据所学知识 第(1)问,通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名帖在人际交往中的往来应酬形
式功能增强,原本的功能逐渐弱化。 第(2)问,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君主专制的强化;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封建官僚制度腐朽。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答——规范严谨作答 (1)变化:材质、尺寸由白录纸二寸(普通材质、较小)到长有五尺、阔过五寸的大红销金纸(材质奢侈化、豪华化);署名用语由“门生”衍生出“晚生”“待生”“渺渺小学生”等,趋于随意化、多样化、卑屈化。(5分) (2)原因:封建尊卑等级制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的活跃;科举制的发展;宦官专权(或明朝政治的腐败)。(8分)
1.(2024·湖北卷)[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和开始对河西走廊、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第(2)问,根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了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知,新疆的农业优势。
[答案] (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机构设置: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6分)
(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了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8分)
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忙中出错的失误,应认真审题,提炼信息是前提。
(2)思维定式的失误,应巧妙转换,化生为熟是关键。
(3)断章取义的失误,应化繁为简,规范解题是保证。
 (202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新时代机械工业发展综述》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9分)
[点拨] 在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时,可结合两则材料,分阶段进行分析,如“一五”计划期间、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情况。
[试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点拨] 在分析因素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大国工匠精神;国际竞争的刺激等方面分析回答。
[试答]                                
                                   
[答案] (1)发展: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制造部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力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9分)
(2)因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大国工匠精神;国际竞争的刺激;等等。(6分)
2.(2024·湖北卷)[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年8月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
——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公里,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可知,殖民主义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可知,法国政治人物戴高乐固守殖民帝国的政策;根据材料一“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可知,殖民地与法国大国的地位相结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可知,建立法兰西共同体,许可殖民地对内的自治权;根据材料二“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可知,抨击美国霸权主义;根据材料二“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可知,支持民族独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两极对峙逐步形成、欧洲成为美国与苏联对峙的前沿阵地、二战后法国经历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戴高乐政府谋求法国重新建立大国地位、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并组建欧洲共同体、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冲击两极格局、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原因:殖民主义传统的影响;法国政治人物戴高乐固守殖民帝国的政策;殖民地与法国大国的地位相结合。(5分)
(2)转变:建立法兰西共同体,许可殖民地对内的自治权;抨击美国霸权主义;支持民族独立。
评述:美苏两极对峙逐步形成,欧洲成为美国与苏联对峙的前沿阵地。二战后法国经历社会经济的逐渐恢复,戴高乐政府谋求法国重新建立大国地位,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并组建欧洲共同体,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冲击两极格局。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冲击战后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戴高乐政府调整了法国的对外政策。(10分)
1 / 9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总体上,新高考非选择题还是分为材料问答型和开放探究型两类题型。材料问答型试题选取一段或两段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认知,体现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开放探究型试题,命题形式灵活,答案多元,充分体现了对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 解题策略
(1)材料化命题:精选材料,巧妙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获取历史结论和分析判断、评价历史的能力 (2)情境化命题: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迁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具有试题新颖、迁移运用能力强、具体历史情境中解决历史问题的特点 (3)图文化命题,以图文、表格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判断、分析图文历史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图文的处理能力及依托图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1)语义建构法:常见的答题内容关键词有背景、原因、态度、趋势、影响、意义等,我们要以历史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词语的语义组织答案 (2)一一对应法: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答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设问、答案要一一对应 (3)理论思维法:是指历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论的具体内容组织。答案是表,理论是里。回答某文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经济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反映
 (2024·黑吉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名帖亦称名刺(类似今之名片),古已有之,在明朝士大夫的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以致“京师红纸价顿长十倍”。郎瑛(1487—1566年)在其著述中写道:“予少年见公卿刺纸,不过今之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非表白录罗纹笺,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更用一绵纸封袋递送,上下通行,否则谓之不敬……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
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等,“必兼亲者,方加‘眷’字。至于‘通家’‘年家’,非实有可据,断断不轻用也”。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
——摘编自[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名帖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8分)
[点拨] 第一步 审设问·明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得出答题角度 第(1)问 明朝名帖的变化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变化(答题角度)“白录纸二寸……今之用纸……则大红销金纸,长有五尺,阔过五寸”从名帖用纸材质、尺寸的变化角度分析明朝前期,名帖多自署“门生”→明朝中期以后,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从署名用语变化的角度分析
第(2)问 明朝名帖变化的原因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原因(答题角度)“宦官刘瑾受宠用事,‘走其门者倾朝,名刺必红纸’”“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官场交往的需求(士大夫交际活动增加)“可谓暴殄天物,奢亦极矣”“‘视其爵、齿及交谊以为斟酌’的风气日盛,衍生出‘晚生’‘侍生’,甚至出现‘渺渺小学生’‘通家治下牛马走’‘门下沐恩小的’等自称,原本亲戚间使用的‘眷’字亦开始滥用”官场风气奢侈腐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观念和宗法观念的影响,社会风尚和礼仪规范的变化
第三步 联所学·拓角度——依据所学知识 第(1)问,通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名帖在人际交往中的往来应酬形
式功能增强,原本的功能逐渐弱化。 第(2)问,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君主专制的强化;士大夫交际活动日益活跃;封建官僚制度腐朽。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答——规范严谨作答 (1)变化:材质、尺寸由白录纸二寸(普通材质、较小)到长有五尺、阔过五寸的大红销金纸(材质奢侈化、豪华化);署名用语由“门生”衍生出“晚生”“待生”“渺渺小学生”等,趋于随意化、多样化、卑屈化。(5分) (2)原因:封建尊卑等级制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造纸术的进步;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交际的活跃;科举制的发展;宦官专权(或明朝政治的腐败)。(8分)
1.(2024·湖北卷)[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8分)
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忙中出错的失误,应认真审题,提炼信息是前提。
(2)思维定式的失误,应巧妙转换,化生为熟是关键。
(3)断章取义的失误,应化繁为简,规范解题是保证。
 (202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等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新时代机械工业发展综述》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9分)
[点拨] 在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时,可结合两则材料,分阶段进行分析,如“一五”计划期间、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情况。
[试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点拨] 在分析因素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大国工匠精神;国际竞争的刺激等方面分析回答。
[试答]                                
                                   
                                   
                                   
                                   
                                   
                                   
                                   
                                   
                                   
                                   
                                   
2.(2024·湖北卷)[大国对外政策的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法国共和党领袖茹尔·费里曾直言不讳地宣称:“对于富强的国家来说,殖民地是最有利可图的投资对象之一。”戴高乐同样是一位竭力维护法兰西殖民利益的帝国派军人,一向视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为法兰西辉煌业绩的一部分。他在首次执政期间(1944年9月至1946年1月),奉行老殖民主义政策。1946年8月17日,戴高乐在向报界讲话时强调:“同海外领地联结在一起,法国是一个大国;失去这些领地,法国将不再成为大国。”
——摘编自陈永祥《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重新上台后,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政策之一是建立一个新的法兰西共同体,以代替之前的法兰西联邦,给各成员国以内政方面的自治权,允许它们随时退出共同体。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乐出访拉美十国。此次行程二万多公里,发表演说五十多篇,主旨是抨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调维护民族独立,并号召拉美国家“向法国看,向欧洲看”。他还呼吁美国“在适当的和确定的限期内从印度支那撤走,让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
——摘编自罗会钧《戴高乐与法国殖民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坚持殖民主义政策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1958年重新执政后法国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变,并予以评述。(10分)
1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