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08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版】08 第一部分 板块一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资源简介

明朝至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1.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实行奏折制度,设军机处,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2.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被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的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3.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耀兵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了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故步自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4.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后内阁出现,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3)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4)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也有禁约成分,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5)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四夷馆,明政府修筑长城,布置军镇,号“九边”,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都司进行管辖。 【经济与社会生活】 (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明代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2)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清代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的职能未变。(3)清朝乡约主要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4)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首领、“改土归流”等形式管辖边疆地区。(5)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经济与社会生活】 (1)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2)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文化交流与传播】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1 / 5明朝至清朝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余晖。从中国自身的发展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走向封闭,由领先转为落后,拉大了和世界的差距,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1.政治上:专制集权从内阁制度到设军机处;帝国余晖从明清易代到康乾盛世。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实行奏折制度,设军机处,出现了“康乾盛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但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2.经济上:经世济民从商业繁荣到商人群体;赋役变革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封建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被废除;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的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3.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上:疆域奠定从收复台湾到平定叛乱;对外交往从耀兵异域到海禁闭关。
把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反对外来侵略相联系,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了现代中国政治的版图。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故步自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继而到逐渐衰落。
4.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从陆王心学到思想活跃;继往开来从传统科技到西学东渐。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了人性;八股取士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僵化,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专制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备阶段,但未发展为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后内阁出现,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明初废行中书省,其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3)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考察分为朝觐考察和京察。(4)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也有禁约成分,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5)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四夷馆,明政府修筑长城,布置军镇,号“九边”,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都司进行管辖。 【经济与社会生活】 (1)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3)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其规模是历史上罕见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明代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2)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清代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的职能未变。(3)清朝乡约主要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4)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首领、“改土归流”等形式管辖边疆地区。(5)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 【经济与社会生活】 (1)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2)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文化交流与传播】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阶段限时集训(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湖北十堰调研)“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 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B [根据材料“‘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可知,“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但明朝中后期,内阁票拟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说明行政运行程序失范,故选B项;明太祖已经废除宰相,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宦官对内阁的制约,但不能体现宦官专权不断加剧,排除C项;内阁票拟权力虽然受司礼监的制约,但仍具有票拟权,不能说明内阁成为虚职机构,排除D项。]
