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物的根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植物的根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
课题 1.3植物的根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植物根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理解根在植物生存和生长过程中固定植株、吸收水分等重要作用,构建植物根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认知。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探究本质,理解根的形态、分布与功能的关系。
探究实践: 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植物根的形态、分布和作用,能够规范操作实验、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提升科学探究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增强爱护植物、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植物根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2.理解植物根的固定植株、吸收水分等作用。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深入理解根的功能,尤其是根与植物生存、环境适应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展示植物(如带根的小草、盆栽植物)实物,提问:“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植物的茎、叶、花,可植物藏在地下的根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根的形态和作用,引发探究兴趣,引入本节课对 “植物的根” 的学习。
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 (一)问题与思考(5 分钟) 1.呈现问题 “植物的根形态是怎样的?有哪些作用?” 2.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初步想法,如猜测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形态可能有粗细、长短差异等 3.教师梳理学生猜想方向。 (二)观察与实验 —— 探究根的形态、分布和作用 活动 1:观察根的形态和分布(10 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1)分组领取带根的植物(如小草、豆类植物幼苗等),用清水小心冲洗根部泥土(注意轻缓操作,避免损伤根 )。 (2)借助放大镜观察根的形态,包括主根、侧根、根毛等(若有 ),观察根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可结合教材图示辅助理解 ) (3)将根的形态画在 “我的记录” 中,描述根的特点(如根的粗细、长短、分支情况 )。 (4)小组交流观察结果,对比不同植物根的形态差异,讨论根的形态与植物生长环境的可能联系(如沙漠植物根可能更发达 )。 2.现象: (1)学生能观察到根有主根、侧根之分,部分根上有细小根毛; (2)不同植物根的形态不同,有的根较粗壮、有的较纤细,分布在土壤中呈现向四周、向深处延伸等情况 。 3.注意事项: (1)冲洗根部泥土时,水流要缓,动作轻柔,保护根的完整性,以便清晰观察形态。 (2)使用放大镜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避免镜片损伤眼睛,轻拿轻放仪器。 活动 2:探究根的固定作用(8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1)准备带根的小型植物(如小盆栽绿植 )、塑料杯、泥土、木棍等材料。 (2)模拟植物生长环境:在塑料杯中装入适量泥土,将植物栽种好(一组保留完整根系,另一组可尝试轻轻扯断部分根,模拟根系受损 ,但注意不破坏植物生长基础 )。 (3)尝试轻轻拔动植物,感受保留完整根系和根系受损时,植物被拔动的难易程度,观察并记录现象(如完整根系的植物很难被拔起,根系受损的相对容易晃动 )。 (4)小组讨论根的固定作用,结合生活中植物扎根土壤不易倒伏的现象,分析根固定植株的重要性。 2.现象: (1)根系完整的植物能牢固扎根,不易被拔动; (2)根系受损的植物相对容易被晃动、拔起,直观感知根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 3.注意事项: (1)操作中注意爱护植物,即便模拟根系受损,也需控制程度,保证植物后续仍可正常生长(若有后续观察需求 )或合理处理植物。 (2)拔动植物时,用力均匀、适度,避免因用力过猛损坏实验材料或伤到自己。 活动 3:探究根的吸水作用(12 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1)选取一株完整带根的植物(如绿萝枝条 ,保留完整根系 ),准备一个透明容器(如玻璃杯 )、红墨水(或染色剂 ,便于观察 )、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 (2)向容器中加入适量水,滴入少量红墨水,搅拌均匀,使水染色。 将植物根系完全浸入染色水中,在容器外壁用标记笔标注初始水面位置,然后滴入少量植物油,覆盖水面(减少水分蒸发 )。 (3)预测:“同学们,过一段时间,容器里的水位会怎么变化?植物的根、茎会出现什么现象?” 让学生记录预测内容,之后将装置放置在光照适宜处,静置观察(可在课堂上安排间隔观察,或课后持续观察 ,课堂上先完成操作,引导学生思考原理 )。 (4)间隔一段时间(如课堂上可观察 10 - 15 分钟,若时间不够,可结合课前预实验或课后观察 ),观察容器中水位变化,以及植物的根、茎颜色变化,记录现象(如水位下降,根、茎出现被染红的迹象 )。 (5)分析现象,讨论根的吸水作用:水位下降说明水分减少,结合根被染红,推理根吸收了水分,进而运输到植物其他部位 。 2.现象: (1)随着时间推移,容器中的水位逐渐下降; (2)植物的根会被染红,若观察时间足够,茎的部分也可能出现浅色红迹,证明根吸收了水分并运输 。 3.注意事项: (1)红墨水用量适中,过多可能影响植物正常生理,过少则染色效果不明显,一般几滴即可(可提前测试 )。 (2)确保植物根系完全浸入水中,装置密封好(植物油覆盖 ),减少水分蒸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耐心等待,细致记录水位和植物颜色变化,培养严谨观察习惯。 (三)讨论与发现(7 分钟) 1.围绕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根的形态和分布有什么特点?根有什么作用?” 组织小组交流。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观察和实验结果,如汇报根的形态多样(有主根、侧根等 )、分布在土壤中能固定植株,以及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 3.教师引导全班归纳总结: (1)根的形态有主根、侧根等,分布广泛利于固定和吸收; (2)根具有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养分,可拓展 )等作用,是植物生存重要结构 。
课堂 小结 1.植物的根形态多样,有主根、侧根等,分布在土壤中;根具有固定植株,使植物稳固生长,还能吸收水分(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 )等作用 。 2.强调观察和实验在探究植物根的奥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不同植物的根,探索更多关于根的知识 。
板书设计 植物的根 形态:主根、侧根、根毛等,形态多样 分布:在土壤中向四周、深处延伸 作用:固定植株、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实验操作,亲身感受根的形态和作用,学生参与度高,对根的结构与功能理解更深刻,落实了科学观念和探究实践目标。 实验设计贴近学生认知,从观察到动手操作,逐步深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如通过对比、推理得出根的作用等 。 (二)不足与改进 不足:探究根的吸水作用实验,课堂上观察时间有限,可能无法让学生完整看到明显的茎染色等后续变化;部分学生在观察根的形态时,对主根、侧根等区分不够清晰,交流讨论中存在表述不准确情况 。 (三)改进措施 提前 1 - 2 天布置根的吸水作用预实验,让学生提前观察记录,课堂上重点分析实验原理和结果;在观察根的形态环节,增加根的结构图示讲解,明确主根、侧根等概念,规范学生表述,提升教学效果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