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5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5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15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1.访谈长辈,了解长辈那个年代的年俗。2.排练情景剧《我家的年夜饭》。 1.通过访谈了解年俗的变化。2.通过短剧感受年夜饭中的浓浓亲情。
学中 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通过唱童谣、演短剧、看视频等方式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后 拍摄“我家的年味”照片或录制一段给家人的新年祝福。 感受年味,体会家的温暖和家人的爱。
◆教学目标
1.感悟春节习俗中蕴含的亲情与代际传承意义。
2.通过角色体验,感受春节“团圆、感恩、祈福”的文化内涵。
3.知道春节已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初步了解中国年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春节习俗的美好情感和文化内涵。
难点
理解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春节民俗童谣视频《腊八歌》。
2.视频《春节从“联合国假日”到“人类非遗”》。
3.歌曲《红红火火中国年》。
4.PPT课件。
学生准备
1.采访长辈是怎样过年的,并做好记录。
2.试着排练情景剧《我家的年夜饭》。
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丰富多彩的年俗,有人把这些年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童谣,我们一起来学着唱一唱吧!
出示春节民俗童谣视频《腊八歌》。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教师和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唱。
[设计意图]这首童谣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从腊八节到春节的传统习俗,如喝腊八粥、打扫房子、蒸馒头等,展现了浓厚的年味和民俗文化。这样的安排既是对上节课内容的整体回顾,又是对课后实践活动的检验。学会了这首童谣,学生对春节的习俗就更加熟悉了。
精彩课堂
活动一:长辈眼里的中国年
师: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你们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吗?现在拿出你们的采访稿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爷爷奶奶:
预设1:过年前全村杀一头猪,每家分一点,留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时,全家一起吃。
预设2:大年初一早上,一家人会到庙里烧香祈福,祈求来年平安和好运。
预设3:还会制作糖瓜供奉灶王爷。
预设4:大年初一会穿上长辈亲手做的新衣服新鞋子。
师:爷爷奶奶生活的年代物资匮乏,到了爸爸妈妈生活的年代,过年又是什么样的呢?
爸爸妈妈:
预设1:除夕夜放鞭炮、守岁、收压岁钱。
预设2:家里大人都忙着做年夜饭,小孩吃完饭到邻居家串门,邻居会拿出花生、糖果给大家吃。
预设3:可以一起看电视上的春节联欢晚会。
师: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过年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祖辈、父母,理解习俗变迁中的情感延续。
活动二:我们眼里的中国年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春节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传统的准备工作逐渐被简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现成的年货、春联和窗花,而不是亲手制作。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哪些变化呢?
预设:除夕夜,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和在外地的叔叔说话。
师补充: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社交媒体等方式与远方的亲朋好友共度佳节,缓解了因地域分隔带来的思念之情。同时网络春节晚会线上拜年等新型庆祝形式也逐渐兴起,为春节增添了现代气息。除了现代技术方面的变化,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预设1:今年我们小区要组织大家一起迎新年。
预设2:今年春节我们要回农村的老家,和老家的亲戚一起过年。
预设3:爸爸妈妈担心爷爷奶奶做饭累,早早地在饭店预订了年夜饭。
师;虽然春节活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可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一直没变。你们看,邻里之间、亲戚之间、家人之间的感情多好,我们的社会一片和谐,我们的年越过越好。不论我们身在何处,不论我们多忙,都要赶回家过年,年夜饭一定要聚在一起吃。下面我们一起来演演当时的情景。
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我家的年夜饭》。
示例:
奶奶:年夜饭做好了,大家赶紧坐下来吃饭。
爷爷:今年的年夜饭真丰盛。
妈妈(端菜) :还有最后一道菜——红烧鳜 鱼,希望我们家年年有余。
(大家落座)
爸爸:让我们共同举杯,祝大家新年快乐!
我:我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爷爷(拿出压岁钱):我的孙子又大了一岁,岁岁平安。
[设计意图]年夜饭是亲情的纽带,它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进一步熟悉春节的习俗,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节日的温暖与美好。
活动三:世界人民眼里的中国年
我们的春节越来越受欢迎。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决定将中国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教师播放视频《春节从“联合国假日”到“人类非遗”》。
师:看完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都和我们一样过春节。
预设2:春节还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师: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已走向世界。如今,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祝词,这是和平的象征。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听歌曲《红红火火中国年》。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春节作为全球华人共同的节日的地位,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课时总结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新一年的开端。 春节风俗的演变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也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作业布置
拍摄“我家的年味”照片或录制一段给家人的新年祝福。
板书设计
第15课 红红火火中国年
第二课时
活动一:长辈眼里的中国年
活动二:我们眼里的中国年
活动三:世界人民眼里的中国年
教学特色
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感知春节的“变”与“不变”,既珍视祖辈的传统仪式,也接纳现代家庭的创新表达,最终理解“年”的核心是亲情相连、心意相通。
课堂评价
一、选择题
1.“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说的是春节的( )习俗。
A.守岁
B.拜年
C.馈岁
2.王安石写过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 )。
A.窗花
B.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C.年画
二、连线题
“福”字倒贴 辞旧迎新
放鞭炮 “福”到了
压岁钱 驱赶年兽
吃鱼 年年有余
穿新衣 驱邪避祸
答案
一、1.A 2.B
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亲情树。
活动目的:感受团圆、喜庆的氛围。
活动过程:
1.搜集或拍摄过年时的照片。
2.将照片挂到亲情树上。
3.看着照片,和家人说说新年故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