2.(2024·湖南娄底模拟)黄宗羲指出,古代圣王所说的“崇本抑末”之道只是针对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而言的消费方式及其经济行为。对于工商“切于民用”者,古代圣王不仅不加以抑制,而且设法使他们到自己的国家来。在此,黄宗羲意在(  )
A.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
D.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D [根据材料“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经济行为”“古代圣王……到自己的国家来”可知,黄宗羲借助古代圣王之口表明所谓的“抑末”,针对的是违反儒家道德理性主义的经济观与消费观,而对于真正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商业则是要大力鼓励的,意在强调发展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虽然提到儒家人伦和理性,但主旨不是站在维护理学纲常的角度,而是站在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消费观和经济观角度,排除A项;材料中黄宗羲对“崇本抑末”之道进行了重新解释,反映了对工商业的重视,其目的不是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道德的消费行为,但侧重点不是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排除C项。]
3.(2024·河南信阳一模)康熙年间,一妇女张沈氏嫁人两年不到而守寡,以婆婆凶悍而自己贫苦无依为由两次投牒官府请求再嫁,官吏于成龙批示不准,并在判词中严加斥责,“试问七旬之姑谁依,六尺之孤何托?刁顽无耻,痛恨何如,所请仍旧属不准”。这反映出(  )
A.清代法律不允许寡妇改嫁
B.政府用法律维护纲常礼法
C.清政府介入民间家庭纠纷
D.官员不谙世事和颟顸断案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纲常伦理强化,法律儒家化进一步发展,材料中官府判词“七旬之姑谁依,六尺之孤何托”说明官府批示不准的理由是养老抚幼的家庭伦理,是在维护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故选B项;根据材料“张沈氏……投牒官府”可知,清朝法律允许妇女在一定情况下改嫁,排除A项;根据材料“张沈氏……投牒官府”可知,这是张沈氏以法律手段主动请求而非官府介入,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官府批示不准并出示判词,表明官府行为合理合法,排除D项。]
4.(2024·河南新乡三模)清朝中期的科学家阮元在其编撰的《畴人传》中,不仅辑录了275位中国优秀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法家等的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还对41位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主要缘于(  )
A.西学东渐的强烈冲击 B.闭关自守政策的废除
C.异域文化的强势崛起 D.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中期的科学著作中,西方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被大量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西方的学术思想逐渐向中国传播,西方的科技人物及成果引发关注,A项正确;清朝中期,政府依然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西方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不是整个西方文化,排除C项;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材料未涉及对西方科技的运用,排除D项。]
5.(2024·安徽师大附中二模)明初先后禁止民间白银、铜钱用于交易,逐步建立起单一的纸钞体制。但随着宝钞的贬值并迅速崩溃,各地纷纷使用铜钱,明政府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到16世纪晚期,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反映了明朝(  )
A.货币体系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萎缩 D.原始资本的积累
B [根据材料“各地纷纷使用铜钱”“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货币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会比较注重货币价值的稳定,所以宝钞贬值使得各地复用铜钱,以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都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明朝使用的货币不断变动,并且明朝白银并没有确定法定地位,所以明朝货币体系并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间交易”,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明朝后期(17世纪),南方手工业领域才出现自由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题干时间段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6.(2024·山西太原二模)据统计,道光时代,广州附近有2 500个纺织工场,工人约五万,平均一个工场约20人;又有一个制茶场,有男女工、童工500人。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企业发展
B.雇佣劳动在当时已经比较普及
C.中国丝绸茶叶的海外市场广阔
D.中国社会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工场和制茶场的工人数量众多,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工合作,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市场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总的来说,道光时代广州附近的纺织工场和制茶场的兴盛,说明中国社会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道光时代,即1821—1850年,而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已经比较普及”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外市场,“广阔”更没有依据,且与道光时代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7.(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康熙赈灾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东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给京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当日,康熙谕大学士,“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葺,更堪悯恻。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毋致遗漏……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如官绅富民愿捐资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令都察院五城御史遵行”。
◆当日,康熙召集臣僚曰,“兹者地震之变……盖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符,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罔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虐民,是非颠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兹灾告”。
◆九月十三日,康熙谕礼部,“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虔诚斋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即择期具仪来奏特御”。九月十八日,“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员,诣天坛祈祷”。
◆十二月初六日,康熙“免直隶顺天等府属五十七州县卫本年分水旱等灾额赋有差。又发仓库银米,赈济饥民”。
——摘编自田帅保《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地震及赈灾研究》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6分)
