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28 第二部分 专项二 技法一 命题探究——四大情境命题把脉高考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版】28 第二部分 专项二 技法一 命题探究——四大情境命题把脉高考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简介

探究创新,重在应用,借助多元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创设学习情境离不开史料。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掌握阅读理解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学习情境的依托是史料情境,近几年的新高考命题在史料与问题的结合与考查的视角上作出了新的调整。
一、学习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新高考命题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以此为依据,注重创设合理、合适的考查情境。
2.选择题中通过创设史料、图表、历史叙述等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3.非选择题选取材料,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既考查史料辨析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学会以史学的观察视角去审视问题、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情境试题命制的突出特点
1.能力考查:(1)历史学习情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通过增强探究性、丰富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强对这些能力的考查。(2)试题要求对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归纳、提炼和解释,或者通过引用不同时期的史料和评价,要求分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形成客观描述历史对象的方法和途径。
2.综合性:(1)试题情境的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2)试题可能同时涉及多个历史领域和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层次性:试题情境可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1)简单情境主要考查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问题一般较为显性。(2)综合情境则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多个历史现象和事件,形成全面的认识。(3)复杂情境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需要学生结合多个知识点和角度进行解答。
一、学习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理解情境背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所给的历史学习情境的背景信息。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解情境背景,你可以为后续的解题过程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2.确定考查点:在理解情境背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确定题目所考查的历史知识点。这可能需要你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题目。
3.运用史学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史学方法,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4.结合情境分析:在运用史学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这包括分析情境中的人物、事件、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结合情境分析,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和意图。
5.判断组织答案:选择题要通过抓关键、析选项、验结论,判断正确答案,非选择题要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案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能够准确地回答题目所问。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学习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本题以古罗马拱门形制建筑特色为学习情境,考查人类文明交往,认识人类文明交往的多样性、传承性和发展性,感悟人类文明交往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践行历史学科文以化人的社会功能。
 ________
一、解答学习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入情入景是前提。入情入景就是读懂材料,即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符合必然的逻辑联系。
2.合情合理是关键。合情合理就是甄别信息,情境必须符合历史常识,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念在高考题中早有渗透。在做情境式选择题时,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3.情理结合是依据。这里说的“情”就是试题提供的材料,“理”就是所学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情境题归根到底考查的还是知识和能力,读懂材料,联系教材,迁移运用,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组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客观、情理结合,才能作出有效判断。
二、学习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1.命题点: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2024·山西吕梁调研)这一赋役制度实行统一的税制,正如陆贽所说“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使国家赋税收入在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局面。这一赋役制度的特点是(  )
A.“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2.命题点:以郑和下西洋的金锭创设学习情境
(2024·江西九江三模)如图是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郑和船队“海外代购”的金锭,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是(  )
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
D.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
3.命题点:以博览会的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下面为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博览会情况。美国此举主要是为了(  )
●苏联民众惊讶于琳琅满目的展品,特别是速冻食品、精美的收音机、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等家庭消费品。
●苏联年轻女性争先恐后尝试美国造型师免费提供的理发、化妆和修剪指甲服务。
●苏联青年人热烈议论着美国的流行爵士乐,大街小巷时而还会传来流行爵士乐的曲调。
A.展示物质文化凸显国家实力
B.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
C.通过两国合作扩大商品输出
D.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
小中见大,思维升华,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一、生活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生活情境的创设,使试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新课标规定:“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多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热点问题,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新课标强调在试题设计上要注重情境化,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
2.生活情境相对淡化了学科语言、图像等,是按照事件真实情境呈现的,重在考查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升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
4.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生活情境试题命制的突出特点
1.生活化色彩明显:(1)试题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试题情境往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强调情境分析:(1)生活情境试题通常要求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和解答,要求具备较强的情境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2)需要仔细审题,理解情境中的历史信息和背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
