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2025年秋季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从小脚印到大步伐让我们稳稳地走班主任:XXX2025年9月家长会前言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同一个心愿——陪伴孩子开启人生中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我代表全体一年级老师,向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孩子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一直默默付出、用心陪伴孩子的各位家长表示由衷的感谢。孩子上小学,是家庭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事,这也是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会议目的:①了解孩子入学初期会遇到哪些变化②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适应③家庭和学校怎样携手,让这一年成为孩子一生中最美的起点。迎接新身份一年级的特别意义1.迎接新身份——一年级的特别意义“学习起跑线”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身份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一次成长挑战。1.迎接新身份——一年级的特别意义一年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会多少知识,更在于建立起一生受用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规则、情感认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规则情感认知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 ……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 ……热爱祖国、志向远大、勤奋学习、 ……民族责任、自尊感、善恶分明、 ……1.迎接新身份——一年级的特别意义这一年,孩子们会出现四个明显变化:生活节奏的改变早起变得规律,不能像以前那样赖床;一天按课程表上课,吃饭、活动都有时间要求。对孩子来说,这种从“自由活动”到“定时作息”的转变,需要家长在家中同步配合。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边玩边学”到“坐着听讲、按要求完成任务”;从自己兴趣驱动,到逐渐学会完成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这要求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培养专注习惯。心理角色的转变从家里的“小太阳”,到班级中的一员,要学会分享、轮流、遵守集体规则;需要学会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接受同伴的差异。能力培养的起步自我管理能力从零开始建立,比如整理书包、保管物品、完成作业;阅读、表达、计算等基础能力开始打底这些能力需要日积月累地培养。1.迎接新身份——一年级的特别意义幼小衔接从幼儿园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要求课堂纪律、排队秩序、物品摆放等规则的小学,他们需要一个理解和适应的过程。1.迎接新身份——一年级的特别意义家长可以这么做家长可以这么做当孩子放学回家兴奋地分享“今天老师夸我啦!”或者委屈地说“XX不跟我玩了”时:→放下手机,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倾听。你的“哦?真的吗?后来呢?”“你当时感觉怎么样?”面对他们偶尔的“丢三落四”或“坐不住”时:请先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是成长必经的阶段,我的耐心是他最需要的脚手架。”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1、生活适应第一周很多孩子会觉得累长时间坐在教室里早起穿校服整理书包按时到校可能出现的问题:部分孩子甚至会出现情绪波动,比如早晨不愿起床、上学哭闹、回家发脾气。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家长可以这么做家长可以这么做:规律作息:尽量在晚上8:30之前让孩子入睡,保证10小时以上睡眠。这样孩子第二天精神好,学习情绪也更稳定。放手整理: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家长可以在一旁提醒,但不要替孩子做。开始时会慢一些,但这是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的过程。训练独立:在家就让孩子自己穿衣、系鞋带、扣纽扣,减少对老师的依赖。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2.学习适应刚上小学的孩子,在课堂上的主要挑战坐得住听得进跟得上一节课40分钟,对他们的注意力是个考验。应对措施①开学初期,我们各科教学进度会适当放缓,课堂容量减小,增加活动、游戏、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的比重。老师会更加注重课堂组织的趣味性和节奏感,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让孩子们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2.学习适应应对措施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将投入大量精力,营造温馨、友爱、包容的班级氛围。共同制定简单明了的“班级公约”通过故事、儿歌、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孩子们理解和认同设置“班级小岗位”,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家长可以这么做家长可以这么做安排“专注力训练”让孩子每天安静画画、读书或拼积木10分钟,慢慢延长到20分钟,帮助他们养成专注的习惯。关注孩子日常习惯关注孩子的握笔姿势、坐姿,这些习惯一旦养成错误,将来很难纠正。自己完成作业作业由孩子自己完成,家长可以检查和指导,但不要包办。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3.心理适应入学初期,孩子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难免会紧张。问题①:不敢举手发言问题②:与同伴发生小摩擦。应对措施①为每个班级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大家长”,全面负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品德教育。2.入学初期的“三个适应”3.心理适应应对措施②副班主任则提供强有力的辅助支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及时的帮助。