(2)概括康熙赈灾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葺,更堪悯恻。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和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关心灾区民众疾苦,减免赋税,发放钱粮,体现了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兹者地震之变……盖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符,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罔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虐民,是非颠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兹灾告”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康熙召集臣僚反思官员德行,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吏治、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据材料“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诣天坛祈祷”得出康熙到天坛祈祷体现了统治者敬天保民、天人感应的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当日”等信息可知,统治者反应迅速,行政效率高;根据材料“如官绅富民愿捐资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令都察院五城御史遵行”得出政府与民间赈灾相结合;根据材料“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又发仓库银米,赈济饥民”可得出赈灾方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诣天坛祈祷”得出带有迷信色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缓解灾情,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政权认同,促进改善吏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对后世的赈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1)理念:康熙关心灾区民众疾苦,减免赋税,发放钱粮,体现了民本思想;康熙召集臣僚反思官员德行,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吏治、以德治国的思想;康熙到天坛祈祷体现了统治者敬天保民、天人感应的思想。(6分)
(2)特点:统治者反应迅速,行政效率高;政府与民间赈灾相结合;赈灾方式的多样化;带有迷信色彩。(6分,任答三点即可)意义:康熙的赈灾举措有助于缓解灾情,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政权认同,促进改善吏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对后世的赈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分)
板块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
(建议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南平三模)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
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
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 [由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中存在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这表明当时的先民不仅依赖海洋资源,同时也利用陆地资源进行生产生活,体现了其多样化的生计模式,故选B项;该遗址中虽然发现了稻、粟、黍谷物等农作物的印痕,但并不能直接推断先民已完全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这些可能只是其生计模式的一部分,排除A项;C项仅强调了当时的先民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考古发现中也包括丰富的陆地资源,表述片面,排除;材料并未体现阶级分化的相关信息,无法推断当时的先民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
2.(2024·江苏南通三模)西周后期,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将产品集中到鼎和编钟等不多的器类上,并简化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流程。此时的作坊生产反映出(  )
A.青铜铸造技术衰落   B.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礼乐制度得到发展 D.官府不再垄断手工业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随着礼乐制度的日益成熟和规范,青铜礼器成了贵族等级和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对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增加,尤其是用于重要礼仪活动的器物,如鼎和编钟。这些变化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以及青铜器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满足了贵族的需求,也促进了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礼乐文化的传播,故选C项;西周后期的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顶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艺术上精美绝伦,而且在技术上也非常先进,“衰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说明贵族等级分封制仍然存在,而不是解体,排除B项;“各铜器作坊为了满足贵族们对大量成套青铜礼器的需求”说明官府仍然垄断手工业,且“不再垄断”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4·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如表)。
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
“中国”的含义 出现次数 示例
指京师 9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指国境之内 17 “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
指诸夏之领域 145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指中等之国 6 “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
指中央之国 1 “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据上表可知,先秦时期(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
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A [根据材料“指诸夏之领域”“145”“抚四夷”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有145次“中国”的含义是指诸夏之领域,远超过其他含义的次数,比如有记载指出诸夏位于中原,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这反映了此时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材料阐述的是先秦时期文献中“中国”的“含义”,没有王朝疆域的信息,无法判断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表格中列举的“中国”的含义无法得出当时“政治局势”的情况,排除C项;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4.(2024·山东临沂二模)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则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成熟宇宙观形成
C.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社会生产力提升
