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9.3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学习任务单 【学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精准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文化软实力强、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产业发达)与建设路径(培育核心价值观、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能结合2025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8万亿元”“智慧图书馆覆盖90%县级地区”等时政数据,分析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进展,提升对国家文化战略的认知能力。 2.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结合2025年“甲骨文数字化全球巡展”“红色文旅年接待量超5亿人次”“AI文化创新成果展”等案例,阐述不同来源的具体体现,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熟练运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文化强国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成果),能针对2025年“青少年文化认同培育”“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现实问题提出建议,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参与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动性。 二、学习重难点 (一)重点 1.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四大路径,结合2025年“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升级”“国产影视出海收入增长30%”等案例,精准匹配路径与实践。 2.文化自信的三大来源:区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非遗、经典典籍)”“革命文化(如红色遗址、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科技文化、时代精神)”,结合2025年“非遗海外中心新增15个”“航天文化展全球巡展”等案例,理解不同来源的时代价值。 (二)难点 1.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卑”“文化自大”的边界:避免将“借鉴外来文化”等同于“文化自卑”,或“坚守本土文化”等同于“文化自大”,核心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如2025年“中西方文化对话论坛”中,我国既展示汉服文化,也借鉴西方博物馆运营经验,体现理性自信。 2.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明确“文化事业侧重公益性(如免费博物馆、惠民演出)”“文化产业侧重市场性(如文创产品、影视发行)”,如2025年“村级文化小院(事业)”与“非遗文创产业园(产业)”的差异,避免混淆两者功能。 三、学法指导 1.数据分析法:收集2025年文化领域时政数据(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如2020-2025年文化产业增速)”“数据解读(如智慧图书馆覆盖率提升反映文化事业发展)”,理解文化强国建设的实效,增强理论的现实感。 2.案例归类法:将2025年时政案例按“文化强国建设路径”“文化自信来源”分类,如将“国产动画《非遗少年》出海”归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将“井冈山红色文旅升级”归为“革命文化来源”,通过归类强化知识与案例的关联。 【怎么学】 1、自学活动 第一目:建设文化强国 1.文化强国的内涵——明“目标定位” 阅读教材明确:文化强国是指文化软实力强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健全、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的国家形态,核心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结合2025年时政数据理解: 2025年文化领域数据 体现的文化强国内涵 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2万亿元,占GDP比重8.8% 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经济贡献显著 智慧图书馆、文化馆覆盖90%县级地区,年均开展惠民演出超100万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惠及全民 国产影视、文学作品海外发行收入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30% 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软实力强劲 对比思考:“文化大国”与“文化强国”的差异——我国是“文化大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2025年数据体现向“文化强国”(资源转化为影响力、服务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迈进。 2.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析“实践方向” 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梳理四大路径: 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2025年“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在全国新增2000个,通过雕塑、壁画、互动装置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理念,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空间。 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益性):如2025年“文化惠民工程升级”,推出“全民阅读数字平台”(免费提供百万册电子书)、“流动博物馆下乡”(覆盖偏远山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场性):如2025年“非遗文创产业园”在10省落地,整合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开发的“非遗+国潮”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亿元,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 ④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如2025年“中华文化海外中心”新增15个(全球总数达120个),在当地开展“中医养生讲座”“中国书法工作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二目: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的来源——寻“精神根基” 阅读教材明确: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宝库。 结合2025年时政案例匹配来源: 文化自信来源 2025年时政案例 具体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甲骨文数字化全球巡展”在12国举办,通过3D投影、互动游戏让观众体验甲骨文的造字智慧 展现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证明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革命文化 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年接待量超5亿人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完成80%建设,推出“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项目 传承“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成为当代人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5中国科技文化展”展示“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研究等成果,吸引全球观众 体现当代中国“创新、奋斗、开放”的时代精神,彰显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与创造力 2、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知“为何坚定” 结合时政分析:①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的精神动力——2025年我国芯片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离不开“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文化自信支撑;②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2025年“海峡两岸文化论坛”围绕“共同传承闽南文化”展开,文化自信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感,促进祖国统一;③文化自信是应对文化冲击的“压舱石”——面对西方文化渗透,2025年“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计划”覆盖90%中小学,通过文化自信培育,避免青少年陷入“文化自卑”。 二、学习疑惑 如何区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例如2025年某地区举办“传统文化展”,拒绝展示任何外来文化元素,声称“中华文化无需借鉴”,是否属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如何协同发展?例如2025年“村级文化小院”(事业)如何与“非遗文创产业”(产业)联动,避免两者脱节? 面对“西方流行文化冲击”(如外来动漫、节日),青少年应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而非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 三、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结合2025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分析文化强国建设路径 材料呈现:2025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数据:①“文化+科技”产业(如AI文创、数字影视)产值占文化产业总量的45%,同比增长25%;②“文化+乡村”项目带动100个传统村落发展文旅,村民人均文化相关收入增长40%;③国产文化产品海外市场份额提升至18%,其中“国潮服饰”“中式家具”在欧美市场销量翻倍;④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等专业人才占比达30%,较2020年提升15%。 