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目题逐解(一)——规律是客观的理清主干知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 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微|观|察|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就会增加。研究牵头人约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说,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从运动的角度看,大脑“用进废退”蕴含了什么哲理 3.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本质的、 的、稳定的联系。 |微|点|拨| 图示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为转移的,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 。没有规律的 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 蝗虫总是成群飞行,但在高速飞行时却不会发生碰撞,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处理电子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很独特。受此启发,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一项能够有效防止车辆碰撞的革命性技术。据介绍,这种传感器已经被安装在机器人身上进行测试,机器人利用该设备可以确定道路方向以及与外部物体进行交互。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说明“成功研发出一项能够有效防止车辆碰撞的革命性技术”是怎样体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撞技术的客观原因。认知生成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关系 阐释 强调 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 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 法 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回眸析材料:车辆防撞技术的研发成功是科技的进步,体现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体现了对事物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 )(2)运动就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 )(3)规律和规则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 )(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中的规律是主观的。 ( )(5)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是永恒不变、无条件的。 (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21“阅读与思考1”改编题)“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中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永恒的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教材P21“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幡动”之说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②“风动”之说否认了风吹幡动的因果关系③“仁者心动”之说否认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④三者都正确看到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教材P22“阅读与思考”改编题)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只有63种,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律的变化推论,世界上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因而在周期表上给还未找到的元素留下了它们各自的“空位”。后来,空位上的元素先后被发现。这主要表明 ( )A.物质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B.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C.能被人感知的联系才是规律D.规律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三、情境迁移应用4.变化总是无穷无尽的,世界生命的本质就在其中——从诞生到腐朽,有衰败,有荣辱。这句话意在强调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运动和物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④自然界的运动始终是循环往复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中国泡菜是利用盐水腌制发酵而成的中华传统美食。某小组通过实验发现,同一温度下,不同浓度的盐水(%)对泡菜亚硝酸盐含量(g/kg)的变化存在如图(L为亚硝酸盐含量,T为腌制天数)所示的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 ( )①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多样的②各种条件下泡菜亚硝酸盐的含量都具有相对稳定性③天数和盐水浓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与主观因素无关④不同条件下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相同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目题逐解(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主干知识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和能动创造性。 ②意识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 和规律。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微|点|拨| 用关键词区分意识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自觉 选择性 主动、有选择的;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能动 创造性 侧重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等等(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 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 。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制约条件(1)制约因素:意识的能动性受到 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不同性质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 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 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微|观|察| 漫画《找不对方法,付出再多也没用》(作者:石松涛)对于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启示 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 中国航天人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弘扬航天精神,勇于担当,锐意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正在阔步前行。中国在2023年第一次执行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任务;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2024年5月3日将嫦娥六号送入太空;另外,中国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更加深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进步,在世界航天领域树立起了崭新标杆。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科技不断进步的原因。认知生成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2.多角度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性质上看 不同性质的意识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从作用大小 上看 既不能过分夸大(如意识起决定作用等),又不能过分缩小(如认为意识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等)从实践上看 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实践对物质起作用的,即意识的作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且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回眸析材料:材料中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体现。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3)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 )(4)意识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事物。 ( )(5)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23“阅读与思考1”改编题)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 )A.合作性、主观随意性和能动创造性B.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创造性C.差异性、自觉选择性和对立统一性D.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2.(教材P23“伟人名言”改编题)“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下列对“自觉的能动性”认识最恰当的是 ( )A.自觉的能动性正确揭示了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B.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C.自觉的能动性应该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自觉的能动性正确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3.(教材P23“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中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意识活动与客观物质之间具有同一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三、情境迁移应用4.展现文明新风,是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亮点。为深入表现这一主题,美术工作者聚焦身边变化,通过刻画外卖员、快递员、城市建设者、支教老师等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展现时代气象,体现社会进步。这表明 ( )①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客观存在与之相对应②艺术创作是创作者能动反映外部世界的活动③艺术创作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④艺术家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长江流域灌溉文明承载着古代中国人的治水用水思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精神与因地制宜的灌溉理念,脱胎于物质生产,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灌溉文明中蕴藏着的中国智慧 ( )①是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治水用水的结果②反映了人们改造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③体现了意识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④体现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全国乙卷)每当鲜花盛开的季节,赏花者纷至沓来。某公园用“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度”“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等宣传语,代替“禁止折花”“摘花可耻”等警示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违规摘花的游客明显减少。该现象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就能变革客观现实②人的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③思想观念具有能动性,不受制于客观现实④客观现实的变化会引起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目题逐解(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清主干知识1.