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习任务单-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习任务单-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习任务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精准理解文化发展的三大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内涵,能结合2025年“全国群众文艺汇演”“双碳主题文化作品创作”“‘一带一路’文化创新展”等时政热点,辨析各路径的核心要求,提升对文化发展方向的判断能力,树立“文化发展需扎根人民、立足时代、开放融合”的认知。
2.深刻把握各路径的实践要求:能分析2025年“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科技伦理主题话剧展演”如何“立足时代回答问题”,“AI+敦煌壁画创新设计”如何“融通古今资源”,深化对“文化发展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解,培养运用路径分析文化现象的辩证思维能力。
3.熟练运用文化发展基本路径知识,能针对2025年“传统文化创新传播”“青少年文化素养培育”等现实问题提出具体方案(如设计“以人民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增强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与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三大基本路径的内涵与实践要求:①“以人民为中心”需明确“文化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结合2025年“群众原创短视频大赛”案例理解;②“立足时代”需把握“回应时代课题、体现时代精神”,结合2025年“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展播”分析;③“融通资源”需区分“古今融通”“中外融通”,结合2025年“传统戏曲与现代交响乐融合演出”阐释。
2.各路径的内在联系:理解三者并非孤立,而是相互支撑——“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立足时代”是现实基础,“融通资源”是创新手段,如2025年“社区文化空间站”建设,既服务居民需求(人民中心),又融入“智慧社区”时代主题(立足时代),还整合了传统民俗与现代数字资源(融通资源)。
(二)难点
1.“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层理解:避免将“人民中心”等同于“迎合大众浅层需求”,需明确其核心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如2025年“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虽非“通俗娱乐”,但通过惠民票价、导赏讲解,让人民享受高品质文化,仍是“人民中心”的体现。
2.“融通资源”中的“守正与创新”平衡:避免“全盘复古”或“盲目西化”,需把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如2025年“中医文化海外传播项目”,既融通中医经典(古)与现代医学理念(今)、中国养生智慧(中)与海外健康需求(外),又坚守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核心内核,不丢失文化根本。
三、学法指导
1.案例拆解法:选取2025年典型文化事件(如“2025中国文化创新大赛”),按“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回应时代问题”“是否融通资源”三个维度拆解分析,明确事件与路径的对应关系,强化对路径内涵的理解。
2.路径应用法:针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如校园艺术节、社区文化活动),尝试用三大路径设计优化方案(如将“校园歌手大赛”升级为“反映青少年成长的原创歌曲大赛”,既立足时代,又依靠学生创作(人民中心),还可融入传统音乐元素(融通资源)),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怎么学】
一、自学活动
第一目: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内涵解读——明“文化发展的根本立场”
阅读教材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立场,包含三层含义:①文化创作“为了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②文化实践“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③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平等享有优质文化资源。
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分析:
2025年时政案例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表现
全国开展“群众文艺原创作品征集”活动,最终评选出1000件农民画、山歌、小品等作品,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展播 ①为了人民:作品反映农民生活、乡村变化,满足人民表达心声的需求;②依靠人民:作品均由群众原创,激发人民创造力;③成果共享:线上展播让全国人民免费观看,共享文化成果
某省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2025年新建100个村级文化站,配备图书、投影仪、非遗体验工具,每周开展1次“文化下乡”演出 ①为了人民:解决乡村“文化匮乏”问题,满足村民阅读、娱乐、体验非遗的需求;②成果共享:文化站免费开放、演出惠民票价,确保村民平等享受文化资源
自我设问:“2025年某电视台推出‘明星选秀节目’,收视率很高,是否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需辩证分析:若节目仅追求娱乐化、商业化,未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则未真正体现;若融入人民生活故事、传递正能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2.实践要求——知“如何落实人民中心”