3.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1)试题注重考查对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这样的考查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4.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1)生活情境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展开,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2)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历史学科的整体素养水平。
5.创新性和灵活性:生活情境试题在命制上注重创新和灵活性,通过设计新颖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题型来考查综合能力。这样的试题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一、生活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理解情境: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密不可分。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尝试理解所描述的情境。
2.分析材料:很多生活情境试题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这些材料。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些信息会成为解题的关键。
3.联系历史:将情境和问题联系到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上。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4.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解答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你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或假设。
5.注意选项和设问:对于选择题,你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有时候,一个选项可能看起来是正确的,如果它与你的推理或历史知识不符,也可能是错误的。对于非选择题要注意读材料、审设问,条理作答。
6.避免陷阱:注意题目中的陷阱。有些题目可能会使用模糊的措辞或提出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生活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本题以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为生活情境,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素养特色,使学生增加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________
一、解答生活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关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1)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突出素质教育评价,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劳动意识,引导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及具有审美情趣、健康理念、崇尚劳动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2.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医疗与公共卫生、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等,从历史视角拓展或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认知,形成热点问题冷静思考的思维加工,契合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世界文明多元化的社会热点,以达到以史为鉴和以史论今的目的。
3.生活情境体现在生活化色彩,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1)关于服饰。多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阶级意识、思想观念、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2)关于饮食。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业)的进步、物种的交流等密切相关。
(3)关于居住。多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政府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环保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4)关于交通出行。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密切相关。
(5)关于休闲娱乐。多与思想变化、社会风气、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等密切相关。
二、生活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4.命题点:以汉代家庭生活为生活情境
汉初,父母尚在人世时,子与父母、兄与弟分户异居的“生分”现象非常盛行;到西汉中期后,“生分”现象大幅减少,成年儿子与父母共居的“归户”“合户”现象日益普遍。此变化反映了(  )
A.社会教化成果显著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D.基层治理体制完善
5.命题点:以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为生活情境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据《嘉兴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嘉兴地区“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此外,当地还形成了“蚕关门”和“蚕开门”的风俗,即在蚕事开始后,家家关门闭户,直到采完蚕茧后,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C.迷信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D.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6.命题点:以15世纪意大利服饰风格的变化为生活情境
(2024·辽宁鞍山调研)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C.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以“生”考“熟”,立意高远,关注社会问题,创设社会情境。社会情境是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查,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社会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一、社会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渐兴盛,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社会生活的变迁已经融入高中历史新教程。高考命题创设社会情境,考查社会认知,分析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反映的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高考试卷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2.纵观近几年新高考命题,创设社会情境命题出现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变。高考通过对社会生活史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民众特别是普通人和社会的变迁,从而体现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3.社会情境命题,从命题题型上看,选择题出现的较多,从命题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社会史作为情境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另一类以社会史为情境考查社会史知识。
二、社会情境试题命制的突出特点
1.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试题往往以当前社会热点、时事问题、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节点为背景,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情境相结合,考查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强调历史的社会价值:社会情境类试题注重考查如何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评估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问题。
3.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由于社会情境类试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试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求具备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4.情境设置的多样性:社会情境类试题的情境设置多种多样,可能包括政治事件、经济活动、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等。不同的情境将考查对不同类型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试题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更要求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评价能力等。通过社会情境类试题的考查,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6.鼓励创新与探究:社会情境类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情境类试题通常会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国际关系、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可以引导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社会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所描述的历史社会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把握题目要求,确定需要回答的问题或分析的角度。
