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习任务单【学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精准阐释革命文化的内涵(承载革命理想、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瑰宝)与当代传承路径,结合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文旅创新项目”(如延安革命纪念馆VR实景展、“重走长征路”数字研学平台)说明其“活化”实践;能系统梳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人民、融合科技),通过2025年“科技文化融合成果展”(如“嫦娥六号”探月精神进校园、AI公益课堂覆盖西部农村)明确其时代价值;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近代文化探索失败的教训、新时代实践的印证),结合2025年“全国文化建设满意度报告”(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达92%)印证道路选择的科学性。2.能力目标:具备从2025年时政热点中提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元素的能力,例如分析“2025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中农民工发明家的事迹,区分其与革命文化“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能够辩证批判近代错误文化思潮(如“全盘西化”“文化复古”),对比当代文化实践(如2025年“国风动漫出海”),撰写150字分析报告;学会设计“革命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参考2025年“校园红色剧本杀”(以本地革命历史为背景)的形式,策划班级文化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2025年“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成果展”(如井冈山革命家书VR诵读、抗日战士日记数字化展陈)的学习,增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主动关注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推进大会”,认同文化发展对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培养文化责任感,在参与“2025红色志愿宣讲”活动中,用短视频解读革命故事,传播先进文化。二、学习重难点(一)重点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关系:明确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改革开放前形成的精神财富”(如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2025年“红色剧本杀”通过沉浸式体验传递革命精神,而非单纯复述历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结合科技与民生需求的文化创新”,如2025年“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村级数字文化站、农民书画展),二者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先进文化继承革命文化的“人民立场、奋斗内核”,并通过科技手段拓展传播边界。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历史逻辑”(近代“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导致断层、“文化复古”拒绝先进思想阻碍进步,均失败)和“实践逻辑”(2025年文化成果:国产动漫《新 长征》海外播放量破3亿、公共文化服务覆盖98%行政村)两个维度,理解道路选择的必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二)难点1.革命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度”的把握:避免将“创新”等同于“娱乐化”,例如2025年“红色剧本杀”需以真实历史为基础,禁止搞笑改编,核心是传递“爱国、奋斗”精神;“革命文物数字化”(如延安VR展)不是技术堆砌,而是通过互动让青少年感受革命艰辛,需结合案例分析“形式创新”与“精神坚守”的平衡。2.理解近代文化道路失败与当代道路成功的本质差异:难以区分“为何近代其他道路行不通”,需对比分析——近代“全盘西化”(如民国时期否定中医)脱离中华文化根基,“文化复古”(如清末尊孔拒新)违背时代潮流;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承古开新”,2025年“中西医协同诊疗试点”(结合中医辨证与西医检测)、“传统节日+科技”(端午龙舟AI直播)均体现“立足国情、开放包容”,印证其科学性。三、学法指导1.案例串联法:选取2025年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案例,按“精神内核—当代实践—价值效果”串联分析。例如“井冈山精神”:精神内核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当代实践是2025年“VR挑粮小道”体验(用户模拟红军挑粮,感受艰辛);价值效果是青少年参观量同比增长200%,精神传承更有效。建议建立“案例串联表”,强化知识与实践的关联。2.历史对比法:对比近代与当代文化道路选择,如近代“全盘西化”否定传统节日vs2025年“中秋非遗手作+直播”;近代“文化复古”拒绝科技vs2025年“数字敦煌”国际传播,通过差异分析理解道路必然性。同时对比“错误思潮”与“正确实践”的结果(如近代文化自信缺失vs2025年民众文化自信度达89%),培养历史思维。3.实践体验法:结合2025年“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并反思,例如体验“校园红色宣讲团”,用动画解读本地革命故事;参加“2025红色研学营”(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模拟历史决策讨论);实践后撰写心得,分析“如何让革命文化融入青少年生活”,将理论转化为行动自觉。【怎么学】一、自学活动第一目: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梳理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传承阅读教材定义后,结合2025年时政素材,填写下表,明确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创新实践”:|革命文化精神内核|2025年当代传承案例|创新亮点(如何“活化”)||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井冈山革命旧址VR体验:用户“沉浸式”参与红军“三湾改编”讨论,搭配历史人物语音讲解|用VR打破时空限制,通过“角色代入”传递信念,避免空洞说教||长征精神(艰苦奋斗)|“重走长征路”数字研学平台:学生线上“打卡”娄山关、泸定桥等节点,完成“红军食谱制作”实践任务|线上线下结合,将“艰苦奋斗”转化为可操作任务(如用粗粮复刻红军餐),增强体验感||抗战精神(爱国团结)|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展出抗日战士日记(数字化扫描,可放大看笔迹),设置“给英雄写信”互动屏|文物数字化保护+情感互动,让“爱国”从“知道”变为“共情”(写信表达敬意)|思考:2025年“红色剧本杀”为何比传统讲座更受青少年欢迎?(提示:符合青少年“体验式学习”特点,传递精神而非复述历史)2.