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贵州地方课程 教案 《多彩贵州》地方课程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贵州地方课程 教案 《多彩贵州》地方课程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课生态贵州 美丽家园
教材分析:《生态贵州 美丽家园》是五年级《多彩贵州》地方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它承接了学生对家乡自然风貌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学习贵州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奠定基础。课文从贵州的自然生态之美入手,介绍了多样的生态类型、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小学生应如何参与保护生态等内容,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贵州生态的独特性,又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实践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家乡生态的整体认知和责任担当。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在之前的学习中对贵州的地理位置、部分自然景观等有初步了解,也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家乡的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对于“生态安全屏障”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且将生态保护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身边的江河、溪流等有一定观察,这为课堂学习中的实践环节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地图和分析资料,认识贵州多样的生态类型和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理解生态保护对贵州及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意义。
二、结合实例和活动,了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生态问题的初步能力,增强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参与“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思考并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动,培养爱护家乡生态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贵州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及典型生态美景
2.突破策略:采用图文结合法,展示贵州乌蒙、苗岭、乌江、草海等生态美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知道的贵州其他生态景观,丰富对生态多样性的认识。
3.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
4.突破策略:运用地图分析法,展示贵州省两江流域示意图,让学生明确贵州河流的流域归属;通过案例讲解,说明贵州生态保护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加深理解。
5.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
6.突破策略:采用数据展示法,呈现贵州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数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文中的“知识窗”内容,讨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教学难点
1.“生态安全屏障”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突破策略:借助比喻说明法,将贵州比作长江、珠江的“绿色卫士”,形象解释其阻挡生态破坏、保护两江清流的作用;结合简单的示意图,演示贵州生态破坏可能对中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3.将生态保护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4.突破策略:设计情境体验活动,设置“生态小卫士”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思考和处理身边的生态问题;布置“校园周边生态观察”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记录并分享自己的保护行动。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走进生态贵州”的情境,通过展示生态美景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贵州生态的魅力。
2.地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贵州省两江流域示意图,分析贵州河流的流域分布,理解其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4.实践活动法:开展“做一做”“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校园植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升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贵州省两江流域示意图、贵州生态美景图片(乌蒙、苗岭、乌江、草海等)、相关视频资料(贵州生态建设成果宣传片)。
2.学具:学生准备地图册(包含贵州省地图)、笔记本、笔。
3.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包含课文重点内容、图片、视频链接等)。
4.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观察学校周边的江河、溪流或湖泊,记录相关信息,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过程详案
课堂导入(5分钟)
活动一:生态美景,情境引入
1.教师活动:教师面带微笑,用亲切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美丽的视频,放松一下心情。” 教师熟练地操作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贵州生态美景视频,视频内容涵盖碧波荡漾的乌江、候鸟栖息的威宁草海、“云上花海”赫章韭菜坪以及荔波喀斯特森林等景观,同时配以轻快、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教师活动: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关闭视频,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贵州生态景观,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是不是被我们美丽的家乡所深深吸引了呢?”
3.教师活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生态家园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优美的环境,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幸福呢?”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观看视频时的感受。
4.学生活动: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沉浸在贵州美丽的生态景观中。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太美了!”、“我爱我的家乡!”、“我为生活在贵州感到骄傲!”等。 学生们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
5.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总结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美丽的家乡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我们要倍加珍惜和保护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生态贵州 美丽家园》,进一步了解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
评价任务
1.情境创设:☆☆☆☆☆
2.情感激发:☆☆☆☆☆
3.导入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贵州生态美景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生态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提问和引导,使学生产生对家乡生态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为后续的知识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导入环节自然流畅,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
知识讲授(25分钟)
活动二:生态多样,景观赏析
1.教师活动:教师过渡性讲解:“刚刚我们通过视频欣赏了贵州的一些生态美景,但贵州的生态资源远不止这些。接下来,老师将展示更多的图片,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感受它的生态多样性。”
2.教师活动:教师操作多媒体设备,展示更多的贵州生态美景图片,如梵净山、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等,并逐一介绍这些景观的特点和价值。在介绍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如形容梵净山是“云雾缭绕的仙山”,黄果树瀑布是“气势磅礴的银河”,赤水丹霞是“色彩斑斓的画卷”等。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景观名称,方便学生记忆。
3.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除了老师展示的这些,你们还知道贵州有哪些美丽的生态景观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时间为3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一组,要求各小组充分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贵州生态景观。
4.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倾听。
5.教师活动:3分钟后,教师结束小组讨论,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发言,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评价。
6.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聆听教师的讲解,感受贵州生态的多样性和美丽。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知道的贵州生态景观,如马岭河峡谷、百里杜鹃、织金洞等。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评价任务
1.图片展示:☆☆☆☆☆
2.语言描述:☆☆☆☆
3.小组讨论:☆☆☆☆☆
4.汇报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直观感受贵州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加深对家乡生态景观的了解。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三:生态屏障,责任担当
1.教师活动:教师过渡性讲解:“同学们,我们美丽的贵州不仅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而且还承担着重要的生态责任。你知道贵州承担着什么样的生态责任吗?” 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活动:教师操作多媒体设备,展示贵州省两江流域示意图,用教鞭指着地图上的苗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讲解贵州的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的河流汇入长江,属于长江流域;苗岭以南的河流汇入珠江,属于珠江流域。
3.教师活动:教师强调:“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教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解释“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强调贵州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4.教师活动:教师举例说明,如果贵州的生态遭到破坏,如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受到污染等,将会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5.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贵州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对中下游地区的人们生活和生产会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思考。
6.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贵州省两江流域示意图,聆听教师的讲解,了解贵州河流的分布和流域归属。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可能会影响中下游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可能会影响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等。
评价任务
1.地图展示:☆☆☆☆☆
2.概念讲解:☆☆☆☆
3.案例分析:☆☆☆☆
4.问题思考:☆☆☆☆☆
设计意图:运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生态文明,理念践行
1.教师活动:教师过渡性讲解:“近年来,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2.教师活动:教师操作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如2016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到2020年底贵州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国第2位,2023年10月贵阳市等地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等。 通过这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3.教师活动:教师结合这些成果,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绿水青山”?什么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有什么关系?
