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雪山的风啊》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雪山的风啊》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第6课时《雪山的风啊》
【教材分析】
《雪山的风啊》是湖南文化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第6课时欣赏课。歌剧《半条红军被》讲述了1934年秋冬,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三个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留给贫困房主的感人故事。名《雪山的风啊》是歌剧第四幕的重要唱段。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哼唱《雪山的风啊》,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体会歌剧音乐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选段的演唱风格、节奏韵律和音准,能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演绎选段,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雪山的风啊》进行创意改编,如重新编配和声、改变演唱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介绍选段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歌剧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入剖析《雪山的风啊》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走向、节奏型、和声运用等,让学生熟练掌握选段的演唱。
2.引导学生理解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通过音乐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体会歌剧选段所传达的文化内涵 。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歌剧中复杂的音乐技巧,如[高难度的花腔、快速的音阶琶音等],以及精准的节奏和音准,实现高质量的演唱。
2.帮助学生从音乐、剧情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歌剧选段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有胜利也有牺牲,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后来人民为了歌颂,创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雪山的风啊》,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雪山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
书写板书《雪山的风啊》。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的情绪是伤心的、思念的,描绘了革命战争的画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品背景:歌剧《半条红军被》讲述了1934年秋冬,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三个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留给贫困房主的感人故事。名《雪山的风啊》是歌剧第四幕的重要唱段。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歌曲的节拍和速度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是4/4拍,慢速,歌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由引子、间奏、尾声和ABC三段构成,
接下来我们分段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聆听A音乐,听听这部分旋律有什么特点?描绘了怎样的心情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为对比两向式、方整型、收挑性乐段,都来用弱起小节进入,旋律由主音开始,随后大跨度上行跳进至属音,旋律节奏较为多变,出现附点、后附点和切分型节奏,旋律起伏以级进为主,迁回式前进,具有抒情叔事性,娓娓道来身处恶劣环境中的祝霞内心对丈夫郑秋收的担忧,下面我们跟琴哼唱
预设:哼唱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B乐段,听听B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速度有什么变化?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B段的速度变为行板,情绪是深沉的、表现了祝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下面跟琴哼唱
预设:哼唱
教师:下面聆听C乐段,听听C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情绪情绪更加悲愤、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壮烈画面,下面跟琴哼唱
预设:哼唱
教师:整体哼唱
预设: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了雪山的环境与文化,激发了学生对《雪山的风啊》的学习兴趣 。在分析音乐特点时,借助钢琴示范和分段讲解,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曲式结构 。但在演唱教学环节,部分学生对[难点技巧]的掌握不够理想,今后应增加更多针对性的练习时间。文化理解部分,可以引入更多雪山地区的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品的文化内涵 。
七、课堂达标
(一)填空题
1.《雪山的风啊》是歌剧 的第四幕选段。
(二)判断题
1. 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
答案:
(一)填空题 1.《半条红军被》
(二)判断题 1.√
【板书设计】
《雪山的风啊》
1=F 4/4 慢速 歌剧《半条红军被》选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让教学更有效
第一单元
目 录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哼唱《雪山的风啊》,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体会歌剧音
乐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选段的演唱风格、节奏韵律和音准,能用富有表现力的
歌声演绎选段,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雪山的风啊》进行创意改编,如重新编配和声、改变演唱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
维,培养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介绍选段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歌剧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
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同学们,你们对 了解多少?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
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
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
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有胜利也有牺牲,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后来人民为了歌颂,创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们就
走进—— ,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雪山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
1.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作品背景:
歌剧《半条红军被》讲述了1934年秋冬,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三个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
留给贫困房主的感人故事。名《雪山的风啊》是歌剧第四幕的重要唱段。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
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歌曲的节拍和速度是怎样的?
歌曲是4/4拍,慢速,
歌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我们分段欣赏:
1.听听这部分旋律有什么特点?
2.描绘了怎样的心情
为对比两向式、方整型、收挑性乐段,都
来用弱起小节进入,旋律由主音开始,随后大跨
度上行跳进至属音,旋律节奏较为多变,出现附
点、后附点和切分型节奏,旋律起伏以级进为主,
迁回式前进,具有抒情叔事性,娓娓道来身处恶
劣环境中的祝霞内心对丈夫郑秋收的担忧。
1.听听B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速度有什么变化?
B段的速度变为行板,情绪是深沉的、表现了祝
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听听C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情绪情绪更加悲愤、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
士们的壮烈画面。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 ?
(一)填空题
1.《雪山的风啊》是歌剧 的第四幕选段。
(二)判断题
1. 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
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
答案:
(一)填空题 1.《半条红军被》
(二)判断题 1.√
《雪山的风啊》
1=F 4/4 慢速 歌剧《半条红军被》选段(共24张PPT)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
让教学更有效
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与展示
05
课堂达标
06
课堂总结
目 录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哼唱《雪山的风啊》,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体会歌剧音乐在营造氛围、刻画人物、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
(二)艺术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选段的演唱风格、节奏韵律和音准,能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演绎选段,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 。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对《雪山的风啊》进行创意改编,如重新编配和声、改变演唱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音乐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实践能力。
(四)文化理解
介绍选段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歌剧艺术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同学们,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有胜利也有牺牲,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后来人民为了歌颂,创作了很多作品,今天我们就走进——《雪山的风啊》,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雪山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
聆听歌曲
1.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歌曲的情绪是伤心的、思念的,描绘了革命战争的画面。
作品背景:
歌剧《半条红军被》讲述了1934年秋冬,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的三个女红军,剪下半条被子留给贫困房主的感人故事。名《雪山的风啊》是歌剧第四幕的重要唱段。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歌曲的节拍和速度是怎样的?
歌曲是4/4拍,慢速,歌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歌曲由引子、间奏、尾声和ABC三段构成。
接下来我们分段欣赏:
聆听A音乐
1.听听这部分旋律有什么特点?
2.描绘了怎样的心情
为对比两向式、方整型、收挑性乐段,都来用弱起小节进入,旋律由主音开始,随后大跨度上行跳进至属音,旋律节奏较为多变,出现附点、后附点和切分型节奏,旋律起伏以级进为主,迁回式前进,具有抒情叔事性,娓娓道来身处恶劣环境中的祝霞内心对丈夫郑秋收的担忧。
下面我们跟琴哼唱
聆听B乐段
1.听听B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速度有什么变化?
B段的速度变为行板,情绪是深沉的、表现了祝霞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下面跟琴哼唱
聆听C乐段
1.听听C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情绪情绪更加悲愤、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壮烈画面。
下面跟琴哼唱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一)填空题
1.《雪山的风啊》是歌剧 的第四幕选段。
(二)判断题
1. 表现红军女战士祝霞在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环境中,对战斗在前线的丈夫秋收的思念和牵挂,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
答案:
(一)填空题 1.《半条红军被》
(二)判断题 1.√

《雪山的风啊》
1=F 4/4 慢速 歌剧《半条红军被》选段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