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知识主线(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清单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 (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 ①中央 a.明朝:废宰相,设立内阁 b.清朝: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②地方 a.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割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b.清朝:巡抚成了一省长官 c.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张居正改革: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监察制度: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拔: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2)考核: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实行考课制度法律与教化 (1)法律:明朝制定《大明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①明朝:修筑长城;经略西藏;招抚东北;设立卫所等。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还有培养翻译人才的四夷馆 ②清朝: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蒙古;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土司制度 (2)对外交往 ①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 ②清朝:朝贡贸易与对外贸易。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货币与赋税制度 (1)货币:白银货币化。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赋税 ①明朝: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征税的依据为土地和人丁,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②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户籍制度 ①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②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2)基层治理 ①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②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清单2]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农业与手工业 (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3)南方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专业分工;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商业和城市 (1)自明朝后期起,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5)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6)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交通与医疗 明朝郑和下西洋,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清单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交流传播传统文化 (1)思想 ①陆王心学: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文学艺术 ①小说:四大名著 ②戏曲: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 (3)科技:《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文化交融 (1)西学东渐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中国文化的传播 ①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④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1 / 4知识主线(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清单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 (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 ①中央 a.明朝:废宰相,设立内阁 b.清朝:奏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②地方 a.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割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b.清朝:巡抚成了一省长官 c.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2)张居正改革: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监察制度: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选拔: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2)考核: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实行考课制度法律与教化 (1)法律:明朝制定《大明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民族关系 ①明朝:修筑长城;经略西藏;招抚东北;设立卫所等。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还有培养翻译人才的四夷馆 ②清朝: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平定蒙古;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土司制度 (2)对外交往 ①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 ②清朝:朝贡贸易与对外贸易。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货币与赋税制度 (1)货币:白银货币化。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赋税 ①明朝: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征税的依据为土地和人丁,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②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户籍制度 ①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②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2)基层治理 ①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②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清单2]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农业与手工业 (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3)南方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专业分工;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商业和城市 (1)自明朝后期起,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4)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5)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6)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交通与医疗 明朝郑和下西洋,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清单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交流传播传统文化 (1)思想 ①陆王心学: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文学艺术 ①小说:四大名著 ②戏曲: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 (3)科技:《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等文化交融 (1)西学东渐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中国文化的传播 ①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④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版】35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讲义(含答案).docx 【专题版】35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讲义(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