2.情境代入:尝试置身于这一历史社会情境中,想象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思考这一情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3.知识联想: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与题目中的历史社会情境相结合,进行知识联想和迁移。
4.问题分析:分析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或需要分析的角度,确定需要回答的关键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或角度,探讨其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
5.组织答案: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选择题判定正确选项,非选择题要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分析,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式。
二、社会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湖南卷)如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本题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张珍贵照片为社会情境,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使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________
一、解答社会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调整理念、转换视角。社会情境命题,改变了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高度重视社会生活史,运用社会生活史的主要观点,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宏观上围绕衣、食、住、行、社会风俗等热点领域,构建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知识框架,再从微观切入,深入探讨各种民俗变迁出现的原因,不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2.锻炼学生运用社会生活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史观为线索,用新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历史。
3.社会情境是以“由下而上”的视角观察和研究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之外的社会领域的历史现象。更要依托于教材的基础知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启发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出成熟而理智的判断。
二、社会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7.命题点:以唐代的消费问题为社会情境
(2024·山东名校联盟联考)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啜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  )
A.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
B.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8.命题点:以《伦敦新闻画报》的画面为社会情境
(2023·广东韶关一模)20世纪初《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画,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写道:“火车逐渐成为大众认可并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开上大街,穿洋服打洋伞的人随处可见,外国人走在街头也不再被围观了。”这说明当时(  )
A.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
B.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普遍
D.西式生活受到推崇
9.命题点:以商业地图的使用为社会情境
(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17世纪的荷兰,大量精美的商业地图刊印出版,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地图以及收藏地图,经常把地图挂在房间里或是建筑物庄严的大厅里,就像他们用绘有当地的以及海外的事物的画来做装饰品一样。这反映出(  )
A.地圆学说深入人心
B.海外贸易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C.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D.商业格局变化推动荷兰崛起
选点切入,多元思维,关注历史研究,引入学术情境。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高考命题创设这样的学术情境,有助于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具备审辩式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学术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学术情境,考查学生如何在新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选择题命制思路:给出学者的论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论或驳论,通过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排除干扰选项,确定正确答案。选择题的命制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所涉史事的来源从教科书内变为教科书外。
(2)选取学术观点,理解这一观点,并分析这一学术观点的合理性;选取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历史事件的论述,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
(3)增加异质学术情境的数量,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
3.非选择题命制思路
(1)给出学者的观点,要求判断支撑该观点的证据。
(2)给出学者的事实叙述,要求推测其意欲得出的观点。
(3)给出多个学术观点,要求对其合理性作出判断。
二、学术情境试题命制突出特点
1.情境多样性:学术情境命题通常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要求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能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
2.深度与广度:学术情境命题在考查广度上有拓展,在考查深度上有延伸。这意味着试题不仅覆盖广泛的历史知识点,还会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分析能力。
3.融会核心素养:学术情境命题较为鲜明地融入了核心素养考查理念,注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要求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强调信息加工:学术情境命题注重考查对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归纳、提炼和解释的能力,要求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扎实的分析能力。
5.开放性增强:学术情境命题通常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学术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理解学术情境: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学术情境的内容和背景、观点或争议。把握题目中涉及的学术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调动知识储备:根据题目中的学术情境,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注意与题目相关的学术理论、学派和学术争论。
3.链接相关知识:将题目中的学术情境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关联,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差异。分析情境中的学术观点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方法是否恰当。
4.运用史学方法:在解答过程中,运用史学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归纳等。注意分析史料的来源、可信度以及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5.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当前历史学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学术情境。
