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4课
实践、认识、真理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规律
人民群众
人生观、价值观 第6课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理解并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形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意识和物质的物质统一性,全面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3.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4.正确理解意识的本质
学习目标
重难点
重点:物质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难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主学习
8分钟时间,自主学习P17-21 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勾画标注
1.哲学上物质的含义及其唯一特性? P18-2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 P18-2
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P19-1\2
4.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P19-20
5.概述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P21-2
物质是什么?以教室为例
①你能说出一些教室里面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如:多媒体、空调、桌椅、黑板、粉笔......
②你能说出一些虽然在教室里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事物?
如:空气、磁场、光线......
③以上事物有没有共同点呢?
不管人们看得见看不见、承不承认、知不知道,它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能借助一定手段和工具能检测得到(即能为意识所反映)。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1.物质的含义(P18)
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客观性)
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坚持了唯物主义。
(可知性)
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是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 相对于意识而言,仅包括物质现象,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客观存在”
精神、意识现象
物质现象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注意:
水 果
(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但是物质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总和
具 体 表 现
抽象概括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步步高P15)
比较 哲学上的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别
联 系 除了共性之外(客观实在性)
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共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物 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表现
抽象概括
个性、具体、个别
共性、抽象、一般
(比如:桌子、椅子)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③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④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
归纳总结
混淆二者,将具体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如何论证?
自然界
人类社会
客观世界
思维领域
主观世界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而来吗?自然界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列宁说,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300万年前,地球才出现了人类。
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辟地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大会、过度捕捞鱼类、破坏生态
原理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2、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0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劳动
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①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看)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构成看)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③生产方式
②人口因素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客观的
物质力量
物质关系
①地理环境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
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吃大锅饭”和平均分配,以失败告终。
3、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从发展看)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②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原理】
【方法论】
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社会的客观性、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原理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03
(简单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
无生命物质
第一阶段:
低等生物
植物向阳
(刺激感应)
第二阶段:
动物
动物的反射
(感觉和心理)
第三阶段:
人类的精神
(人类意识)

第四阶段:
水滴石穿
向阳而生
狗吠非主
三思而行
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进化的四种形态
注意: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
动物不具有意识
动物心理不等于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劳动和
社会交往
促进
1、意识的起源: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探究问题:为什么意识只在人脑中产生而没有在动物大脑中产生呢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注意:人脑 ≠ 大脑
今年,各类人工智能软件爆火,可以和人类对话,回答我们发的问题,那AI有意识吗?
人工智能是人创造出来的,所有程序都是人为输入,能模仿人类思维,但本质上不是人,不具备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所以没有自主意识。
人脑
≠大脑
≠人工智能
≠动物脑
注:
①没有人脑,一定不会产生意识
②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狼孩)
思考:人一生下来就有意识吗?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女孩。她的习性像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像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蓝天白云绿水
画家
美丽的山水画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客观存在
人脑
意识
生活
实践
加工
改造

巧妇

为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你看到了什么?
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的反映可能是不同的。这说明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你想象中的神仙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上看: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结:
4.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人脑≠动物脑≠大脑≠电脑
2.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3.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
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5.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注意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
【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词:针对国情制定政策、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小组讨论
1.物质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
3.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
4.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5.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8.意识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9.以意识的能动作用指导实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本质属性,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物质性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人脑
共性与个性
客观实在性
通过实践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推动实践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11.大脑是产生AI机器人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器官
12.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可以通过学习和模拟人类思维实现意识自主
1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14.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5.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16.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来源于人脑
人脑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的物化,可以通过学习和模拟人类思维,但它不具备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它来源于客观存在
尊重客观规律是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客观存在
自然界
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含义
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人类社会
的物质性
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
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
原理
方法论
唯一特性
原理
方法论
---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产生/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基础---人脑
内容---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课堂小结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于( )
①自然界有其固有属性和运行的规律
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征服自然
③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④人类应顺应自然,不应改造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检测
解析:②: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类能够利用自然,但不能征服自然,②错误。④:人类应顺应自然,但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④排除。
2. 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表明(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统一性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这说明人和自然具有内在统一性,③符合题意。④:“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符合题意。
“绿色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甚至是更为长远发展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当前,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短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的清醒认识。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分析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的合理性(6分)
自然界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国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客观存在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短板的反映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