总结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关键举措:①深入人民生活:文化工作者需走进社区、乡村、工厂,挖掘人民的真实故事与需求,如2025年“文艺工作者下基层计划”,组织作家、画家蹲点乡村3个月,创作反映乡村振兴的作品;②尊重人民创造: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创作,如“社区文化沙龙”“校园原创工坊”,不将“专业”与“群众”对立;③保障文化权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降低博物馆、美术馆门票价格,推动文化资源向偏远地区、弱势群体倾斜。
第二目: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1.内涵解读——抓“文化发展的现实坐标”
阅读教材明确:文化发展必须立足当下时代,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具有生命力。时代课题既包括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乡村振兴、科技伦理),也包括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文明冲突)。
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分析:
2025年时代课题 对应的文化实践(回答时代问题) 体现的时代精神
“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绿色中国 2025》系列纪录片,讲述企业节能改造、个人低碳生活的故事;某剧院上演环保主题话剧《地球的回声》,呼吁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责任担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科技快速发展中的伦理边界问题 中国科技馆举办“科技伦理文化展”,通过互动装置、案例讨论,引导公众思考“AI隐私保护”“基因编辑伦理”;高校开展“科技与人文”主题辩论赛 理性思考、人文关怀、科技向善
乡村振兴中如何留住乡愁 某省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拍摄乡村纪录片、收集老物件、记录传统习俗,并用数字技术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创作乡村振兴主题歌曲《我的家乡我的根》 乡愁情怀、文化传承、共同富裕
对比分析:“立足时代”与“脱离时代”的文化差异——如2025年某作家创作的“穿越小说”,若仅追求猎奇,未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困惑,则脱离时代;若通过穿越故事探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则立足时代。
2.实践要求——会“回应时代问题”
总结立足时代的实践步骤:①洞察时代课题:通过政策文件(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调研,明确当前国家与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②提炼时代精神:将时代课题转化为文化主题,如“科技伦理”转化为“科技向善”的精神内核;③创新文化形式: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短视频、话剧、动漫)呈现时代主题,避免“说教式”表达,如2025年“时代精神进校园”活动,用说唱形式演绎“乡村振兴”故事。
第三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内涵解读——通“文化发展的创新之道”
阅读教材明确:“融通资源”包括三大维度:①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古今融通);②融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外融通);③融通文化与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资源(跨界融通),最终实现“综合创新”——既保留文化精髓,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分析:
融通维度 2025年时政案例 创新成果与价值
古今融通 敦煌研究院与科技公司合作,用AI技术“复活”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创作《飞天 2025》数字动画,融入“中国梦”主题 动画在国内外平台播放量超10亿次,既传承敦煌文化(古),又体现当代审美与国家精神(今)
中外融通 2025年“中国-意大利非遗合作展”,中方展示苏绣技艺,意方展示皮革工艺,双方设计师联合创作“苏绣+皮革”手包 手包既保留苏绣的细腻(中)与皮革的质感(外),又符合现代时尚需求,推动非遗跨界创新
跨界融通 某教育机构开发“文化+科技”课程,学生通过VR体验故宫建筑,用3D打印技术制作传统纹样模型,学习历史与科技知识 课程在全国100所学校试点,实现文化、教育、科技的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误区警示:“融通”≠“拼凑”——如2025年某“中西合璧”音乐会,若仅将京剧唱段与交响乐简单叠加,无内在融合,则非真正融通;若通过编曲让京剧唱腔与交响乐旋律和谐共生,表达共同主题(如“和平”),则是有效融通。
3.实践要求——守“创新中的文化根本”
总结融通资源的核心原则:①“以我为主”:融通中外资源时,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如2025年“中医海外中心”建设,虽借鉴西方医学的传播模式,但核心仍是中医理论与疗法;②“取其精华”:筛选不同资源中的优秀部分,摒弃糟粕,如融通西方文化时,吸收其“理性精神”,而非“个人主义”;③“落地生根”:创新成果需符合中国国情与人民需求,如2025年“国外环保理念本土化”实践,将西方“低碳生活”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结合,设计适合中国家庭的低碳方案。
二、学习疑惑
如何判断文化作品是否“真正以人民为中心”,而非“表面迎合大众”?例如2025年某“乡村题材网剧”,虽反映乡村生活,但充斥低俗笑料,是否符合“人民中心”要求?