6.注意规范作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尊重学术规范,避免主观臆断或过度引申。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或特殊要求,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表达观点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使用过于极端或偏激的言辞。
二、学术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湖北卷)[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本题以冯天瑜先生《中国文化生成史》中的观点为学术情境,考查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开放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怎样在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试题将家国情怀与热点话题相融合,引导学生铸牢信仰之基,增强文化自信。
试题以“文明涵化”为切入点,对其背景、含义及对当今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都有概括,因此可选角度较多,开放性较强。从“文明涵化”后,西方文化多元复合、东亚文明持续发展的角度可得出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后列举东西方文明发展成就加以论述和总结即可。
 
                                   
                                   
                                   
                                   
                                   
                                   
                                   
                                   
                                   
                                   
                                   
                                   
                                   
                                   
                                   
一、解答学术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关注两类知识。指针对特定历史事物的具体史论和针对客观历史进程的、抽象的、概括的史论。学术情境试题多与具体的史论知识紧密相关,以重要的历史理论为依托。
2.遵循学术路径。历史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与层次性,在因果关联的论证上,权威的学术成果更为突出。不同的学术成果可以为试题命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范围,同一个学术成果则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关联性问题。
3.加强史学阅读。围绕课程标准核心内容,了解史学研究的重要动态以及关键问题的权威研究成果。
二、学术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10.命题点:以所涉史实的来源为学术情境
(2024·福建一模)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11.命题点:以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为学术情境
(2024·江苏连云港调研)在抗日战争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新华日报》担起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多位研究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展开战略性“团结”叙事,与统一战线互相构建、形塑。上述研究成果(  )
A.表明历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B.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领导地位
C.突出了团结抗战胜利的意义
D.反映了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
12.命题点:以某学者在论著中探讨的主题为学术情境
(2024·广东联考)某学者在论著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在翻修柏林国会大厦时启用了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发生了暴动。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因为他们的工作都被来自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顶替了。”由此推断,该学者探讨的主题应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B.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C.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D.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1 / 18探究创新,重在应用,借助多元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创设学习情境离不开史料。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掌握阅读理解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学习情境的依托是史料情境,近几年的新高考命题在史料与问题的结合与考查的视角上作出了新的调整。
一、学习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新高考命题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以此为依据,注重创设合理、合适的考查情境。
2.选择题中通过创设史料、图表、历史叙述等学习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3.非选择题选取材料,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既考查史料辨析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学会以史学的观察视角去审视问题、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情境试题命制的突出特点
1.能力考查:(1)历史学习情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通过增强探究性、丰富作答指向等手段,加强对这些能力的考查。(2)试题要求对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归纳、提炼和解释,或者通过引用不同时期的史料和评价,要求分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形成客观描述历史对象的方法和途径。
2.综合性:(1)试题情境的类型既可以各自独立呈现,也可以复合呈现,具有综合性特点。(2)试题可能同时涉及多个历史领域和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层次性:试题情境可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1)简单情境主要考查对历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构成单一,问题一般较为显性。(2)综合情境则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多个历史现象和事件,形成全面的认识。(3)复杂情境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需要学生结合多个知识点和角度进行解答。
一、学习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理解情境背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所给的历史学习情境的背景信息。这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解情境背景,你可以为后续的解题过程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2.确定考查点:在理解情境背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确定题目所考查的历史知识点。这可能需要你回顾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题目。
3.运用史学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史学方法,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4.结合情境分析:在运用史学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这包括分析情境中的人物、事件、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结合情境分析,你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要求和意图。
5.判断组织答案:选择题要通过抓关键、析选项、验结论,判断正确答案,非选择题要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案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能够准确地回答题目所问。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学习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山东卷)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下图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本题以古罗马拱门形制建筑特色为学习情境,考查人类文明交往,认识人类文明交往的多样性、传承性和发展性,感悟人类文明交往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践行历史学科文以化人的社会功能。
 A
