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学案 (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学案 (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把握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生产关系的特点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发生的原因,理解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能够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
科学精神:能够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公共参与: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奉献自己的力量。
【问题导学】
1.了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理解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深刻理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4.明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5.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意义。
【互动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 人们常常容易把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生活浪漫化……为了生产食物和若干手工业品,每一个人,包括成年男子、妇女和儿童,都必须工作,而且必须努力地工作。由于人们对土壤、种子、肥料和农作物轮植诸方面知识的掌握是极其缓慢而又费力的,所以生产率很低。
——节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奴隶主把大批俘虏和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中劳动,不仅能做更细的劳动分工,而且能够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城邦,就没有古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罗马帝国。”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充满着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探究二:
据19世纪早期的清代文学作品和史书描述,某地财主郝氏,一次待客就用去白银10万两;道光皇帝的“御膳房”,有金银器皿3000多件,仅皇帝一顿饭的花费,就相当于5000个家庭一天的生活费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种田的,吃米糠;纺织的,没衣裳;建筑的,住窑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根据材料内容,简述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生产关系的特点,并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探究三:
1929年经济大危机来临时,美国一对母子有如下一段对话。子:“妈妈,为什么不生火 ”
母:“因为我们家没有煤了。”
子:“为什么没有煤了呢 ”
母:“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
子:“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 ”
母:“因为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了。”
结合材料,阐述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探究四:经济危机是现代经济的广泛而规律性的现象,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到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经济危机给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而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2022年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可能最合适的是“全球通胀”。乌克兰危机、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等世界秩序中的动荡因素对全球通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国经济都被全球通胀所扰动,许多主要经济体也都在探索如何治理通胀,而通胀和各国对通胀的应对又引发了新的世界经济动荡。面对2022年经济的波动,不管是金融界、科技界,又或是政界,都有人在预言2022年会出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面对危机与挑战,各国政府各有作为……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于2022全球通胀危机的看法。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说明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
2.地主占有全部土地迫使百姓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定会适应生产力状况。( )
4.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再跨越,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 )
5.奴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
6.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 )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9.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痛苦的根本源泉。( )
10. “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
【当堂达标】
11.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 )
①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③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先秦诗经中的《硕鼠》中提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由此诗句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①农民劳动的大部分产品归地主阶级所占有
②奴隶可以占有和支配一部分劳动成果
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支配
④存在着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文物可以直接地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下列对文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
A.黄山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汉代的画像砖石——青铜器广泛使用
C.宋朝的四系青瓷罐——地主占有农民全部劳动成果
D.春秋时期窃曲纹铜壶——奴隶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
14.人类社会发展是有一定内在规律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人类社会也发生了大的变革。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15.2025年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时期( )
①形成了人类社会最早的阶级
②畜牧农耕使人类实现了定居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了分工
④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5年2月19日,浙江下汤遗址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该遗址距今约10000—4000年。通过考古发掘,研究人员发现下汤遗址存在多处房址、农业加工遗迹,还发掘出土了炭化稻米、石磨盘、石磨棒和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场。这一遗址的发现(  )
①表明当时人类已迈入文明时代门槛 ②说明当时实现从穴居到定居的转变
③表明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已经形成 ④表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助推原始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资本主义曾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固有的弊端不断显现和加重,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现,并演化为时下的系统性危机。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且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是( )
A.在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8.2024年以来全球工人罢工持续上演:2月,德国公共交通工人罢工;3月,英国某企业的仓库工人罢工;5月,美国马里兰州某品牌商店员工罢工;6月,韩国某汽车公司工人罢工……资本主义国家的罢工事件反映了( )
A.工人阶级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
B.经济危机以工人罢工运动为基本特征
C.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1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形容“工人的个人消费,只不过是维持自己的劳动力的运转,这同役畜要吃饲料,机器要上油一样,已成为再生产过程的第一个要素。”随着剥削的加重,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资本家把工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
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始终无法克服的痼疾
③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是经济危机爆发根源
④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工人阶级被剥削的根本所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有( )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随意的,其在根本上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②社会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还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就不会灭亡