4.教师活动:教师举例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带来生态旅游等经济收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5.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为“从我们身边的生活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如何体现的?”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身边的实例。
6.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数据和资料,聆听教师的讲解,了解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身边的实例,如家乡的生态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家乡的农产品因为生态环境好,品质高,价格也卖得更高等等。
评价任务
1.数据展示:☆☆☆☆☆
2.理念讲解:☆☆☆☆☆
3.小组讨论:☆☆☆☆☆
4.实例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信心。通过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寻找身边的实例,加深对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课堂互动(10分钟)
活动五:问题探究,实践思考
1.教师提问:“假如我们身边有人在破坏生态环境,比如往河流里扔垃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从劝阻、宣传环保知识、向相关部门反映等方面思考和回答。
2.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教师提问:“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垃圾分类、校园植树,我们还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宽思路。
4.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如节约水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5.教师展示一些贵州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的图片,提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小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向社会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呢?”引导学生从制作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方面思考。
6.学生活动:思考问题,积极回答,提出自己的想法。
实践与拓展(10分钟)
活动六:绘制蓝图,生态行动
1.教师活动: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课后制作一份“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手抄报。要求手抄报内容包含贵州生态美景图片、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己能为生态保护做的事情等板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手抄报的设计思路,时间为3分钟。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2.学生活动:认真聆听实践任务要求,分组讨论手抄报的设计思路,如选择哪些图片、如何排版等。
课堂小结(5分钟)
活动七:知识回顾,情感升华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态贵州 美丽家园,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什么?”邀请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然后进行主题升华:“同学们,贵州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多彩、更加宜居。”
2.学生活动:积极回顾所学知识,举手回答问题,聆听老师的主题升华,增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
第3课 生态贵州 美丽家园
一、生态贵州
1.生态类型多样:乌蒙磅礴、苗岭挺秀、乌江碧绿、草海旖旎...
2.重要屏障:长江、珠江上游
二、美丽家园
1.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业设计
作业目标
1.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贵州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作业超市内容
类别一:知识巩固
必选区
完成课后“做一做”的题目,调查学校周边有哪些江河、溪流或湖泊,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本课重点内容。
任选区
搜集有关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闻报道或资料,撰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一份宣传海报,呼吁大家保护贵州生态环境。
类别二:实践体验
必选区
制作一份“保护家乡生态环境”的手抄报,内容包含贵州生态美景图片、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己能为生态保护做的事情等板块。
任选区
参加一次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植树造林等,并写一篇活动心得。
设计一个环保小发明,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生态问题。
类别三:拓展延伸
必选区
阅读有关生态环境的书籍或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任选区
采访一位环保人士,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经验,并写一篇采访报道。
制作一个关于贵州生态环境的PPT,向同学和家人介绍贵州的生态之美。
作业选择规则
1.所有学生必须完成每个类别的“必选区”作业。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每个类别的“任选区”中选择一项或多项作业完成。
3.鼓励学生发挥 creativity,设计自己独特的作业形式。
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课堂任务,表现出对学习内容浓厚的兴趣。
主动思考 能够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出良好的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 在小组活动中,能够积极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掌握 内容理解 能够准确理解本课的知识点,如贵州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等。
灵活运用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态问题,如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
能力提升 语言表达 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出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践创新 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设计出有创意的环保方案或作品,展现出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
素养达成 生态意识 能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担当 能够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
收获总结 能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收获,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态贵州 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贵州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亮点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通过播放贵州生态美景视频,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家乡生态的热爱之情。学生们被视频中的美景深深吸引,课堂氛围活跃。 例如,在播放视频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贵州美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美!”
2.图文结合,直观易懂:在讲解贵州生态类型多样性时,我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贵州生态的多样性。同时,我结合地图讲解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例如,在讲解“生态安全屏障”时,我用生动的比喻,将贵州比作长江、珠江的“绿色卫士”,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贵州的重要作用。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小组讨论,如讨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小组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例如,在讨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教学不足
1.时间把握,略有不足: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在知识讲授环节,时间把握略有不足,导致实践与拓展环节时间压缩。
2.个别学生,参与度低:在课堂上,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本节课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课堂表现评价为主,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丰富评价方式,如增加作业评价、小组互评等。
教学改进措施
1.优化内容,精简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内容的优化,精简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关注个体,差异指导:我会更加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丰富评价,多元发展:我会丰富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