从客观角度看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 的事物出发,经过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 。 2.从主观角度看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 ,与时俱进,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从主客观结合角度看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 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微|观|察| 漫画《缘木求鱼》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是什么 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客观唯心主义。 (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24“阅读与思考”改编题)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后经过充分调研,村里的群众把目光投向当地特产猕猴桃,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又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启示我们 ( )①做事情要尊重和改造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脱贫的首要前提和保证 ③要重视调查研究,把尊重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 ④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和安于现状的思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教材P25“相关链接”改编题)“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书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下列活动体现实事求是的是 ( )A.建筑师在施工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建筑建成了,能动地改造了世界B.中国建筑中的飞檐设计能使阳光充分照入室内,实现了客观服从和服务于主观C.港珠澳大桥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攻克岛隧建设难题,创新了跨海大桥建设规律D.乡村振兴中某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黄牛养殖,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3.(教材P25“阅读与思考”改编题)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当得起“中国骄傲”的称号。这座在中国交通建设史上被称为“技术最复杂”的“世纪工程”,一次次挑战着工程师的智慧和建设者的勇气。在挑战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收获“中国标准”,填补世界空白,成为中国迈入桥梁强国的里程碑。这一挑战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积极发挥意识对于有效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和作用B.要敢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突破规律对人们的制约作用C.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D.物质技术条件是影响工程师们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三、情境迁移应用4.(2023·湖北高考)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挂壁公路是最有特色的公路,是在峭壁(悬崖和高峻大山)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交通专家称,此类工程奇险、艰难,在中国筑路史上很少见。400千米巍巍太行中,共凿有七条挂壁公路,其中工程量最大、历时最长、也最为壮观的,当属锡崖沟挂壁公路。开凿锡崖沟挂壁公路需要建设者 ( )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以前人经验为指导,加班加点按时完成最大工程量 ④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突破客观规律对工程的制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Z省M村始建于宋,是一个典型的古村,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建筑30多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塘一街一更楼、两庙六祠多台门”的格局。基于这一现状,M村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心打造美丽乡村,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深挖历史元素,新建M村记忆、八园八坊、红色影像馆等景观,抓住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宣传渠道,扩大了影响力,也让剪纸、糟烧等传统非遗文化走向了市场,走出了一条适合M村的生态共富之路,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截至2023年底,M村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5 000万元。结合材料,分析说明M村走出的生态共富之路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框内综合——由“低覆盖度治沙”体系理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议题驱动]让沙漠全部都变绿洲,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我国基于“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的判断进行的沙区治理,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动的同时,出现了沙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以及中、幼龄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生态用水难以支撑造林高密度的覆盖。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相关研究团队发现在毛乌素、科尔沁等干旱、半干旱区沙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却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盖度,又要保证防护效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由此诞生。目前,基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防风固沙实验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问题探究]1.从“高覆盖度治沙”到“低覆盖度治沙”的转变,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2.结合材料并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说明沙区治理取得良好实验效果的原因。[综合融通]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性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实践成功错误的意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前提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现实途径: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是客观的,它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否认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夸大客观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应用拓展]1.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但退耕还林涉及地方居民生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统筹考虑立地条件、市场需求等发展经济林,通过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抚育补助为农户提供保障等措施,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这说明 ( )①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 ②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③事物发展程度取决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程度 ④应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启示我们 ( )①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于民 ④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②能够发挥正确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巨大力量 ③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基于中国实际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湖北咸宁期末)17世纪,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茶叶贸易之路兴起,沿着这条路,赤壁青砖茶香飘万里。近年来,咸宁市在做好青砖茶非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流程相融合,开发出速溶茶、青砖茶面膜、青砖茶啤酒等30多类160多款衍生新品,推动优秀青砖茶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开发青砖茶衍生新品的唯物论依据有 ( )①自然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的 ②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③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要脱离物质载体推动精神文化创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目题逐解(一)理清主干知识 1.变化 过程 2.(1)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2)物质[微观察]提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3.(1)固有 必然 (2)意志 创造 (3)规律 物质运动释解核心要点1.提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一项革命性技术,表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这种运动是以人脑为载体的。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2.提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撞技术,是认识、尊重、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即时训练评价一、(1)提示:×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提示:×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位置移动是其表现之一,二者不能等同。(3)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人脑对规律的主观反映,规则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4)提示:× 规律既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的规律都是客观的。(5)提示:× 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但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二、1.选D 材料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体现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不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2.选B “幡动”之说承认了幡在运动,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仁者心动”之说认为是人的意识使风、幡运动,这否认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①③正确。“风动”之说肯定了风吹幡动的因果关系,②错误。“仁者心动”之说否认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没有正确看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④错误。3.选A 材料表明物质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A正确。材料不涉及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B与题意不符。