一、解答学习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入情入景是前提。入情入景就是读懂材料,即审题,审题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符合必然的逻辑联系。
2.合情合理是关键。合情合理就是甄别信息,情境必须符合历史常识,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理念在高考题中早有渗透。在做情境式选择题时,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3.情理结合是依据。这里说的“情”就是试题提供的材料,“理”就是所学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情境题归根到底考查的还是知识和能力,读懂材料,联系教材,迁移运用,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组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客观、情理结合,才能作出有效判断。
二、学习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1.命题点:依据教材主干知识创设学习情境
(2024·山西吕梁调研)这一赋役制度实行统一的税制,正如陆贽所说“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使国家赋税收入在相当长时期内比较稳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藩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的局面。这一赋役制度的特点是(  )
A.“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D.“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C [题干所述赋役制度与唐代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特点相符,C项正确;“若不役,则收其佣”反映的是隋朝及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排除A项;“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反映的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赋役政策,排除B项;“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反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排除D项。]
2.命题点:以郑和下西洋的金锭创设学习情境
(2024·江西九江三模)如图是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郑和船队“海外代购”的金锭,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是(  )
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
D.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
D [结合材料“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可知,该金锭是郑和在西洋买到的金锭,并不是中国所产,然后该金锭又陪葬于梁庄王墓中,这体现了其是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跨大洋的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A项;海禁政策废除是在明朝中后期,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早已兴起,元朝时就已达到鼎盛,排除C项。]
3.命题点:以博览会的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下面为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博览会情况。美国此举主要是为了(  )
●苏联民众惊讶于琳琅满目的展品,特别是速冻食品、精美的收音机、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洗衣机等家庭消费品。
●苏联年轻女性争先恐后尝试美国造型师免费提供的理发、化妆和修剪指甲服务。
●苏联青年人热烈议论着美国的流行爵士乐,大街小巷时而还会传来流行爵士乐的曲调。
A.展示物质文化凸显国家实力
B.借助经济交流扭转冷战劣势
C.通过两国合作扩大商品输出
D.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
D [根据材料“1959年美国在莫斯科举办的博览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利用文化宣传、经济展示等手段宣扬美国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主要是为了加强宣传攻势渗透意识形态,A项只是表面现象而非主要目的,排除;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这与题中1959年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9年正处于美苏争霸的时期,“通过两国合作扩大商品输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小中见大,思维升华,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是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如在倾听长辈的回忆、观看影视剧、游览名胜古迹时遇到的问题。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一、生活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生活情境的创设,使试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新课标规定:“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多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热点问题,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新课标强调在试题设计上要注重情境化,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答题,在答题中感悟历史。
2.生活情境相对淡化了学科语言、图像等,是按照事件真实情境呈现的,重在考查知识迁移和灵活应用,升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
4.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生活情境试题命制的突出特点
1.生活化色彩明显:(1)试题注重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试题情境往往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强调情境分析:(1)生活情境试题通常要求根据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和解答,要求具备较强的情境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2)需要仔细审题,理解情境中的历史信息和背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理。
3.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1)试题注重考查对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这样的考查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4.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1)生活情境试题的命制往往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展开,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2)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历史学科的整体素养水平。
5.创新性和灵活性:生活情境试题在命制上注重创新和灵活性,通过设计新颖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题型来考查综合能力。这样的试题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一、生活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理解情境: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密不可分。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尝试理解所描述的情境。
2.分析材料:很多生活情境试题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需要仔细阅读并分析这些材料。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些信息会成为解题的关键。
3.联系历史:将情境和问题联系到你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上。思考这个问题可能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4.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来解答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你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断或假设。
5.注意选项和设问:对于选择题,你需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有时候,一个选项可能看起来是正确的,如果它与你的推理或历史知识不符,也可能是错误的。对于非选择题要注意读材料、审设问,条理作答。
6.避免陷阱:注意题目中的陷阱。有些题目可能会使用模糊的措辞或提出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生活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关于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中(  )
史料内容 来源