③新的生产关系与旧的生产关系同时产生,并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
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②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全部的劳动产品都归奴隶主支配。而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迫下劳动,这使得奴隶社会能够做更细的劳动分工,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最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⑤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①所处时代:封建社会。
②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材料中矿上出产的煤太多,但人们却没钱买煤,体现了生产的相对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使得生产与消费脱节,引发经济危机。
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材料中煤矿生产不受控制地扩大,但失业的爸爸没有钱买煤,体现了这些矛盾。
4.经济危机是现代经济的广泛而规律性的现象,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2022全球通胀危机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虽然各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却可以通过政策缓和国内阶级矛盾来缓解。
【易混辨析】
1.错误
【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指的是奴隶社会,这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但并不是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故原题观点错误。
3.错误
【详解】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关系总体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4.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人类文明实现了又一次跨越,但是其并非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故本题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故本题说法错误。
6.错误
【详解】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故本题说法错误。
7.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所以原题观点是错误的。
8.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题中观点错误。
9.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10.错误
【详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当堂达标】
11.B
【详解】①:西夏陵的帝陵、陪葬墓、建筑遗址等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符合封建社会的特征,①正确。
②:题目并未说明劳动者是否拥有生产资料。且西夏时期(封建社会),劳动者并非完全无产,②排除。
③: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人类就进入文明社会。西夏陵的建筑体系、防洪工程等表明了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③正确。
④:题目仅说明西夏陵承袭唐宋制度,但并未直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2.D
【详解】诗句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将剥削者比作“硕鼠”,体现出劳动者(奴隶)受到残酷剥削,这符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特征。
①:“农民劳动的大部分产品归地主阶级所占有”,这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农民受地主剥削),而诗句反映的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①错误。
②:在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劳动产品全部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不能占有和支配劳动成果,②错误。
③:奴隶社会中,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符合诗句中“无食我黍”(剥削者掠夺全部劳动成果)的体现,③正确。
④: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存在奴隶主和奴隶这两大最早形成的对立阶级,与诗句中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一致,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3.A
【详解】A:黄山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这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此时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A符合题意。
B:汉代的画像砖石,这是封建社会的文物,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但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是生产关系,B错误。
C:宋朝的四系青瓷罐,这是封建社会的文物,此时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而不是全部劳动成果,C错误。
D:春秋时期窃曲纹铜壶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的文物。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D错误。
故本题选A。
14.B
【详解】B: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原始社会解体,出现了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这两大阶级,奴隶主为维护阶级利益,建立了暴力机关,国家由此产生,B正确。
ACD:对其内在联系的分析均存在错误,ACD排除。
故本题选B。
15.C
【详解】①:奴隶社会是最早的阶级社会,仰韶文化时期属于原始社会时期,①排除。
②: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人类实现定居,②正确。
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实现了分工,③排除。
④:新石器时代仍属于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④正确。
故本题选择C。
16.C
【详解】①:根据材料可知,下汤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但是进入奴隶社会,人类才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①错误。
②:研究人员发现下汤遗址存在多处房址,说明当时实现了从穴居到定居的转变,②正确。
③:奴隶社会,才出现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③错误。
④:“发掘出土了炭化稻米、石磨盘、石磨棒和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场”,这表明当时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原始农业已经出现,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7.B
【详解】B: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且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B正确。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不是经济危机产生且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A错误。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C错误。
D: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D错误。
故本题选B。
18.D
【详解】A: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A排除。
B: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而且材料不涉及经济危机,B错误。
C:虽然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但题干仅提到罢工事件,并未涉及经济危机的直接信息,C排除。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材料中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罢工事件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D正确。
故本题选D。
19.D
【详解】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①错误。
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越发展,剥削就会越严重,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无法克服的痼疾,②正确。
③: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③错误。
④:工人的个人消费同役畜要吃饲料一样,体现了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工人阶级进行剥削,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0.D
【详解】①: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制约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非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根本上由生产力决定,①排除。
②:旧的社会形态在“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不会灭亡,说明其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就不会被取代,②正确。
③:新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需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并非与旧生产关系“同时产生”,③排除。
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灭亡,需待其无法容纳的生产力完全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也需在资本主义内部积累物质条件。这决定了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长期而复杂,④正确。
故本题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