D [根据材料“先后倡导……‘则天说’……‘助天说’……‘制天说’”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思想是从顺应自然发展到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再到驾驭自然,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由此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故选D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项;这些思想家提出的是与自然有关的思想,并不能体现成熟宇宙观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自然观,没有体现保民思想,排除C项。]
5.(2024·江苏扬州调研)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下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D [材料中显示,秦朝的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且对不受命令的有权加以惩戒,这有效地维护了郡的权威,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故选D项;材料中郡对县道属曹的治理要经过县、道,据此可知向上行文不可以越级上报,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文书制度中的流转程序和对不受理的惩戒,更侧重郡的权威,而不是文书流转是否科学规范,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中只有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排除C项。]
6.(2024·河北承德二模)图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岭南地区(  )
A.新式耕犁的推广 B.生产力领先全国
C.中医药事业繁荣 D.社会秩序较稳定
D [题干数据图显示,与西汉相比,东汉岭南地区各个郡的户口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且增长率也都多达数倍,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平定岭南后,设了更多的郡来管辖,使得当地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且东汉沿用了西汉的做法,故选D项;两汉时期铁犁牛耕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推广到岭南地区是可能的,但是在岭南普及是不现实的,所以新式耕犁的推广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汉时期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所以应该是黄河流域生产力水平领先全国,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医药事业在两汉时期尚不能达到繁荣的程度,且中医药是用来减少死亡率的,与人口大幅度提高关联度不高,排除C项。]
7.(2024·辽宁大连二模)北魏孝文帝时,面对“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欲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随后建议被采纳。这有利于(  )
A.打击鲜卑贵族利益 B.确立土地私有制
C.加速北方统一进程 D.提高土地利用率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这体现的是当时土地荒废度高,亟须提高土地利用率,故选D项;材料未明确“所争之田”是否归属鲜卑贵族,因此“打击鲜卑贵族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确立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B项;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加速”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
8.(2024·福建厦门质检)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了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A [根据材料可知,梁武帝组建治礼机构,制定礼仪体系,且修建以父母名字命名的寺庙并每月祭拜,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礼仪和伦理观念,反映了梁武帝对儒家思想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但材料中梁武帝的行为不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隋朝时才提出三教合归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南朝在隋唐之前,五代出现于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
9.(2024·河北保定二模)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B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的敕令关注租、调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以保障产品质量,并“遣作样,以颁诸州”,这一规定有利于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故选B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与材料侧重租庸调制下农民上交产品质量不符,排除A项;“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符合题意,应为“保证上交的产品质量”,排除C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唐代周昉的仕女画“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唐朝名画录》就有关于其销售的记载:“新罗国有人于江淮以善价收市数十卷,持往彼国……皆神品也。”此后此类画创作日增,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题材占据书画主流市场
B.艺术消费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
C.绘画彰显了穷理尽性的特征
D.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
B [材料反映出周昉的仕女画的消费市场由国内逐渐扩大到国外,艺术品消费需求队伍的扩大和远销促使唐代人物仕女画的迅速发展,导致此类画创作也日益增多,其所擅长的“妙创水月之体”也成为长期流传的一种佛像标准,这体现出艺术消费反作用于艺术创作,故选B项;仕女画是人物画,不一定是宗教题材,且材料不能体现绘画主流市场的风格,排除A项;绘画彰显穷理尽性是宋代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唐代仕女画的外销促进了此类画创作日增,体现不出多种文化交流推动了绘画创新,排除D项。]
11.(2024·江西南昌二模)下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单位:人)。这一变化(  )
两宋时期部分地区可考小说家分布变化情况
时间 河南 河北 山东 浙江 江苏 江西
北宋 24 4 14 19 11 21
南宋 14 1 3 28 18 21
A.与政治局势相关联 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D.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A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宋时期在可考小说家中位于北方地区的呈下降趋势,位于南方地区的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到南宋因战争原因,丧失北方大片国土,影响到小说家南北区域分布的格局,即这一变化与政治局势相关联,故选A项;可考小说家分布情况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可考小说家分布情况与南北文化交流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
12.(2024·广东大湾区二模)忽必烈继位后,在北方创建驿站,灭亡南宋以后,在江南也普遍设立驿站。全国总计约设驿站一千五百余处以上,以大都为中心遍及四方边地,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据此可知,元初驿站制度(  )
A.开创了沟通南北的交通网络
B.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C.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
D.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初在全国设置驿站,负责提供来往官员、使臣的饮食,也便利了文书的传递,这说明元初驿站制度提升了政府行政治理的效能,故选C项;“开创”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南北交通网络早已形成,排除A项;驿站主要为官员、使臣以及文书传递服务,并非长途贸易,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已然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3.(2024·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宋代已经有烧制得很成功的白瓷,但是士大夫们认为“白不如青”;元朝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元代瓷器工艺水平提高
