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知识主线(七)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当今中国[清单1]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政治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准备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外交成就 (1)确立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外交成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官员选拔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法律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职能 (2)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赋税制度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 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清单2]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经济措施 (1)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2)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建设探索 (1)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3)1972年、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经济成就 (1)工业方面: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城市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社会风气 (1)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等 (2)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清单3] 新中国的思想建设、科技与文化传承思想科技 毛泽东思想 (1)地位: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 (1)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2)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文化传承 教育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清单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法治建设与外交工作民主政治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6)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7)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2)港澳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反分裂国家法》法治建设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5)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外交工作 (1)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目标: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3)成就与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清单5]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1)1980年,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2000年以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社会风尚 (1)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交通与医疗 (1)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理论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科学技术 中国高铁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储粮技术与海洋技术均走在世界前列文艺春天 邓小平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后,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1 / 6知识主线(七)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当今中国[清单1]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政治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准备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外交成就 (1)确立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外交成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官员选拔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法律建设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职能 (2)1954年宪法: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赋税制度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2)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 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清单2]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经济措施 (1)巩固政权的经济措施: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2)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建设探索 (1)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2)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3)1972年、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经济成就 (1)工业方面: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2)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城市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社会风气 (1)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李四光等 (2)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清单3] 新中国的思想建设、科技与文化传承思想科技 毛泽东思想 (1)地位: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 (1)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2)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文化传承 教育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清单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法治建设与外交工作民主政治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1982年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和完善 (6)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7)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2)港澳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反分裂国家法》法治建设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5)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外交工作 (1)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目标: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3)成就与特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清单5]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3)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1)1980年,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2000年以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3)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社会风尚 (1)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交通与医疗 (1)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理论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科学技术 中国高铁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储粮技术与海洋技术均走在世界前列文艺春天 邓小平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后,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1 /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版】38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七)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当今中国 讲义(含答案).docx 【专题版】38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一 知识主线(七)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当今中国 讲义(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