“立足时代”与“超越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如2025年创作的“红色主题作品”,如何在回应“传承红色基因”时代课题的同时,具有长远的文化价值(超越时代)?
融通中外资源时,如何把握“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平衡?例如2025年“中外文化交流节”,若过度强调西方文化元素,是否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结合2025年“农民画创作大赛”,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路径
材料呈现:2025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文旅部举办“全国农民画创作大赛”,主题为“我的乡村我的家”。大赛面向全国农民征集作品,不设专业门槛,最终收到5万余件作品,内容涵盖乡村风光、农耕场景、邻里生活、乡村振兴成果(如新建的乡村公路、光伏电站)。获奖作品不仅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还被制成文创产品(日历、笔记本),销售收入的50%返还给创作者;同时,组织获奖农民画家走进校园,开展“农民画里的乡村”讲座,分享创作故事。
探究问题:
(1)材料中的“农民画创作大赛”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三个内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2)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让农民画家进校园讲座”的意义。
探究思路:
(1)①为了人民:大赛主题“我的乡村我的家”契合农民表达乡村情感、展现家乡变化的需求,作品内容反映农民真实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表达的需求;②依靠人民:大赛面向农民征集,不设专业门槛,充分尊重农民的创作主体地位,5万余件作品均由农民原创,激发了人民的文化创造力;③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品展出、制成文创产品并返还部分收入,让农民享受文化成果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校园讲座让更多人(学生)了解农民文化,实现文化成果的广泛共享。
(2)①对农民画家:提升其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激发持续创作的动力,推动农民文化群体的成长;②对学生:通过农民的亲身讲述,更直观地了解乡村文化、农耕文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③对文化发展:促进“民间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流,让人民创造的文化融入教育领域,丰富文化发展的主体与内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探究二:以2025年“科技伦理主题文化论坛”为例,分析“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的路径
材料呈现:202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科技伦理主题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边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三大时代课题,邀请科学家、伦理学家、文化工作者、普通民众代表参与讨论。论坛期间,发布《2025科技伦理文化共识》,提出“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同时,同步举办“科技伦理主题艺术展”,展出由艺术家创作的AI伦理主题绘画、短视频,用艺术形式解读复杂的伦理问题,吸引超2万名观众参观。
探究问题:
(1)材料中的“科技伦理主题文化论坛”如何“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2)分析“科技伦理主题艺术展”对“回答时代问题”的作用。
探究思路:
(1)①立足时代之基:论坛聚焦的“AI版权”“基因编辑伦理”“AI与就业”,均是2025年科技快速发展中凸显的现实课题,紧扣当下时代发展的核心矛盾,体现文化对时代现实的关注;②回答时代问题:通过多主体(科学家、民众)讨论,形成《科技伦理文化共识》,提出“科技向善”理念,为科技发展提供文化指引;同时,论坛搭建了“科技与文化”“专业与大众”的对话平台,推动时代问题的多元解读与共识形成,体现文化“回应时代、引导时代”的功能。
(2)①降低理解门槛:科技伦理问题具有专业性,艺术展用绘画、短视频等直观形式,将抽象的伦理问题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作品,让普通民众(如观众)更易理解;②传递文化价值:艺术作品融入“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等文化理念,如某短视频通过“AI帮助老人适应智能生活”的故事,传递“科技服务人”的价值,引导公众形成“科技向善”的共识;③扩大影响范围:展览吸引2万名观众,比纯学术论坛覆盖更广,推动时代问题的社会关注,助力“科技伦理”文化理念的传播,更好地实现“回答时代问题”的目标。
探究三:运用“融通不同资源”路径,为2025年“传统文化创新传播项目”设计方案