B.元代瓷器更注重异域之美
C.宋元主流学术思想不同
D.宋元瓷器文化承载者不同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瓷器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特别是青瓷。宋代的士大夫文化强调高雅和内敛,青瓷的色泽和质感恰好符合这种审美偏好。因此,尽管宋代已有烧制成功的白瓷,但士大夫们普遍认为“白不如青”,更偏爱青瓷;到了元朝,由于统治阶层的变化和审美趋势的转移,青瓷和白瓷的地位发生了颠倒。元朝的统治者和社会上层对瓷器的审美趋向发生了变化,更加偏爱白瓷的纯净和简洁,故选D项。]
14.(2024·东北三省联考)明代地方公共典礼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举行,以地方公共事务为内容,由地方政府官员主导、官民共同参与的仪式活动,主要包含3类:一类是官署公示,一类是教化类礼仪,一类是公共祀典。这些活动仪式(  )
A.保留了原始民主制的遗风
B.体现国家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C.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
D.有助于加强地方社会礼仪教化
D [根据材料“公共典礼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举行”“一类是官署公示,一类是教化类礼仪,一类是公共祀典”可知,这些公共典礼活动体现了地方社会的公共权力,推进了地方公共礼仪文化的形成,也是地方教化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加强地方社会礼仪教化,故选D项;官民参与仪式活动,并非参与政治管理,且“原始民主制”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些活动仪式是由地方政府官员主导,不一定属于基层治理范围,排除B项;这些活动由地方政府官员主导,且仅涉及典礼、公示等,并不会直接推动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项。]
15.(2024·湖北武汉调研)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开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以民间力量为主兴办的备荒救济的仓储),改土归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负责经管云南威远厅19处社仓的土千总、土把总及头人等,最大程度地将社仓铺展下去。此项措施(  )
A.奠定了现代国家版图的基础
B.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D.有利于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D [根据材料“建制化推行普及社仓……借助本土力量”等信息可知,清朝地方政府注重民间救济,改土归流后借助本土力量进一步发展社仓,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势力并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意识,故选D项;材料主要介绍云南地区推行备荒救济的社仓,不能得出奠定现代国家版图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介绍云南地区的社仓制度,并不能体现形成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治理方式,材料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
16.(2024·山东泰安二模)清代思想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依据对日常生活的感悟,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A [由“‘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可知,清代思想家颜元提出的全新义利观,鼓励人们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追逐利润,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反映,故选A项;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当时中国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所以其主张也就谈不上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排除B项;由“‘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可知,这种全新的义利观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并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C项;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宗教和科技,与这种全新的义利观并无关联,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部分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 概况
西周 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 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 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 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 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 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元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明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清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折射出时代精神风貌。(2分)
阐述: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玄学兴起,儒家礼法受到很大冲击,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他们追求个性与精神上的自由。在服饰方面,士人们往往追求洒脱自然,出现了袒胸露臂、披发跣足的现象,这折射出当时洒脱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宋代理学兴起,强调伦理道德等外在规范,同时也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在服饰风格方面,趋于保守和拘谨,同时也更加淡雅自然,这折射了理学熏陶下偏于理性和内敛的时代精神风貌。(8分)
总之,时代精神风貌是影响服饰文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2分)
示例二:
论题:中国古代民族交融与服饰文化发展相互促进。(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杂居,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趋势明显。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改穿胡服。这一改革使华夏族吸收了游牧民族的若干习俗,推动了胡服的流行及胡汉服饰的融合,促进了民族进一步交融。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封建化改革,禁胡服,改穿汉服。这一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加快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进一步推动了北方的民族交融。(8分)
总之,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服饰文化的交融,胡汉服饰文化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交融。(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18.(2024·河北唐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
朝代 年份(公元) 耕地面积(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人)
西汉 2 506 8.57
东汉 105 535 10.09
北宋 976 255 7.96
北宋 1072 660 5.45
明朝 1393 522 8.70