本骆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为宦官骆奉先所养,冒姓骆氏……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勋劳,又赐姓李氏,改名元谅 《旧唐书·李元谅传》(五代刘昫等撰)
公本安姓,讳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轩辕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赐姓李氏,同属籍也。改名元谅,昭诚节也……贞元癸酉岁(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镇之公馆,享年六十七 《李元谅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骆氏,武威姑臧人。盖黄轩帝孙,降居安息,高阳王□,留宅姑臧 贞元五年(789)《李元谅颂碑》
A.《旧唐书》的记载相对客观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证实
C.墓志采用了《旧唐书》记载
D.出现较早的史料最为真实
本题以唐人李元谅身世的三则史料为生活情境,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素养特色,使学生增加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A
一、解答生活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关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1)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突出素质教育评价,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劳动意识,引导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及具有审美情趣、健康理念、崇尚劳动等方面的材料,都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2.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医疗与公共卫生、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等,从历史视角拓展或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认知,形成热点问题冷静思考的思维加工,契合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世界文明多元化的社会热点,以达到以史为鉴和以史论今的目的。
3.生活情境体现在生活化色彩,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1)关于服饰。多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阶级意识、思想观念、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2)关于饮食。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业)的进步、物种的交流等密切相关。
(3)关于居住。多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政府政策、科技发展水平、环保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4)关于交通出行。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密切相关。
(5)关于休闲娱乐。多与思想变化、社会风气、经济发展、交通改善等密切相关。
二、生活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4.命题点:以汉代家庭生活为生活情境
汉初,父母尚在人世时,子与父母、兄与弟分户异居的“生分”现象非常盛行;到西汉中期后,“生分”现象大幅减少,成年儿子与父母共居的“归户”“合户”现象日益普遍。此变化反映了(  )
A.社会教化成果显著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田庄经济发展迅速
D.基层治理体制完善
A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中期以后,成年儿子与父母分户异居的现象减少,与父母共居的现象增多,隐性信息是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后,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教化成果显著,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人们家庭生活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变化主要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田庄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变化无法反映基层治理体制的情况,排除D项。]
5.命题点:以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为生活情境
(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据《嘉兴府志》记载:明清时期,嘉兴地区“比户以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举家聚哭”。此外,当地还形成了“蚕关门”和“蚕开门”的风俗,即在蚕事开始后,家家关门闭户,直到采完蚕茧后,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C.迷信思想影响社会生活
D.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 [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嘉兴地区养蚕业不断发展,成为当地重要产业,甚至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这表明当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丝织业发达,反映出当地商品经济发展较为繁荣,B项正确。]
6.命题点:以15世纪意大利服饰风格的变化为生活情境
(2024·辽宁鞍山调研)15世纪,意大利人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结构和方便运动,通常在关节处留出缝隙并用绳带连接,使里面的白色内衣露出来,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可以摘卸、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意大利人的这一服饰风格(  )
A.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
B.借鉴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C.反映出新教倡导节俭的观念
D.渗透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D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得到传播,人文主义的表现之一是人们更注重自我感受,这一时期的服饰向服务人的需要转变,是人文主义色彩在服饰上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中的服饰风格变化并未成为挑战神学世界观的关键,排除A项;材料中的服饰风格变化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无关,排除B项;新教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排除C项。]
以“生”考“熟”,立意高远,关注社会问题,创设社会情境。社会情境是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查,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社会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一、社会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渐兴盛,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社会生活的变迁已经融入高中历史新教程。高考命题创设社会情境,考查社会认知,分析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反映的时代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高考试卷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
2.纵观近几年新高考命题,创设社会情境命题出现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变。高考通过对社会生活史的考查,引导学生关注民众特别是普通人和社会的变迁,从而体现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3.社会情境命题,从命题题型上看,选择题出现的较多,从命题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社会史作为情境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另一类以社会史为情境考查社会史知识。
二、社会情境试题命制的突出特点
1.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试题往往以当前社会热点、时事问题、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节点为背景,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情境相结合,考查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强调历史的社会价值:社会情境类试题注重考查如何运用历史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评估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问题。
