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植物的茎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植物的茎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植物的茎》教学设计
课题 1.4植物的茎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植物茎的形态多样性(如直立、攀缘、肉质等),理解茎 运输水分和养分 的核心功能。 2.建立 “结构与功能、环境相适应” 的科学观念(如肉质茎储水适应干旱,攀缘茎利用空间)。
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对比不同植物茎的形态,归纳分类(如直立茎、攀缘茎),培养归纳能力。 2.从 “红墨水实验” 现象推理茎的运输功能,发展逻辑推理思维。
探究实践: 1.规范完成 “茎的形态观察” 和 “红墨水运输实验” ,学会记录实验现象(文字、示意图)。 2.提升观察细节、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如控制红墨水浓度、花茎新鲜度)。
态度责任: 1.激发探究植物的兴趣,养成 “细致观察、尊重证据” 的科学态度。 2.体会植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增强爱护植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别植物茎的多样形态(结合教材中的红松、南瓜、爬山虎、仙人掌)。 2.通过 红墨水实验 ,理解茎的运输作用。
难点: 1.从实验现象(红墨水扩散)推理茎 “从下到上运输水分” 的功能逻辑。 2.深度理解 “茎的形态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如仙人掌肉质茎为何能储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情境重现:展示教材插图(学校花坛的茄子、黄瓜、南瓜、小葱)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的细长缠蔓,有的笔直挺拔,形态差别大!茎对植物生长有什么用?” 2.“为什么不同植物的茎长得不一样?” 3.任务驱动:“今天我们就从 ‘形态’和‘功能’ 两个角度,揭开茎的秘密!”
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 (一)活动一:观察植物茎的形态(10 分钟) 1. 材料准备 实物 / 高清图片:红松(直立茎)、南瓜(攀缘茎)、爬山虎(攀附茎)、仙人掌(肉质茎)。 观察记录单(表格:植物名称→茎的形态特征→适应环境的猜想)。 2. 观察步骤 ① 分组观察:用 “看(颜色、粗细)、摸(质地、软硬)、比(长短、弯曲度)”,描述每种茎的特点。 ② 记录分享: 红松:茎 直立、粗壮、坚硬 → 支撑高大植株; 南瓜:茎 细长、有卷须、攀缘 → 依附他物向上生长; 爬山虎:茎 有吸盘、攀附墙面 → 占据空间; 仙人掌:茎 肉质、厚实、多刺 → 储存水分(干旱环境)。 ③ 归纳分类:板书总结茎的形态类型及代表植物,渗透 “形态→功能→环境” 的逻辑。 (二)活动二: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 红墨水实验(20 分钟) 1. 实验材料 透明容器、清水、红墨水(3 - 5 滴,浓度适中)、白色百合花(或白色康乃馨,花茎粗、花色浅,方便观察)。 2. 实验步骤(师生共研,规范操作) ① 预处理:将百合茎底部 斜剪一刀(新鲜切口,保证导管通畅,避免空气阻塞)。 ② 配液:在容器中加清水,滴入红墨水,搅拌均匀(红墨水用量:水变红但不浑浊)。 ③ 浸泡:将百合插入红墨水中,静置观察(设定 30 分钟、1 小时、2 小时三个观察节点)。 ④ 记录:用文字 / 简笔画记录 茎、叶、花的颜色变化 (如 “30 分钟:茎底部变红;1 小时:叶脉发红;2 小时:花瓣边缘变红”)。 3. 实验现象与结论 观察时间现象结论30 分钟茎的底部开始变红,向上蔓延茎从下到上运输水分1 小时茎的中上部变红,叶脉出现红色水分运到叶片2 小时花瓣边缘 / 底部出现红色斑点水分运到花部
4. 注意事项 ① 花茎新鲜:剪切后立即插入,避免空气进入导管(可提前准备材料,或课堂现剪)。 ② 浓度控制:红墨水不宜过多(否则颜色过深,掩盖渐变过程)。 ③ 耐心观察:设定固定时间点记录,避免错过关键变化(可分组负责不同时间,汇总结果)。 5. 深度讨论 提问:“红墨水模拟什么?运输方向是怎样的?” → 推理:红墨水模拟 根吸收的水,茎 从下到上 运输到叶和花。 联系生活:“给花浇水后,水分怎么到叶子?” → 强化 “茎的运输作用” 的实际感知。
课堂 小结 知识梳理: 茎的形态:多样(直立、攀缘、肉质等),适应不同环境(如干旱、空间限制)。 茎的功能:运输水分和养分(通过红墨水实验验证,方向 “从下到上”)。 观念强化:重复 “结构→功能→环境” 的逻辑,如 “仙人掌肉质茎→储水→适应干旱”。
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 │ 形态多样(适应环境) │ 功能:运输水分(实验验证) │ │ ① 直立茎→红松 │ 实验:百合+红墨水 │ │ ② 攀缘茎→南瓜 │ 现象:茎→叶→花变红 │ │ ③ 肉质茎→仙人掌 │ 结论:从下到上运水 │ │ ④ 攀附茎→爬山虎 │ │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实验直观性:红墨水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能直观推理 “运输功能”,突破难点。 教材贴合度:围绕教材中的植物(红松、南瓜、仙人掌)设计观察,内容针对性强。 (二)改进方向 实验效率:红墨水扩散需时间,可 提前准备 “预浸泡 1 小时的材料” ,课堂直接观察结果(同时保留一组实时实验,体现探究过程)。 功能拓展:可补充 “茎的支撑作用” 小实验(如折断茎观察植株倒伏),丰富对茎功能的认知。 地域拓展:加入本地植物的茎(如芦苇匍匐茎、牵牛花攀缘茎),增强学生 “身边科学” 的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