明朝 1581 793 3.96
清朝 1662 713 8.59
清朝 1784 989 3.69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两条线长期不能吻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映的清代现象。(6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人口的统计与中央管理体制、基层制度、古代户籍制度、赋税制度、经济模式和客观社会环境均有密切关系。从中央管理体制来看,当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地方势力膨胀出现的时候,往往地方豪强地主就会隐匿人口,逃避国家赋税,材料一中魏晋时期和唐末五代时期的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相差较大均与之有关;从基层制度和户籍制度来看,基层治理直接面向普通民众,负责户籍的编订和赋役的征收,所以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口统计的准确性;从赋税制度来看,唐代中期以前国家征收赋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所以封建国家非常重视户籍的编订、限制人口流动,所以这一时期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差别不大,但是唐中期以后国家征税标准转向田亩和财产,国家逐渐放松对人口的控制,使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差别逐渐扩大;从经济模式来看,古代的小农经济发展具有脆弱性,在天灾和社会动荡的环境,土地很容易被兼并而破产,人口流亡而脱离原先的户籍。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可知,清代统计人口大幅度超过了实际人口,说明当时赋税制度的调整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可知,清代耕地整体上不断增加,但是人均耕地大幅度下降,说明当时人口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导致人地矛盾尖锐。
[答案] (1)原因: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一直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小农很容易流亡脱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地矛盾突出。(6分,每点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庙会的类型可分为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此时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庙会宗教祭祀活动可分为佛教庙会祭祀活动、道教庙会祭祀活动和民间俗神庙会祭祀活动;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还是民间庙会行动的组织者、组织机构和管理费用,都对庙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牛晓丹《唐宋时期庙会研究》
材料二 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朱元璋大力提倡官修城隍,鼓励举国皆祀。他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如关羽庙、岳飞庙等。到了清代,庙会规模扩大,庙宇数量增多。据有关学者统计,北京地区的庙会,各种庙宇共计1 300多所,如黄帝庙、观音庙、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等。庙会在宗教、娱神的同时还有娱乐等活动。《妙峰山进香图》就描绘了人们赶庙的情景:进香者攀缘山道沿途祭祀,山涧中有茶棚、戏班、杂耍、撑杆等,山脚下村庄有各种民间艺术、商品贸易之类的活动。
——摘编自王江华、姬文慧《浅谈庙会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庙会的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庙会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庙会的功能。(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可知,分布广泛;根据材料一“定期庙会和临时庙会”“进香庙会和迎神庙会”可知,类型多样;根据材料一“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这三大类”可知,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可知,官府介入庙会管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社会发展的内容可知,政局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一“商业贸易活动”并结合所学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内容可知,商品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并结合所学唐宋时期的文化成就内容可知,文化繁荣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庙会商业贸易活动的交易内容包括饮食、日用百货和其他服务型商品”可知,城乡经济联系加深;根据材料一“官方对庙会宗教、娱乐和商业活动的管理”可知,政府的重视。第(2)问,根据材料一“庙会活动包括宗教祭祀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可知,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活跃商业;根据材料一“庙会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含戏剧和其他民间文艺活动”可知,大众娱乐;根据材料二“明代,庙会与政治连接更为紧密”“为了利用庙会束缚人民,还敕封前代一些有名的忠臣并为其建立庙宇”可知,维护统治;社会教化。
[答案] (1)特点: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官府介入庙会管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原因:政局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文化繁荣的推动;城乡经济联系加深;政府的重视。(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维护统治;活跃商业;社会教化;大众娱乐。(每点2分,任答四点得7分)
20.(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1782年,在云南省从事棉花贸易的江西会馆商人熊积山等人,针对“秤制、银色各项均不画一”的现象,呈请官方重新议定行规。经昆明县官员查核上报,云南布政使江兰议定了7条棉花买卖行规。1830年始,湖南津市江西会馆各行号共同捐资,先后建造水龙3架,组成了效率更高的救火组织——水龙公所。此外,津市、洪江两地江西会馆均与他省会馆一道,成为育婴、义渡等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江西会馆还在官方要求下成为仓储、筹饷等政务的执行者。作为同乡同业性质的民间组织,江西会馆往往将乡例用来规范同乡行为、调解行业纠纷。除乡例外,江西会馆各行业还往往创立神明会,以会约的形式来规范同行。与乡例、会约一样,官法是江西会馆处理和调解各种事务不可或缺的资源。
——摘编自李平亮《清代会馆与社会治理
——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馆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会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7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呈请官方重新议定行规”可知,订立商业行规;根据材料“成为育婴、义渡等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可知,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根据材料“与乡例、会约一样,官法是江西会馆处理和调解各种事务不可或缺的资源”可知,利用乡例、会约、官法等社会文化资源。第(2)问,根据材料“云南布政使江兰议定了7条棉花买卖行规”可知,规范了商人行为和行业秩序;根据材料“除了主导地方公益活动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儒学向基层渗透;根据材料“规范同乡行为、调解行业纠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会馆自身影响力。
[答案] (1)方式:订立商业行规;参与地方公益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利用乡例、会约、官法等社会文化资源。(6分,每点2分)
(2)作用:规范了商人行为和行业秩序;有助于儒学向基层渗透;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提升会馆自身影响力。(7分)
15 / 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