3.体现学科的综合性:由于社会情境类试题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试题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求具备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4.情境设置的多样性:社会情境类试题的情境设置多种多样,可能包括政治事件、经济活动、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等。不同的情境将考查对不同类型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试题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更要求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评价能力等。通过社会情境类试题的考查,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6.鼓励创新与探究:社会情境类试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情境类试题通常会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国际关系、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通过这些试题的考查,可以引导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社会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所描述的历史社会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把握题目要求,确定需要回答的问题或分析的角度。
2.情境代入:尝试置身于这一历史社会情境中,想象并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价值观念等。思考这一情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3.知识联想: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与题目中的历史社会情境相结合,进行知识联想和迁移。
4.问题分析:分析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或需要分析的角度,确定需要回答的关键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或角度,探讨其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等。
5.组织答案: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选择题判定正确选项,非选择题要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分析,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式。
二、社会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湖南卷)如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本题以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张珍贵照片为社会情境,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使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C
一、解答社会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调整理念、转换视角。社会情境命题,改变了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高度重视社会生活史,运用社会生活史的主要观点,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宏观上围绕衣、食、住、行、社会风俗等热点领域,构建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知识框架,再从微观切入,深入探讨各种民俗变迁出现的原因,不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
2.锻炼学生运用社会生活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史观为线索,用新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历史。
3.社会情境是以“由下而上”的视角观察和研究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之外的社会领域的历史现象。更要依托于教材的基础知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启发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作出成熟而理智的判断。
二、社会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7.命题点:以唐代的消费问题为社会情境
(2024·山东名校联盟联考)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转向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品茶啜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基于(  )
A.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
B.儒家思想内涵的拓展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C [材料体现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人们的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观念转变,这些变化主要基于当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C项正确;自信开放的社会风气不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转变的原因,排除A项;儒家尚俭,不主张奢华和炫耀,排除B项;材料中的转变与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无关,排除D项。]
8.命题点:以《伦敦新闻画报》的画面为社会情境
(2023·广东韶关一模)20世纪初《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石印画,描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并写道:“火车逐渐成为大众认可并依赖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开上大街,穿洋服打洋伞的人随处可见,外国人走在街头也不再被围观了。”这说明当时(  )
A.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
B.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普遍
D.西式生活受到推崇
B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火车、汽车、洋服、洋伞为中国人所接受认可,说明中国的社会生活逐步走向近代化,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夷夏之辨的观念就已转变,排除A项;“普遍”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西式生活受到推崇,排除D项。]
9.命题点:以商业地图的使用为社会情境
(2024·天津河西区三模)17世纪的荷兰,大量精美的商业地图刊印出版,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地图以及收藏地图,经常把地图挂在房间里或是建筑物庄严的大厅里,就像他们用绘有当地的以及海外的事物的画来做装饰品一样。这反映出(  )
A.地圆学说深入人心
B.海外贸易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C.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D.商业格局变化推动荷兰崛起
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对社会风尚产生了影响,因此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地图、收藏地图,故选B项;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地圆学说,推动该学说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荷兰海外贸易的兴盛,但无法得出此时殖民扩张竞争状况,排除C项;材料介绍的是荷兰社会风尚的变化,并未介绍商业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
选点切入,多元思维,关注历史研究,引入学术情境。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高考命题创设这样的学术情境,有助于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社会问题,具备审辩式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学术情境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学术情境,考查学生如何在新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选择题命制思路:给出学者的论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论或驳论,通过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排除干扰选项,确定正确答案。选择题的命制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所涉史事的来源从教科书内变为教科书外。
(2)选取学术观点,理解这一观点,并分析这一学术观点的合理性;选取不同的学术观点对历史事件的论述,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
(3)增加异质学术情境的数量,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
3.非选择题命制思路
(1)给出学者的观点,要求判断支撑该观点的证据。
(2)给出学者的事实叙述,要求推测其意欲得出的观点。
(3)给出多个学术观点,要求对其合理性作出判断。
二、学术情境试题命制突出特点
1.情境多样性:学术情境命题通常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要求具备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能力,能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
2.深度与广度:学术情境命题在考查广度上有拓展,在考查深度上有延伸。这意味着试题不仅覆盖广泛的历史知识点,还会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分析能力。