课间午餐午休活动课好习惯是最好的入学礼物一年级的孩子,就像刚翻开的白纸,最初的笔画往往会影响整幅画的风格。比起成绩,我们更看重孩子是否养成了好习惯。3.好习惯是最好的入学礼物一年级的孩子,就像刚翻开的白纸,最初的笔画往往会影响整幅画的风格。比起成绩,我们更看重孩子是否养成了好习惯。一年级的孩子,就像刚翻开的白纸,最初的笔画往往会影响整幅画的风格。比起成绩,我们更看重孩子是否养成了好习惯。3.好习惯是最好的入学礼物学习习惯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眼睛看老师 耳朵听清楚 手不乱动正确书写:握笔姿势要标准,写字时端正坐好,字迹清楚。按时完成作业:每天回家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事情。主动复习:每天用5—10分钟回顾当天学的内容。3.好习惯是最好的入学礼物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整理有序:每天回家把书包、文具收好,第二天需要的物品提前准备。卫生整洁: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周末也尽量保持相同的起床时间。3.好习惯是最好的入学礼物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礼貌用语: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遵守规则:排队不插队,上课不随意讲话。关心他人:看到同学需要帮助,愿意伸出援手。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家长在孩子入学阶段的关键作用4.家长在孩子入学阶段的关键作用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老师的最好伙伴。01放手但不放任让孩子自己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家长可以提醒,但不要替他们完成,否则孩子容易形成依赖。在安全前提下,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整理书包文具、准备第二天衣物、帮忙摆放碗筷、收拾自己的玩具等家长要“懒”一点,多给机会,多些耐心允许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够好。及时给予具体的鼓励(“今天你自己把书包装好了,真有条理!”),而非包办代替。4.家长在孩子入学阶段的关键作用02多鼓励,少苛责表扬时尽量具体,比如“你今天字写得比昨天整齐”,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今天你写生字时特别认真,一笔一划都写得很工整”“你真聪明”、“比XXX强多了”描述性的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机和成长型思维。4.家长在孩子入学阶段的关键作用03重过程,轻结果一年级是习惯养成期,不必用分数来衡量一切。看到孩子努力,就要给予肯定,让他们保持自信。倾听说教放学后,先别急着问“学了什么”、“考了多少分”。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问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想和妈妈/爸爸分享吗?”。用开放性的问题(“然后呢?”、“你觉得怎么样?”)引导孩子多说,专注地倾听,不轻易打断或评判。4.家长在孩子入学阶段的关键作用04建立有效沟通和老师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有疑问及时交流,共同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办法。两步走①先尝试理解他的感受②讨论事情本身让孩子感受到情绪被看见、被接纳。家校携手的五个重点建议5.家校携手的五个重点建议学校将建立高效、顺畅的家校沟通渠道。利用班级群主要用于发布学校通知、班级事务、分享活动照片。家长主动、坦诚地与老师交流孩子在家的情况,形成信息互补。家长自身对学校、老师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请多向孩子传递对学校的喜爱、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学校或老师(即使有不同意见,请通过合适渠道沟通)。家长充满信心和期待,孩子才会觉得上学是安全、愉快的事情。教育从来不是独奏家校共育5.家校携手的五个重点建议五个重点建议0102030405稳定作息坚持早睡早起,晚上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务必帮助孩子建立并严格执行固定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留出从容的早餐和上学准备时间,避免早晨的兵荒马乱。周末也尽量保持相对一致的作息。固定学习时间1.放学回家后,先休息20—30分钟再开始作业,形成固定节奏。2.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个固定的、安静整洁、光线适宜的学习角落。准备高度合适的桌椅,减少干扰物(如玩具、电子产品)。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3.指导并陪伴孩子一起整理书包和书桌,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融入日常。亲子阅读每天亲子共读,让孩子感受文字的温度和力量。每天固定15-30分钟亲子共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有效的方式!打造家庭“阅读角”,让书籍触手可及。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书店感受书香氛围。劳动参与让孩子帮忙做简单家务,培养责任感和动手能力。情绪关注1.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先接纳他们的感受,再引导他们表达。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同伴的接纳极其敏感。2.分离焦虑可能依然存在,早上在校门口与家长的分别有时仍会伴着眼泪。3.他们开始有更丰富的情绪体验,但表达和调节能力还在发展中。6.结束语:用爱守护,用心陪伴而是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情感的滋养。一年级是一段充满惊喜的旅程。不需要知识输灌未来的日子里,可能有挑战,但必定充满惊喜;可能有困惑,但一定不乏顿悟的喜悦。让我们彼此支持,用最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陪伴孩子们开启这段充满无限可能的奇妙旅程!让我们牵手同行,在温暖中启航,用爱与耐心陪伴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段学习之路,让他们带着自信与微笑,迎接更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家长:——2025年秋期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从小脚印到大步伐感谢各位家长!班主任:XXX2025年9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