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项适度训练(三) 生活情境热考题专练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以小见大,思维升华,坚持贴近生活的深化认知原则。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该类试题贴近生活,需要学生多关注、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以“秦简”中的家庭生活为生活情境(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须赔偿。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推动铁犁牛耕普及C.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2.以唐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戴帷帽骑马仕女俑服饰为生活情境下图是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女子头戴帷帽、垂网掩面,服饰华美,神情娴雅,握缰前行。有学者分析它可能展示的是女子骑马春游的画面。由此可推知唐朝( )A.女性地位提高 B.社会风气开放C.民族交融频繁 D.尚武精神盛行3.以清朝初期,人口迁移为生活情境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康熙年间,当局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举动( )A.引起了社会人口的膨胀B.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D.改变了东北的经济结构4.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生活情境(2024·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5.以抗日战争时期绍兴黄酒及四川、贵州白酒的消费为生活情境1937年以前,以绍兴酒为代表的黄酒在酒类消费中占有明显优势,其销售遍及江浙、上海、北平等地。1937年以后,四川、贵州等地的白酒异军突起,至1944年,四川白酒产量与1938年相比增长63.39%,贵州茅台酒的产销量亦不断增长并形成独立品牌。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消费C.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关税自主利于酒类流通6.以改革开放后农村集市的发展为生活情境1985年,甘肃省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到八百多个,其中甘谷县每逢集日就有三四万人上街,几乎占到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甘肃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利用农村集市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等的宣传,“一人赶集,全家知道,多人赶集,全村知道”。可见,当时的农村集市( )A.标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C.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窗口7.以古代阿拉伯帝国的商业贸易为生活情境(2024·重庆一中模拟)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等;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等;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等;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8.以欧洲疫病、公共卫生为生活情境(2024·安徽宿州一模)14世纪时黑死病肆虐欧洲全境,欧洲人口下降了25%—50%,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欧洲防疫能力的低下B.教徒对上帝信仰的虔诚C.黑死病具有不可抗拒特点D.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毒害9.以近代欧洲居民建筑为生活情境(2024·江苏南通调研)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各大城市先后颁布法规,规定居民建筑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距离,还要求室内空气必须能够对流。但一些城市的背靠背房屋仍然存在了相当长时间,质量低劣的房屋也仍有市场。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城市规划问题提上日程B.空气污染成为新的城市问题C.失业增加问题日益突出D.工人贫穷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0.以近代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为生活情境(2024·湖北高三联考)《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但由于执法成本过高等原因,该法案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凸显B.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C.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D.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11.以现代中国“支付方式与时代变迁”为生活情境(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支付方式·时代变迁票证是中国于20世纪50—80年代发放的购物凭证,有“第二货币”之称。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等。票证有相当严格的制度规定,只能购买相应的商品,地方票证只限在当地使用。20世纪80年代,票证制度开始松动。1984年,深圳市率先取消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敞开供应。1992年,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现金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迈出银行卡业务的第一步,人们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服务。以银行卡等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普及,与现金一同成为国民支付工具。21世纪以来,移动支付兴起。第三方支付承担起连接用户和商户的重要角色。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已达5.27亿。从扫码到各种生物识别支付技术,中国支付市场进入“秒付”时代。——摘编自吴玲《改革开放前后支付方式的变迁》结合材料,以“支付方式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4 / 4专项适度训练(三) 生活情境热考题专练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以小见大,思维升华,坚持贴近生活的深化认知原则。生活情境指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该类试题贴近生活,需要学生多关注、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以“秦简”中的家庭生活为生活情境(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二模)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须赔偿。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推动铁犁牛耕普及C.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A [根据题干可知,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铁农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故选A项;铁犁牛耕在秦朝时并没有普及,排除B项;题干说的是农民向官府借用铁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非促进官营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题干中指的是农民借用铁制生产工具,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与赋役负担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2.以唐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戴帷帽骑马仕女俑服饰为生活情境如图是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泥塑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女子头戴帷帽、垂网掩面,服饰华美,神情娴雅,握缰前行。有学者分析它可能展示的是女子骑马春游的画面。由此可推知唐朝( )A.女性地位提高 B.社会风气开放C.民族交融频繁D.尚武精神盛行B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女子可以骑马春游,说明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女性受到的约束减少,并没有反映女性地位由此得到提高,排除A项;民族交融频繁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以清朝初期,人口迁移为生活情境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康熙年间,当局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举动( )A.引起了社会人口的膨胀B.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D.改变了东北的经济结构C [根据材料可知,不论是清初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还是康熙年间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寻找生活的出路,都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等,促进了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故选C项;社会人口的膨胀是关内人民迁移东北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加剧”说法错误,这一举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B项;“改变”说法错误,当时东北的经济结构仍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4.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生活情境(2024·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这些情节(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有轨电车、火车、轮船等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洋人横行体现了近代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政治腐朽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腐朽落后,综合上述情节可知,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故选B项;民族危机加深只是其中一个侧面,不能整体概括材料,排除A项;时人续写《西游记》《红楼梦》等传统著作,体现了对传统的热爱,因此“失去兴趣”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领域,火车、轮船等都是进口的产物,排除D项。]