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植物和我们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 植物和我们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粤教粤科版(2024)科学三年级上册
《植物和我们》教学设计
课题 1.7 植物和我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了解身边物品与植物的关联(如食物、衣物、家具等来自植物的部分 ),理解植物在人类生活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价值,构建植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调查、观察、分析身边物品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植物的作用,提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水平,学会用科学视角审视生活。
探究实践: 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实地调查、资料查阅 )探究植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掌握调查记录、分析整理资料的方法,能够独立开展 “身边物品来自植物” 的调查实践,提升科学探究的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关注植物、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植物、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责任意识,体会植物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植物、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明确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知晓身边诸多物品(食物、衣物、文具等 )来源于植物。 2.掌握调查身边植物资源及物品与植物关联的方法,能有效开展调查并整理分析结果。
难点: 1.深入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多元价值(不仅是物质提供,还有生态、文化等层面 ),并准确梳理与表达。 2.引导学生从零散的调查结果中,归纳植物与人类生活联系的规律,构建系统的科学认知。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聚焦 1.展示 “早餐食物(面包、水果、牛奶 ,其中面包原料小麦、水果等来自植物 )”“穿着的棉质衣服”“使用的木质铅笔” 等实物或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熟悉的东西和植物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植物和我们》,探究植物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猜想,引发探究兴趣,快速切入新课主题。
课 程 学 习 二、探究 (一)问题与思考(5 分钟) 1.呈现问题 “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植物对我们生活有哪些贡献?” 2.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围绕日常衣食住行用品,初步梳理可能来自植物的物品,如 “米饭来自水稻,纸张来自树木” 等,明确探究方向。 (二)调查与实践 —— 探究植物与我们的联系 活动 1:调查身边物品与植物的关联(12 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1)分组领取 “调查记录单”,明确调查任务:在教室、校园周边或家中,寻找身边物品(如文具、食物、衣物、家具等 ),判断是否来自植物,若来自植物,区分来源于植物的哪个部分(如 “小麦→面粉→面包,来源于植物的种子;棉花→棉线→棉布→衣服,来源于植物的果实纤维” )。 (2)实地调查:小组分工,在规定区域内观察、询问(如询问老师文具来源,和家长交流衣物材质 )、记录,将物品名称、是否来自植物、植物来源部分等信息填写在记录单(示例 ): 物品名称是否来自植物植物来源部分备注书本纸张是树木的茎(木材 )造纸原料苹果是植物的果实直接食用棉质 T 恤是棉花的果实纤维纺织材料
(3)小组交流调查结果,汇总 “来自植物的物品清单”,讨论不同物品与植物关联的差异,思考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如提供食物、原料 )。 2现象: 学生能发现身边很多物品与植物有关,如食物类(水果、粮食制品 )多来自植物果实、种子; 文具、家具类(纸张、木质桌椅 )多来自植物茎、木材等 ,直观感知植物对生活的物质贡献。 3.注意事项: (1)调查过程中,引导学生礼貌询问、准确记录,尊重他人提供的信息,同时注意安全(如不在校园危险区域逗留 )。 (2)对于难判断来源的物品(如合成纤维衣物 ),鼓励学生标记疑问,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士解决,培养持续探究习惯。 活动 2:查阅资料,了解本地植物资源(10 分钟) 1.实验操作步骤: (1)分组介绍资料收集方法:可通过 “参观公园认植物标牌”“图书馆借阅植物图鉴 / 科普书”“网络搜索(输入‘本地地名 + 植物资源’ ,如‘北京本地植物资源’ )” 等方式,收集本地植物信息。 (2)小组选择一种方式开展资料收集(若课堂时间有限,可提前布置部分资料查阅任务,课堂上重点分享交流 ): 若选择 “公园认植物标牌”:描述标牌内容(植物名称、科属、生态作用等 ),拍摄植物照片(有条件时 ),记录在 “调查记录卡”; 若选择 “图书馆查阅”:借阅《本地植物志》《常见植物图鉴》等书籍,摘抄植物名称、特征、分布及与人类生活联系(如 “银杏树,其木材可做家具,果实可药用” ); 若选择 “网络搜索”:筛选正规科普网站(如植物志官网、自然博物馆网站 )信息,整理本地植物资源及价值,填写 “调查记录单”。 (3)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展示收集的本地植物资源资料,分享植物对本地生态、人类生活的贡献(如 “柳树,可净化空气、为鸟类提供栖息,枝条可编筐” ),教师补充讲解植物的生态价值(如固碳释氧、保持水土 )、文化价值(如松竹梅象征意义 )等。 2.现象:学生能了解到本地丰富的植物资源,如常见绿化植物(月季、国槐 )、经济植物(板栗树、茶树 )等,知晓植物不仅提供物质材料,还在生态、文化等方面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拓宽对植物价值的认知。 3.注意事项: (1)指导学生筛选网络资料,辨别信息真伪,优先选择政府官网、权威科普平台内容,避免错误信息干扰。 (2)图书馆查阅时,爱护书籍,轻拿轻放,摘抄信息清晰准确,注明资料来源(书名、作者、页码 )。 活动 3:讨论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3 分钟) 1.组织全班围绕 “通过调查,植物与我们生活有哪些密切联系” 展开讨论,汇总植物在 “提供食物(粮食、水果 )、制作材料(木材、棉花 )、生态保护(净化空气、涵养水源 )、文化审美(花卉观赏、植物寓意 )” 等方面的贡献,完善对植物多元价值的理解。
课堂 小结 1.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衣物、文具等生活物资,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中也有重要作用,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2.强调调查法、资料查阅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后持续关注植物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植物保护实践(如参与校园植树、爱护花草 )。
板书设计 植物和我们 生活关联: 食物:水稻(种子 )→米饭;苹果(果实 )→水果 材料:树木(茎 )→纸张、家具;棉花(果实纤维 )→衣物 生态: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为动物提供家园 文化:松竹梅象征高洁、坚韧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询问交流、查阅资料(书籍、网络 ) 行动倡议: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通过 “调查身边物品”“查阅本地植物资源” 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究,深刻体会到植物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效突破教学重点,落实科学观念与探究实践目标。 拓展植物生态、文化价值的讲解,丰富了学生对植物贡献的认知,增强了保护植物的责任意识,达成态度责任培养目标。 (二)不足与改进 不足: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小组 “网络搜索资料” 环节难以深入开展,资料分享不够充分;对植物与人类生活联系的深度挖掘(如植物在医药领域的贡献 )不足,学生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 改进:下次教学可提前一周布置 “身边物品调查”“本地植物资料收集” 任务,课堂上预留更多时间用于小组深度交流、质疑补充;补充植物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应用的案例(如 “青蒿素来自植物青蒿,用于治疗疟疾” ),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科学观念构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