分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结合2025年“科技文化融合成果展”案例:“嫦娥六号”探月工程:通过“探月精神进校园”活动,用动画讲解“自主创新”历程,配套“月球车模型拼装”实践课;AI公益课堂:在西部农村部署智能教学设备,提供“语文同步辅导+红色故事AI讲解”,覆盖2000所村小。讨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如何体现?(提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民生需求、融合科技推动发展)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回顾近代文化道路探索的教训梳理近代三种文化道路的实践与结果:文化道路 核心主张 实践结果(失败原因)全盘西化 否定汉字、中医等传统文化 文化断层,民众认同低(脱离中国国情)文化复古 恢复科举、尊孔拒新 阻碍科技与民主发展(违背时代潮流)新民主主义文化 结合革命实践,传承优秀传统 成为民族解放的精神动力(符合国情与人民需求)思考:近代文化道路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提示:脱离中国实际、忽视人民需求、缺乏科学理论指导)4.结合2025年实践印证道路必然性分析2025年“文化建设三大成果”:文化自信提升:“国风动漫出海计划”中,《新 长征》《敦煌盛典》等作品覆盖120个国家,海外播放量超5亿次;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全国建成3.5万个社区文化中心,提供免费图书借阅、艺术培训,农村数字文化站覆盖率达90%;文化产业赋能: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9%,带动2000万人就业(含非遗工坊、文创设计)。讨论:这些成果如何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二、学习疑惑革命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如何避免“娱乐化过度”?例如2025年某“红色网红”用搞笑段子解读抗战历史,是否违背革命文化的严肃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流行文化”(如短视频娱乐)的区别是什么?2025年热门的“国风街舞”是否属于先进文化?判断标准是什么?部分青少年对革命文化兴趣低,2025年“红色研学”如何避免“走过场”?(如仅拍照打卡,不理解精神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何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25年“中医海外中心”(融合中医传统与现代医学)如何体现这一立场?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如何平衡“开放包容”与“文化安全”?例如2025年某境外品牌用中国革命元素做商业广告,应如何应对?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四、合作探究探究一:革命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平衡”与“坚守”材料:2025年,某省推出“红色文化创新工程”,包含三大项目:①“红色剧本杀”:以本地抗日游击队“护送情报”为背景,玩家需通过历史知识解谜,完成任务后播放真实抗战故事纪录片;②“革命文物盲盒”:内含微缩文物模型(如旧军装、小号),扫码可观看文物背后的战士事迹;③“红色短视频大赛”:鼓励用户用情景剧演绎革命故事,禁止搞笑、低俗改编,优秀作品在省级平台展播。工程实施半年,吸引50万青少年参与,革命纪念馆参观量同比增长180%。但有观点认为“剧本杀、盲盒过于娱乐化,消解革命文化的严肃性”。问题:材料中的“创新项目”如何体现革命文化的“活化传承”?请结合具体项目分析。如何评价“娱乐化消解严肃性”的观点?这些项目是否坚守了革命文化的核心精神(如爱国、团结)?为你所在地区设计一个“革命文化创新项目”,说明设计思路与“避免娱乐化”的具体措施。探究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价值与民生赋能材料:2025年“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成效显著:①在西部农村建设“农民数字阅读平台”,提供农业技术教程、政策解读、红色故事音频,村民使用率达65%,部分农民通过平台学习成为“乡村主播”;②开展“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计划”,培训10万名农民文化骨干,带动组建村级广场舞队、书画社,2025年举办“乡村振兴主题文化节”,农民创作的诗歌、绘画聚焦“家乡变化、奋斗故事”;③部署“AI文化辅导员”,为农村儿童提供“睡前红色故事”“非遗技艺教学”等服务,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工程推动农村邻里矛盾减少30%,村民精神面貌更积极。问题:材料中的“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特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乡村振兴”有何作用?结合“村民精神面貌改善”“农民成为乡村主播”分析。除材料中的措施外,2025年还可通过哪些方式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提示:结合非遗、科技、教育)探究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历史与实践逻辑材料:2025年“近代中国文化道路探索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分三部分:①“失败的尝试”:展示民国时期“全盘西化”提案(如废除汉字、否定中医的文章)、清末“尊孔复古”奏折(如恢复科举、排斥铁路的言论),配文说明其“脱离国情、最终失败”;②“成功的探索”: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黄河大合唱》手稿、新时代“嫦娥六号”探月精神宣传册;③“当代的印证”:用数据对比近代与当代(1945年vs2025年):文化自信度(20%vs89%)、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5%vs98%)、文化产业GDP占比(0.1%vs5.9%)。问题:近代“全盘西化”“文化复古”道路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何本质区别?2025年的文化数据如何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青年应如何践行这一文化发展道路?结合2025年“红色志愿宣讲”“国风创新”等活动提出具体行动。【学得怎么样】一、检测(一)易错易混1.易错点:认为 “革命文化” 与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完全等同解析:二者是 “继承与发展” 关系,非等同。革命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主流(如新时代北斗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对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2.易错点: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视为 “主观选择”,否认历史必然性解析:该道路是历史必然,非主观选择。它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如近代 “全盘西化”“文化复古” 的失败)和人民根本利益决定,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唯一正确道路。3.