5.以抗日战争时期绍兴黄酒及四川、贵州白酒的消费为生活情境1937年以前,以绍兴酒为代表的黄酒在酒类消费中占有明显优势,其销售遍及江浙、上海、北平等地。1937年以后,四川、贵州等地的白酒异军突起,至1944年,四川白酒产量与1938年相比增长63.39%,贵州茅台酒的产销量亦不断增长并形成独立品牌。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消费习惯的改变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消费C.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D.关税自主利于酒类流通B [根据材料可知,1937年以前,浙江绍兴黄酒在江浙、上海等地销售优势突出,而1937年以后,四川、贵州等地的白酒异军突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江浙等地沦陷,工厂、人口大量内迁,推动了四川、贵州等地白酒的生产和消费,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中的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材料与关税自主无关,排除D项。]6.以改革开放后农村集市的发展为生活情境1985年,甘肃省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到八百多个,其中甘谷县每逢集日就有三四万人上街,几乎占到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甘肃省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利用农村集市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等的宣传,“一人赶集,全家知道,多人赶集,全村知道”。可见,当时的农村集市( )A.标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萌芽C.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D.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窗口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甘肃省利用农村集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这使得农村集市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窗口,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7.以古代阿拉伯帝国的商业贸易为生活情境(2024·重庆一中模拟)8世纪,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等;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等;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等;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B.疆域辽阔地跨亚非欧C.垄断了亚欧间贸易D.沟通东西方作用突出D [巴格达市场上有从中国、印度、俄罗斯、非洲东部等地运来的各种商品,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东西方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包容主要表现在对异域文化、种族等的接纳程度方面,材料不涉及这些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垄断”说法错误,排除C项。]8.以欧洲疫病、公共卫生为生活情境(2024·安徽宿州一模)14世纪时黑死病肆虐欧洲全境,欧洲人口下降了25%—50%,多数欧洲人认为,这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为了获得上帝的原谅,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辗转于城镇之间,用鞭子狠狠地相互抽打,以求洗清自己的罪责,这就是鞭笞运动。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欧洲防疫能力的低下B.教徒对上帝信仰的虔诚C.黑死病具有不可抗拒特点D.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毒害D [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面对黑死病肆虐,多数欧洲人相信基督教,希望通过鞭笞的方式洗清原罪,这说明当时欧洲人民深受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毒害,故选D项;当时欧洲防疫能力差,主要是因为迷信天主教,不懂得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防疫,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天主教思想对教徒的毒害,排除B项;“黑死病具有不可抗拒特点”强调的是黑死病的特点,而材料现象强调天主教思想对教徒的毒害,排除C项。]9.以近代欧洲居民建筑为生活情境(2024·江苏南通调研)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各大城市先后颁布法规,规定居民建筑的最低宽度、两排房屋的最小距离,还要求室内空气必须能够对流。但一些城市的背靠背房屋仍然存在了相当长时间,质量低劣的房屋也仍有市场。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城市规划问题提上日程B.空气污染成为新的城市问题C.失业增加问题日益突出D.工人贫穷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D [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但贫富差距拉大,贫困的工人只能居住在环境和质量较差的房屋中,这反映出工人贫穷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城市居民建筑最低要求的规定,这不属于城市规划问题,排除A项;要求室内空气对流是出于室内通风的需要,无法体现当时存在空气污染问题,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失业问题的相关情况,排除C项。]10.以近代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为生活情境(2024·湖北高三联考)《1867年租屋法》是美国首部城市住房法,其制定了租屋的消防、照明、通风、安全标准,如要求每个卧室都要有1个窗户或通风设施、1个消防通道;每套租屋都要有好的、足够的抽水马桶或厕所等。但由于执法成本过高等原因,该法案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美国( )A.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凸显B.政府积极介入城市治理C.社会立法工作正式启动D.司法独立未能有效实施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于1867年制定城市住房法,对租屋的设施进行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出现了住房紧张、房屋条件差等问题,因此政府对租屋的设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故选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正式启动”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与司法独立无关,排除D项。]11.以现代中国“支付方式与时代变迁”为生活情境(2024·山东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 支付方式·时代变迁票证是中国于20世纪50—80年代发放的购物凭证,有“第二货币”之称。票证种类繁多,有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等。票证有相当严格的制度规定,只能购买相应的商品,地方票证只限在当地使用。20世纪80年代,票证制度开始松动。1984年,深圳市率先取消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敞开供应。1992年,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现金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迈出银行卡业务的第一步,人们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服务。以银行卡等为代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逐渐普及,与现金一同成为国民支付工具。21世纪以来,移动支付兴起。第三方支付承担起连接用户和商户的重要角色。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使用人数已达5.27亿。从扫码到各种生物识别支付技术,中国支付市场进入“秒付”时代。——摘编自吴玲《改革开放前后支付方式的变迁》结合材料,以“支付方式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构建写作框架,然后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完整的历史短文。[答案] 示例:支付方式与时代变迁(1分)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相对匮乏,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票证作为购物凭证,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4分)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物资供应充足,票证逐渐退出,现金回归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卡支付逐渐普及。现金和银行卡支付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4分)21世纪以来,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繁荣,“移动支付”时代到来。这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助推中国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4分)支付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我国经济体制创新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缩影。(1分)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版】46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专项适度训练(三) 生活情境热考题专练 讲义(含答案).docx 【专题版】46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专项适度训练(三) 生活情境热考题专练 讲义(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