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三大支柱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本课结构:8.1 法治国家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思考:2025年哪些领域产生新法律?为啥各个领域都产生新法律 导入:2025立法重点议学提示(1)各个领域新生法律:①社会民生领域:《婚姻登记条例》、《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②教育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③能源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④网络数据安全领域:《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⑤市场经济领域: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等,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⑥卫生健康领域:托育服务法,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等,以推进社会、文化领域立。⑦民族团结领域: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2)①适应社会发展变化;②完善法律体系;③促进经济发展;④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离婚冷静期通过法律形式确立,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婚姻家庭领域进行规范和调整的体现。这表明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法治轨道。②离婚冷静期相关法律规定体现了对宪法原则和精神的贯彻。③ 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机关制定包含离婚冷静期在内的相关法律,并且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法律。体现依法执政。一、法治国家的内涵1.内涵:①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②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③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一、法治国家的内涵①表现: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②原因: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1)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2.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一、法治国家的内涵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②表现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③要求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2)坚持良法之治——法治的基础和前提(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所在①公民权利: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②原因: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注意: 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权利。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权利。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今年3月1日,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高空抛物罪”作为新罪名单独入刑,标志着国家从法律上遏制高空抛物这一不文明行为的约束力愈加强硬。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综合性法律,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完善多项规定,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包括监护人监护不力、学生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知识拓展二、我国国体2.特征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原因解读: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法治国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拓展延伸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相互融合、环环相扣,“三不”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敢腐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只有严厉惩治,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不能”“不想”创造条件。不能腐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解决的是腐败机会问题,只有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才能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巩固“不敢”“不想”的成果。不想腐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只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三不”任何一方面滞后,都会影响反腐败整体进程和综合效果,必须同向发力,实现效应叠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建好笼子。笼子太松了,或者笼子很好但门没关住,进出自由,那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又称宪法监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导,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中国现行宪法确定了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的合宪性原则。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其他法律能够与宪法相冲突吗?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1)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2)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知识拓展:我国的法律体系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形成≠完备(3)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所在法治国家的内涵2.法治国家的特征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要求: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注意: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公民权利: 平等权 ;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 人身与人格权 ; 监督权 ; 社会经济权利 ; 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 ;妇女保护权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公民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监督权国家的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法治国家的内涵2.法治国家的特征(4)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原因:要求:不敢腐是前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重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惩治和威慑,解决的是腐败成本问题;不能腐是关键,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重在全域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制约和监督,解决的是腐败机会问题;不想腐是根本,指的是认知、觉悟、文化,重在立德铸魂、补钙壮骨、化风成俗的教育和引导,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各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治理AI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推动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国家1.总体要求: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2.具体措施推进宪法 实施 原因 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 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②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备 的法律体系 原因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要求 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完善法律 实施机制 原因 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要求 ①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③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设法治国家1.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措施)(1)推进宪法实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原因: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①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②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宪法解释:是指宪法制定者或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存在并且正在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内容、含义和界限作出说明。我国宪法规定宪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合宪性审查:依据宪法对法律文件或具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确认其与宪法规定是否不一致、相抵触或矛盾,并根据宪法作出合宪或违宪的判断。是监督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方式,对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保证宪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遵守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备案审查: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进行备案审查,是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全国人大要对审查中发现存在与宪法法律相抵触或不适当问题进行处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建设法治国家1.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措施)(2)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原因: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要求: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划分若干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含的不同法律规范形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主要的法律规范有着不同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制订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4.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措施?(3)完善法律实施机制(P88第二段)①原因: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②要求: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链条”。议一议:结合对我国法治建设成就,你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建议从多主体角度解读)(2)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①对国家机关: 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②对公民:保障公民合法权益。③对国家: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一、法治国家的内涵二、如何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推进宪法实施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③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三、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知识总结2、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共有271部,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超过7000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这表明( )①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②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③我国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彰显公平正义④我国坚持良法之治,逐步健全法律体系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材料只表明我国形成了法律体系,并不涉及完善法律实施机制B课堂练习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加强宪法监督,要( )①完善人民检察院宪法监督制度,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②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③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④加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其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议案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宪法监督B公民没有提案权课堂练习3.(2024全国·学业考试)王安石在《周公》中说:“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是因为善法①能最大限度得到民众的认同 ②可以更好维护公民根本利益③能最大程度发挥法律的效力 ④能解决社会生活的一切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B4.(2024北京·学业考试)2023年8月2日,《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治国理政纪实》。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A.推行民主B.以德治国C.保障人权D.依法治国“推进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