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2课 家乡新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2课 家乡新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2课 家乡新变化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分小组对家乡传统特色进行寻访和调查。 用喜欢的方式进行调查,必要时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
学中 1.分组汇报课前调查的内容。2.根据情境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1.通过交流,了解家乡特色。2.在讨论中,初步树立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后 选一门自己喜欢的家乡传统小手艺学一学。 学会主动传承家乡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学生分组汇报。
预设1:徽州建筑知多少
学生展示徽州建筑的图片,如西递、宏村的古民居,介绍徽州建筑的特点,如马头墙、天井、木雕、石雕、砖雕等。
预设2:徽剧小舞台
学生播放一段精彩的徽剧表演视频,师生一起欣赏徽剧独特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夸张的表演动作。
师追问: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观看这些有特色的表演呢?
学生交流。
师讲解:徽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形式,见证了徽州地区乃至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它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诸多元素。
展示一些徽剧脸谱,学生进行“脸谱模仿秀”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徽剧脸谱图片,模仿脸谱上的表情和动作,其他同学进行猜测和评价。
预设3:徽州美食大比拼
学生展示图片和文字介绍徽州的特色美食,如黄山烧饼、徽州毛豆腐、臭鳜鱼等。
(以上可提前组织学生准备,将美食带到课堂上直观感受。)
师追问:这么多家乡美食,味道一直很地道,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玩一个“美食猜猜猜”的游戏,我来描述一种传统美食的特点,你们来猜一猜是什么。
师生互动。(此活动素材可根据当地特色选择)
师:刚才我们从建筑、艺术、美食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这些传统特色都是我们家乡的代表。
教师播放视频或图片。
师:你们发现家乡的传统特色还包括哪些呢?
预设:民间工艺、服饰、民风民俗……
师追问:相信你对家乡特色现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1:家乡的传统特色真多,我第一次看黄梅戏表演,真精彩!
预设2:家乡的传统美食真是丰富,我有机会要都尝尝。
预设3:原来家乡有这么多传统特色,好多我以前都不知道呢!
师小结:是啊,我们家乡的传统特色真的太丰富了,它们各具特色,多姿多彩! (板书: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感知家乡传统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喜爱家乡的传统特色,并为之而自豪。小游戏、模仿秀等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二:特色传承我知晓
师:虽然家乡变化很快,可是有些传统一直在延续,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究。
教师出示笔墨纸砚图片。
问题情境:爷爷喜欢在宣纸上练习写毛笔字,小明觉得宣纸特别涩,写起来一点儿也不方便。爷爷却说,宣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毛笔字写起来苍劲有力能够帮助人们修身养性。
师:你们怎么看?
学生自由讨论。
此处教师可补充播放视频《宣纸的制作流程》,介绍宣纸的制作工艺与市场销售情况。
师追问:为什么至今仍有很多人喜欢使用宣纸?说说你的感想。
预设1:真没想到,宣纸制作起来这么复杂,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它不应该被淘汰。
预设2:我也觉得不能淘汰。我很佩服制作宣纸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把传统的技艺掌握得这么熟练,还有那么多人慕名去参观宣纸博物馆。
师:就像同学们说的,宣纸的制作手法是安徽的特色传统技艺,这么精湛的技艺值得后人去传承。我们传承的并不只是这一种技艺,还有技艺背后人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师追问:那除了宣纸,我们家乡还有什么传统特色没有变?
预设1: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也很悠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预设2:徽州竹编的技艺精湛,产品美观实用,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
预设3:包公的大公无私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一直传到现在也没有变。
师:看来,我们家乡的传统特色不仅没有变,其精湛的技艺还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传统文化呢?请分成小组展开讨论。
小组自由讨论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预设1:我们可以尝试着去了解,慢慢就会知道更多关于它的有趣之处。
预设2:我们可以动手尝试做一做。
预设3:我们还可以走进博物馆,去了解它们的历史。
预设4:班级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我们一起来宣传。
师:这就是传承的开始。
教师出示教材第47页的情境图。
师小结:课下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尝一尝、学一学、演一演、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因为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那些优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都值得我们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板书:保护传承)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确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明白传承家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活动三:美好家乡我建设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也欣赏了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是家乡在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你们发现了吗?
预设1:我发现家乡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
预设2:我发现家乡有时会出现雾凇天气,空气质量差。
预设3:我发现有些人在公共场所不遵守秩序。
教师出示图片。
师追问: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预设1:我建议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预设2:我想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预设3:我长大要设计智能检测器,帮助人们检测食品是否健康安全。
教师出示教材第48页情境图。
师小结:你们的建议非常好,将来我们都对家乡怀抱着美好的希望。老师相信等你们长大后,一定能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板书:美好家乡我建设)
[设计意图]基于第一课时和本课时的学习,在对家乡的发展和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之后,学生知晓家乡还在建设发展中,能用批判性的眼光发现家乡尚需要改变的地方,愿意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树立主人翁意识。
课时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丰富多彩的家乡传统文化,还懂得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我们也发现了家乡在发展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为家乡未来的建设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建设美好的家乡更是我们小公民的使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
作业布置
请大家选一门自己喜欢的家乡传统小手艺学一学,让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板书设计
第12课 家乡新变化
第二课时
多姿多彩
保护传承
美好家乡我建设
教学特色
1.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家乡传统永流传”和“我的家乡会更好”。通过认识家乡变化中的不变,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传统特色,感受家乡传统特色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达对家乡的祝愿,憧憬家乡美好的未来,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意识。
2.由于此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少,对家乡传统文化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过程。通过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对话桥梁。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从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对家乡的热爱也在实践与感悟中层层深化,真正实现文化认同与情感升华的有机融合。
课堂评价
一、判断题
1.因为家乡发展变化得很快,所以传统的东西没什么值得保留的。( )
2.城市里改造后的街道比改造前显得整洁了。( )
二、填空题
3.请你将下面的家乡特色分分类。
烧鸡、刺绣、竹筒粽子,黄梅戏、咸鸭蛋、越剧、捏泥人
家乡的风味小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民间工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传统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4.为了让家乡变得更好,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3.家乡的风味小吃:烧鸡、竹筒粽子、咸鸭蛋。
家乡的民间工艺:刺绣、捏泥人。
家乡的传统艺术:黄梅戏、越剧。
4.合理即可
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城市小小规划师。
活动目的:憧憬家乡美好的未来,把想为家乡创造的新鲜事物画下来,培养关心家乡发展的责任意识。
活动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
2.讨论交流自己的畅想,小组合作绘制。
3.全班分享交流,展示作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