易错点:认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会 “限制文化多样性”解析:二者非对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文化发展的 “方向引领”(保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非否定文化多样性;相反,它能筛选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促进健康的文化多样性(如支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4.易错点:认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需继承传统文化,无需借鉴外来文化”解析:该观点片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 “双向发力”: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 “仁爱” 思想的当代转化),也要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如西方科技伦理中的合理成分),坚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5.易错点:把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 等同于 “经济价值”(如仅看文化产业收益)解析: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精神引领,而非单纯经济价值。其作用是凝聚民族精神(如抗疫精神凝聚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经济价值是其衍生作用,不能本末倒置。6.易错点:认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适用于所有国家”解析:该道路是 “中国特色”,非 “普适模式”。它基于中国历史(如五千年文明传承)、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人民需求,其他国家需结合自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选择文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搬。7.易错点:混淆 “坚持党的领导” 与 “文化发展自主性”(认为党领导会束缚文化创新)解析:党领导是文化 “正确发展” 的保证,而非束缚。党通过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政策(如 2025 年 “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承” 政策),保障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文化创新提供方向和资源支持,与自主性不矛盾。8.易错点:认为 “革命文化已经过时,无需传承”(如觉得红色故事与当代无关)解析:革命文化不过时,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滋养。其蕴含的理想信念(如 “为人民谋幸福”)、奋斗精神(如长征精神),能为当代青年成长、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如 2025 年 “红色研学实践” 活动广泛开展),需传承与活化。(二)典例剖析1. (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藏中精选出100件革命文物,使之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页教材”。这样做的依据主要在于这些文物( )①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②凝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承载着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④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这体现了( )A.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C.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D.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成果3. 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甘溪乡,纪念碑的题词为,“黑夜茫茫盼天明,甘溪儿女念亲人。红军回到甘溪来,漫山鲜花夹路开”“白虎山旁忆忠魂,满峰红叶血染成。重征人祭西征人,九泉之下寄当今。新征途上奔马腾,应以硕果慰英灵”。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 )①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时代价值②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来源③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激励人们接续奋斗④作为物质载体,承载着红军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4.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革命烈士的家书( )①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②承载着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载体④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因传播而有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党中央高度重视英烈保护工作,如确定每年的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在各地举行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颁布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依法保护英雄烈士遗属的合法权益;发挥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阵地作用。党中央采取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①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②颁布相关法律,设置教育阵地③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④增进历史自觉,传承家国情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参考答案:DBCCB二、自我反馈你能否准确区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请结合2025年案例举例(如红色VR展vsAI公益课堂)。面对“革命文化创新”(如红色剧本杀),你是否能理性判断“形式创新”与“精神坚守”的平衡?你设计的“革命文化项目”是否避免了“娱乐化过度”?是否有具体措施保障精神内涵传递?通过本框学习,你对“文化发展道路必然性”的理解是否加深?能否对比近代与当代文化道路的差异?你计划如何参与2025年“红色志愿宣讲”“国风创新”等实践活动?具体行动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