材料呈现:2025年,某省文旅厅计划开展“传统文化创新传播项目”,目标是让当地传统曲艺(如评弹、皮影戏)“活起来、走出去”,吸引青少年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①传统曲艺形式老旧,青少年兴趣不足;②传播渠道单一,主要依赖线下小剧场演出;③缺乏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文化价值未充分挖掘。
探究问题:
结合“融通不同资源”的三大维度(古今融通、中外融通、跨界融通),为该项目设计具体方案(需包含“融通维度、具体举措、预期效果”),并说明方案如何体现“守正创新”。
探究思路:
|融通维度|具体举措|预期效果|守正创新体现|
|古今融通|1.邀请年轻作曲家为传统评弹谱新曲,融入流行音乐元素(如说唱、电子音效),歌词保留评弹的叙事风格;2.用皮影戏演绎“当代青少年成长故事”,保留皮影制作技艺与操作手法,道具设计加入动漫元素|1.新评弹歌曲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亿次,吸引青少年学唱;2.皮影戏《我的青春》在校园巡演50场,青少年参与度达90%|守正:保留评弹叙事风格、皮影技艺;创新:融入流行音乐、当代故事、动漫元素,赋予传统曲艺时代内涵|
|中外融通|1.与国外木偶剧团合作,联合创作“中西方木偶皮影融合秀”,中方展示皮影戏,外方展示提线木偶,共同演绎“和平友谊”主题;2.在海外社交平台(如YouTube)开设“传统曲艺频道”,用多语言字幕解读评弹、皮影戏的文化内涵|1.融合秀在国内外巡演20场,海外观众占比40%,推动传统曲艺“走出去”;2.海外频道粉丝超50万,提升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守正:以评弹、皮影戏为核心,传递中华文化精髓;创新:融合西方木偶艺术,用国际化传播渠道,扩大文化辐射范围|
|跨界融通|1.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VR皮影体验项目”,用户可通过VR设备“置身”皮影戏场景,甚至参与“虚拟皮影操作”;2.与教育机构合作,将传统曲艺融入“美育课程”,设计“皮影制作+故事创作”实践课|1.VR项目在文旅景区投放,日均体验量超1000人次,提升传统曲艺的互动性;2.美育课程在100所学校试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测评平均分提升15分|守正:依托传统曲艺的文化内核(故事、技艺);创新:跨界融合科技(VR)、教育,拓展传统曲艺的应用场景与教育价值|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
(二)典例剖析
1. 电视剧《繁花》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中,天南海北的普通人齐聚上海滩,抢抓机遇努力打拼的故事,颂扬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此剧播出后在网络上、在剧迷中引起了热烈讨论和广泛共鸣,好评如潮!由此可见,文艺创作要(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展现时代精神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进文化交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5年中国电影春节档观影超1.8亿人次,刷新中国影史纪录。其火爆充分说明文化产品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共情,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说明,文化发展需要( )
①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②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
③符合时代特点,展现时代精神
④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杭州文博会上,众多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文创产品纷纷亮相,有利用AR技术呈现的南宋画卷文创,有以良渚文化符号为灵感设计的时尚饰品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这些文创产品的成功在于( )
①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②融通不同资源,进行文化综合创新
③弘扬文化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④把握创作导向,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ADA
二、自我反馈
知识掌握:若选择题第3题错误,需重新理解“融通资源的三大维度”(古今、中外、跨界)的区别;若简答题遗漏“跨界融通”,需强化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认知。
能力提升:反思探究三中“方案设计”是否能准确对应“融通维度”,若举措与维度匹配模糊(如将“中外融通”写成“古今融通”),需加强对维度内涵的辨析,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性。
学习方法:若“案例拆解法”运用不熟练,需增加对时政案例的拆解练习,如每天分析1个文化事件,标注对应的发展路径,逐步提升运用路径分析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