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株植物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一株植物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一株植物》教学设计
课题 1.1一株植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准确说出植物的共同结构组成(根、茎、叶等常见部分),理解植物作为生物具有生长、繁殖、需要阳光水分等生命特征,构建植物基本科学认知体系。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植物,锻炼归纳、推理思维,能从个体植物特征推导植物类群共性,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学会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研究植物,能规范记录植物观察信息,开展简单植物特征调查实践,提升动手与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植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科学态度,增强爱护植物、尊重自然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植物由根、茎、叶等部分构成,清晰认知植物共同生命特征(生长、繁殖等)。 2.熟练运用观察、调查等探究方法研究植物,规范记录实践过程与结果。
难点: 1.从多样植物个体观察中,精准归纳植物类群的共同科学特征。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植物结构与生命特征关联,形成系统科学观念。 3.学生能准确说出植物的共同结构组成(根、茎、叶等常见部分 ),理解植物作为生物具有生长、繁殖、需要阳光水分等生命特征,构建植物基本科学认知体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展示校园或生活中不同植物图片(大树、小草、花朵等 ),提问:“同学们,咱们身边有各种各样植物,它们形态差别大,那结构和生命特征有没有相同地方?今天一起观察植物找答案!”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植物印象,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
课 程 学 习 (一)问题与猜想(5 分钟) 1.展示教材中 “一株植物由哪些部分构成” 的问题,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里我们常见花草树木,那大家先猜猜,一株完整植物,会有哪些部分组成呀? 2.大胆说说你的想法!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管猜想是否全面,都给予肯定,营造开放思考氛围 。 3.学生活动:基于生活经验,说出 “有叶子、有茎,可能地下还有根”“说不定有花和果实” 等猜想,初步激发探究欲。 (二)观察与实践 —— 植物结构观察(15 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准备材料:提前采集新鲜草本植物(如狗尾草、三叶草,确保植株完整带根)、放大镜、镊子、记录单(附植物结构空白图)。 2.注意事项 采集植物时,选常见、易获取且对环境无破坏的种类,保护植物资源。 观察根时,抖落泥土要轻柔,避免扯断根,保证观察完整性 。 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时,不要阳光直射聚焦,防止灼伤;镊子轻拿轻放,别损伤植物 。 3.操作流程: (1)整体观察:教师分发植物,让学生先手持植株,肉眼观察整体形态,说说看到的 “植株有几部分,大概样子” ,初步感知。 (2)局部细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引导学生 “凑近点,看看叶片形状、边缘,有没有小绒毛” ,用镊子轻触叶片,感受质地,记录 “叶片颜色、形状,表面是否光滑” 。 (3)观察茎:让学生捏一捏茎,感受软硬,用放大镜看茎的纹理、颜色,思考 “茎在植株中起啥作用,怎么连接叶和根” 。 (4)探索根:轻轻抖落植株根部泥土(注意别损伤根 ),用放大镜观察根的形态(是细细的须根,还是有主根 ),说说根的特点 。 4.绘图记录:在记录单空白图上,让学生用简单线条画出观察到的植物结构,标注根、茎、叶,填写观察到的颜色、形态等特征 。 5.实验现象 学生能看到: ①叶片有不同形状(心形、条形等 ) ②颜色多为绿色; ③茎有粗细、软硬差异,表面有纹理; ④根呈现须状或主根侧根形态,埋在泥土中 。 6.小结:通过观察,清晰感知植物由根、茎、叶等部分构成(若有花、果实,也可同步观察记录 )。 (三)调查与归纳 —— 身边植物生命特征调查(10 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准备工作:提前分组,每组选组长,确定调查植物(教材示例酢浆草、榕树,也可结合本地常见植物调整 ),准备调查记录单(含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命特征栏 ) 。 2.注意事项 (1)调查时,提醒学生爱护植物,不随意采摘、践踏,保护生态 。 小组分工明确,确保每个成员参与观察、记录、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 (2)若遇不认识植物,可标记位置,课后查资料或请教老师,保证调查准确性 。 3.操作流程: 分组行动:各小组到校园或社区选定植物观察点,围绕 “植物生长在哪里(阳光处 / 阴凉处 )、 怎么繁殖(种子、扦插等 )、 有没有特殊适应环境特征(如酢浆草叶片昼开夜合 )” 等, 用眼看、手摸(轻柔 )、交流讨论方式调查 。 4.记录特征:在记录单填写植物名称,描述生长环境(如酢浆草长在墙角,榕树在空旷草地 ),记录看到的繁殖迹象(果实、种子 )、生长形态(植株高矮、枝叶疏密 )等生命特征 。 5.归纳共性:小组汇总记录,组长组织讨论 “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生命特征”,如都需要阳光(或部分耐阴但也需光 )、能生长繁殖、会随环境有形态适应等 ,尝试归纳 。 6.实验现象 学生发现: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差异(有的喜阳、有的耐阴 ),但都能生长;繁殖方式多样(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等 ),不过最终都能产生新个体;形态上,会根据环境调整(如榕树树干粗壮支撑枝叶,酢浆草植株矮小贴地 ) 。通过调查,感知植物作为生物的共性 。 (四)讨论与发现(5 分钟) 操作流程 围绕 “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发现什么”“植物作为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组织小组交流 。 各小组结合前面观察、调查结果,说说对植物结构、生命特征的新认知,如 “知道植物根能吸收水分,茎能运输,叶能制造养分”“明白植物和动物一样,都要生长、繁殖,需要生存条件” 。 (3)小组派代表全班分享,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完善学生对植物是生物及具备共性特征的理解,形成科学观念 。 (五)拓展学习 —— 查阅资料补充认知(5 分钟,可灵活调整) 若观察植物没花果实,指导学生用 “图书馆借植物科普书(如《身边的植物朋友》 )、网络搜索植物百科(推荐正规科普网站 )” 方式,课后继续探究植物花、果实、种子特征 ,课堂上简单说明方法,布置课后任务,让有兴趣的学生延伸学习 ,拓宽探究渠道,强化科学思维中 “证据意识”(用资料补充观察证据 ) 。
课堂 小结 1.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具备生长、繁殖、需要阳光水分等生命特征,是重要生物类群。 2.强调观察、调查等探究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作用,鼓励持续关注植物奥秘。
板书设计 观察植物 植物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等 ) 生命特征:生长繁殖、需要阳光水分、对环境有适应… 探究方法:观察、调查、查资料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借助实物观察、调查实践,学生积极参与,直观感知植物结构与特征,落实探究实践目标。 多环节引导思考讨论,有效锻炼科学思维,学生能较好归纳植物共性,构建科学观念。 (二)不足与改进 不足:部分学生调查时观察记录不够细致,资料查阅深度有限;小组讨论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低情况。 改进:下次教学提前明确观察记录规范,提供优质植物资料查阅渠道;采用分组竞赛、角色分工等方式,提升全员参与度,优化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