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课件 讲义,共2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课件 讲义,共2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政治 必修1
1.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知识点一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含义与组成要素  含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 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人)、劳动资料(生产工具)以及劳动对象
生产力的地位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的含义与组成要素 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这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图示: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二者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关系图如下:
 
3.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吗?
提示:如果生产关系调整后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知识点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多样性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
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
社会进步判断标准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国家性质相同的国家,其国家制度是否一定相同?
提示:受到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虽然国家性质相同,但是不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国家制度。
知识点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科学真理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历史必然性
改革开放 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国家建设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
党的发展 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
民族变革 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
文明传承 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智慧结晶 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3.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我们为何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议题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人类由原始社会依次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演进。这一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按照五种社会形态顺序依次更替呢?其实不然。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北美洲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北美洲迅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西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探究]
(1)有同学认为,世界各地历史发展有着不同的轨迹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相矛盾的。结合上述情景,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2)如何看待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②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③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多样性的表现,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并不矛盾。
(2)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改进,有了社会分工,出现文字、城市和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了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议题二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事评论:
网友甲: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网友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问题探究]
(1)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底气是什么?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长期探索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底气: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积累了现代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1.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大体上都要遵循基本的统一的规律。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这说明(  )
①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②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地区的发展道路起决定性作用 ③世界各国应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世界在多样性中表现出统一性,而统一性又受多样性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地区的发展道路起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②错误。世界在多样性中表现出统一性,而多样性又受统一性的制约,④错误。
2.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  )
①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②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 ④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但不是必由之路,②错误。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③错误。
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中,由于人类历史发展受地域性、民族性的影响,必然呈现出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但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社会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不同发展水平和状态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演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②不同国家的历史各具特色有悖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由各国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 ④生产力是判断社会形态更替是否是历史进步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不同国家的历史各具特色是历史进程中多样性的体现,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②错误。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判断社会形态更替是否是历史进步的标准,④错误。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全党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启示我们应(  )
①远眺前行的路,始终掌握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②坚定自己的路,推进改革开放要勇于否定自己走过的路 ③回看走过的路,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比较别人的路,立足各国发展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错误。比较别人的路,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发展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立足各国发展模式,④错误。
7(共30张PPT)
综合探究一
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
     1.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目录
CONTENTS
02
议题探究
01
理论准备
03
随堂演练
01
理论准备
生产力的含义与组成要素  含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
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人)、劳动资料(生产工具)以及劳动对象
生产力的地位 _______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_________
生产关系的含义与组成要素 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这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有什么样的_______,就要求有什么样的__________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__________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知识点一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决定力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图示: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二者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关系图如下:
3.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与___________、经济基础与__________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吗?
提示:如果生产关系调整后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统一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________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__________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__________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多样性 受到地理环境、_________、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__________有着不同的表现
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_________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_______反映出来的
社会进步判断标准 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_________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知识点二 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生产力
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
文化传统
发展道路
一般进程
多样性
生产关系
国家性质相同的国家,其国家制度是否一定相同?
提示:受到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虽然国家性质相同,但是不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国家制度。
知识点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科学真理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_________________逻辑和__________________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__________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 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国家建设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
党的发展 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
民族变革 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
文明传承 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智慧结晶 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2.历史必然性
3.社会发展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为何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02
议题探究
议题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人类由原始社会依次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演进。这一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按照五种社会形态顺序依次更替呢?其实不然。如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之后,越过奴隶制,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北美洲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仍然处于原始社会,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北美洲迅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西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问题探究]
(1)有同学认为,世界各地历史发展有着不同的轨迹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相矛盾的。结合上述情景,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②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这是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③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是人类社会形态更替多样性的表现,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并不矛盾。
(2)如何看待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生产工具改进,有了社会分工,出现文字、城市和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了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议题二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事评论:
网友甲: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网友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问题探究]
(1)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底气是什么?
参考答案:原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长期探索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底气: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积累了现代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03
随堂演练
1.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大体上都要遵循基本的统一的规律。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这说明(  )
①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②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地区的发展道路起决定性作用 ③世界各国应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④世界在多样性中表现出统一性,而统一性又受多样性的制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对地区的发展道路起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②错误。世界在多样性中表现出统一性,而多样性又受统一性的制约,④错误。
2.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同时也是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  )
①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②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③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 ④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但不是必由之路,②错误。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③错误。
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中,由于人类历史发展受地域性、民族性的影响,必然呈现出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但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类社会是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不同发展水平和状态的集中体现。生产力是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演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②不同国家的历史各具特色有悖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由各国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 ④生产力是判断社会形态更替是否是历史进步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不同国家的历史各具特色是历史进程中多样性的体现,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②错误。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判断社会形态更替是否是历史进步的标准,④错误。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全党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相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启示我们应(  )
①远眺前行的路,始终掌握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②坚定自己的路,推进改革开放要勇于否定自己走过的路 ③回看走过的路,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④比较别人的路,立足各国发展模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错误。比较别人的路,要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发展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立足各国发展模式,④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