探究问题: (1)材料中的数据体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哪些路径?请具体说明。 (2)结合数据,谈谈“文化+科技”“文化+乡村”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 探究思路: (1)①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科技”产值增长、“文化+乡村”带动增收,体现产业与科技、乡村振兴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产文化产品海外份额提升,体现中华文化“走出去”;③培育文化人才: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占比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2)①“文化+科技”:AI、数字技术让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如数字影视的沉浸式体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同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如AI修复古画),增强文化生命力;②“文化+乡村”:将乡村文化资源(如传统村落、非遗)转化为经济资源,带动乡村振兴,同时让乡村文化融入文化强国建设,避免“城乡文化发展失衡”,实现文化服务与产业的全域覆盖。 探究二:以2025年“甲骨文数字化全球巡展”为例,分析文化自信的来源与意义 材料呈现:2025年“甲骨文数字化全球巡展”在纽约、伦敦、东京等12个城市举办:①展览用3D投影技术还原甲骨文刻写场景,观众可通过AR设备“亲手”临摹甲骨文;②推出“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互动游戏,让外国观众理解汉字的演变脉络;③配套举办“甲骨文与中华文明”讲座,解读甲骨文记载的商代历史与文化理念(如“天人合一”的雏形);④巡展期间,当地媒体报道量超500篇,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破10亿,不少外国观众表示“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悠久与智慧”。 探究问题: (1)“甲骨文数字化全球巡展”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哪一来源?该来源为何能成为文化自信的根基? (2)结合材料,分析此次巡展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双重意义。 探究思路: (1)①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原因: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的文字,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见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如商代祭祀、天文历法)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数字化巡展证明传统文化能与现代技术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厚度”与“创新活力”双重支撑。 (2)①对文化自信:巡展让国内外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活力,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如国内观众自豪于“老祖宗的智慧走向世界”),也让外国观众认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避免文化自卑;②对文化强国:巡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媒体报道、话题热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数字化展示”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借鉴,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相互促进。 探究三:运用“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知识,设计“2025年校园文化自信培育活动方案” 材料呈现:某中学调研显示,部分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了解不足(仅40%能说出端午节的3种习俗),对“国产文化产品”关注度低于外来产品(60%学生更爱追外国动漫),文化自信有待提升。 探究问题: 结合文化强国建设路径与文化自信来源,设计校园活动方案,方案需包含“活动主题、具体环节、设计依据(对应知识)”三部分。 探究思路: 方案组成 具体内容 设计依据(对应“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知识) 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根脉,自信向未来——2025校园文化自信培育季” 紧扣文化自信的“三大来源”,呼应文化强国“培育核心价值观、发展文化事业”的路径。 具体环节 1.“传统文化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教剪纸、包粽子,学习传统技艺(对应文化自信来源: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路径:发展文化事业,普及传统文化);2.“红色故事演讲赛”:学生讲述“长征精神”“航天精神”,录制视频在校园电视台播放(对应文化自信来源: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文化强国路径: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时代精神);3.“国产文化产品分享会”:学生推荐喜爱的国产动画(如《非遗少年》)、书籍,制作海报展示(对应文化自信来源:先进文化;文化强国路径:推动文化产业,支持国产文化产品);4.“文化自信倡议书”:全校签名倡议“过传统节日、看国产文化、传中华文化”(对应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全民参与)。 1.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通过文化事业(公益讲座、技艺教学)保障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权利;2.从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中感受精神力量,培育“爱国、奋斗”的核心价值观;3.认可国产文化产品的价值,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化自信→消费国产→产业发展→更自信”的良性循环;4.引导学生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行动,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参与者。 【学得怎么样】 一、检测 (一)易错易混(二)典例剖析1.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担负“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庄严使命。这启示文艺工作者应( )①胸中有大义,大力振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②肩头有责任,批判继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心中有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笔下有乾坤,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唯流量、唯收视率的当下,不管是网络,还是荧屏,不少综艺节目成了最受诟病的泛娱乐化“重灾区”。它们以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以审丑为卖点,虚假包装,将大众的文化品位引向低俗,也传播了许多不正确的价值观。上述现象警示我们( )①坚决抵制通俗时尚文化的发展②要用公益组织逐步取代商业传媒③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弘扬主旋律④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2025·河北·高考真题)12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由此可知( )①“留学中国”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措施②吸引外国学生定居中国是扩大中外交流的主要形式③教育强国建设的立足点是利用好国际优质教育资源④深耕鲁班工坊利于推进国际合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4.(2022广东)非遗技艺的传承,以往主要靠师徒间口传心授。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故宫博物院推动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机制,部分院校开设非遗技艺课程,有的企业把非遗技艺的传承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一些非遗手艺人则利用自媒体平台普及相关非遗技艺知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传统的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属于落后文化,遭到人们的抵制②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③非遗技艺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科技赋能成为重要推动力量④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非遗技艺的独特标识发生根本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DDBC二、自我反馈 1.知识掌握:若选择题第3题错误,需重新理解“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若简答题遗漏“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需强化“文化影响力与文化产业”的关联认知。 2.能力提升:反思探究三的活动方案是否覆盖“三大文化自信来源”,若仅侧重优秀传统文化,忽略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需提升“全面运用知识”的能力。 3.学习方法:若数据分析法未有效解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意义,需学习“数据→内涵→路径”的解读逻辑(如占比提升→产业发达→对应文化强国路径),增强理论与数据的结合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