3.融会核心素养:学术情境命题较为鲜明地融入了核心素养考查理念,注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核心素养。要求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4.强调信息加工:学术情境命题注重考查对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进行读取、筛选、分类、归纳、提炼和解释的能力,要求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和扎实的分析能力。
5.开放性增强:学术情境命题通常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学术情境试题解题指导
1.理解学术情境: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学术情境的内容和背景、观点或争议。把握题目中涉及的学术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调动知识储备:根据题目中的学术情境,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注意与题目相关的学术理论、学派和学术争论。
3.链接相关知识:将题目中的学术情境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关联,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差异。分析情境中的学术观点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方法是否恰当。
4.运用史学方法:在解答过程中,运用史学的基本方法,如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历史归纳等。注意分析史料的来源、可信度以及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5.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当前历史学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学术情境。
6.注意规范作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尊重学术规范,避免主观臆断或过度引申。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或特殊要求,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表达观点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使用过于极端或偏激的言辞。
二、学术情境试题高考例析
 (2023·湖北卷)[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本题以冯天瑜先生《中国文化生成史》中的观点为学术情境,考查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开放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在文化多元的今天,怎样在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试题将家国情怀与热点话题相融合,引导学生铸牢信仰之基,增强文化自信。
试题以“文明涵化”为切入点,对其背景、含义及对当今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都有概括,因此可选角度较多,开放性较强。从“文明涵化”后,西方文化多元复合、东亚文明持续发展的角度可得出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后列举东西方文明发展成就加以论述和总结即可。
 
                                   
                                   
                                   
                                   
[答案] 标题:“文明涵化”促进了人类文明多样而持续地发展。(2分)
论述: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由于历史传统、国情等的不同,存在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相互交融,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元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人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灵感,发展了资产阶级学说,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与启蒙;罗斯福吸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点,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调节,缓解了经济危机,从此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向西方不断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学习的程度不断深入,最终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实现了中国的独立与富强。(8分)
总之,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开放包容、相互吸收、互相尊重,人类文明才会共同发展;我们既要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又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一、解答学术情境试题的应对策略
1.关注两类知识。指针对特定历史事物的具体史论和针对客观历史进程的、抽象的、概括的史论。学术情境试题多与具体的史论知识紧密相关,以重要的历史理论为依托。
2.遵循学术路径。历史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与层次性,在因果关联的论证上,权威的学术成果更为突出。不同的学术成果可以为试题命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范围,同一个学术成果则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关联性问题。
3.加强史学阅读。围绕课程标准核心内容,了解史学研究的重要动态以及关键问题的权威研究成果。
二、学术情境仿真试题演练
10.命题点:以所涉史实的来源为学术情境
(2024·福建一模)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的权利,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  )
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D [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平民被纳入战争队伍,对传统的贵族在军事上的特权产生了冲击,随着新型军队的不断壮大,管理军队的人员也将不再完全由世袭贵族担任,进而推动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平民参与战争队伍数量和地位的变化,未提及国家统治基础,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小农经济得以产生的条件是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11.命题点:以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为学术情境
(2024·江苏连云港调研)在抗日战争研究中,有学者认为《新华日报》担起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多位研究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展开战略性“团结”叙事,与统一战线互相构建、形塑。上述研究成果(  )
A.表明历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B.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领导地位
C.突出了团结抗战胜利的意义
D.反映了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
D [根据材料“《新华日报》担起了在国统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任”可知,报刊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动员方式,结合材料“中国共产党展开战略性‘团结’叙事,与统一战线互相构建、形塑”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叙事,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建非常重要,两者均体现了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命题点:以某学者在论著中探讨的主题为学术情境
(2024·广东联考)某学者在论著中写道:“20世纪90年代,德国因为在翻修柏林国会大厦时启用了外来劳动力,导致国内工人发生了暴动。欧洲高科技产业工人心酸地称自己被‘班加罗尔(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化’了,因为他们的工作都被来自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顶替了。”由此推断,该学者探讨的主题应是(  )
A.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B.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C.新科技革命的影响
D.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A [由材料可知,该学者通过两个事例共同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减少了本土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因此,该学者探讨的主题最有可能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移民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科技革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而非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排除D项。]
1 / 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