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C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错误。三、4.选A 材料强调运动,而不是运动和物质相互影响,③排除;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自然界的运动不是循环往复的,④错误。5.选D 从图示可以看出,盐水浓度越高,亚硝酸盐含量越低,出现的峰值越晚,说明天数和盐水浓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是客观的,与主观因素无关,各种条件下泡菜亚硝酸盐的含量都具有相对稳定性,②③符合题意;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多样性,①错误;不同条件下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不同,④错误。目题逐解(二)理清主干知识 1.(1)①自觉选择性 ②本质 (2)实践 客观事物2.(1)客观规律 (2)①改造世界 ②实践[微观察]提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指导下,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释解核心要点提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中国航天人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中国航天人弘扬航天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我国航天人尊重自然规律和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一系列难题,推进我国航天科技不断进步。即时训练评价一、(1)提示:×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2)提示:×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3)提示:×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4)提示:× 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5)提示:×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二、1.选D 马克思的观点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D符合题意。A、B、C排除。2.选C 自觉的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正确,B排除。材料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涉及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A、D排除。3.选A 材料不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③④不选。三、4.选C ①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排除。艺术家能够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而不是通过想象,④错误。5.选B 人们可以尊重、利用规律,但不可以改造规律,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反作用,②③说法错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精神与因地制宜的灌溉理念,脱胎于物质生产”说明这些理念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①符合题意。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精神与因地制宜的灌溉理念的指导下治水用水,体现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④符合题意。6.选C 某公园用“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度”等宣传语代替“禁止折花”等警示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从而使违规摘花的游客明显减少,这强调的是公园环境变化与人们行为变化的内在联系,表明客观现实的变化会引起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影响人的行为,②④符合题意。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变革客观现实,但改变思想观念与变革客观现实之间并不具有必然联系,①中“就能”说法绝对,排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受制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因此思想观念受制于客观现实,③错误。目题逐解(三)理清主干知识 1.客观存在 调查研究 依据 2.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3.客观规律 革命热情 4.唯意志主义 客观条件[微观察]提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即时训练评价一、(1)提示:× 客观实际是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提示:×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提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4)提示:×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1.选D 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改造规律,①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脱贫的首要前提和保证是尊重客观规律,②错误。2.选D A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不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且不强调实事求是,与材料无关。主观要服从和服务于客观,B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错误。D中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黄牛养殖体现了实事求是,符合题意。3.选C 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意识对人们实践的指导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规律,不能突破规律,B错误。材料不体现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三、4.选D 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于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5.选A 前人经验要批判继承,而不是以所有前人经验为指导,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破客观规律对工程的制约”的说法错误,④排除。6.答案示例:①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M村基于古村实际,做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M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深挖历史元素,抓住契机,让传统非遗文化走向了市场。③M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实现了古村保护与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的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M村的生态共富之路。框内综合议题驱动1.提示:针对基于“高覆盖度治沙”的判断进行沙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形成“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这体现了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动地认识世界;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2.提示: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防沙治沙顺应沙丘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尊重沙漠植物的生长规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②防沙治沙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研究团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探求沙漠植物的生长规律,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用于指导沙区治理,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③沙区治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应用拓展1.选D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可以受到意识能动作用的影响,但不能说“离不开”,也不能说“取决于”,①③错误。2.选D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强调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而不是强调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①不符合题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在于尊重客观规律,②错误。3.选D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①错误。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实现,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②错误。4.选C 题干强调开发青砖茶衍生新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涉及自然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的,①不符合题意。 从唯物论角度看,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所以要开发青砖茶衍生新品,推动优秀青砖茶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②③符合题意。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文化创新不能脱离物质载体,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15 / 15(共124张PPT)运动的规律性第二框CONTENTS目录1234目题逐解(一)——规律是客观的目题逐解(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框内综合——由“低覆盖度治沙”体系理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目题逐解(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5框题检测NO.1目题逐解(一)——规律是客观的理清主干知识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和______。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______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变化过程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微|观|察|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工作性质和环境会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如果长期从事枯燥无聊的工作,大脑因缺乏刺激和挑战而退化的概率就会增加。研究牵头人约瑟夫·格日瓦奇博士说,这一结果印证了大脑“用进废退”的理论。从运动的角度看,大脑“用进废退”蕴含了什么哲理 提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3.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的本质的、______的、稳定的联系。|微|点|拨| 图示规律的含义固有必然(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______为转移的,既不能被______,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普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______。没有规律的________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意志创造规律物质运动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 蝗虫总是成群飞行,但在高速飞行时却不会发生碰撞,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处理电子和化学信号的方式很独特。受此启发,科学家们成功研发出一项能够有效防止车辆碰撞的革命性技术。据介绍,这种传感器已经被安装在机器人身上进行测试,机器人利用该设备可以确定道路方向以及与外部物体进行交互。1.结合材料,说明“成功研发出一项能够有效防止车辆碰撞的革命性技术”是怎样体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提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一项革命性技术,表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是运动变化的,这种运动是以人脑为载体的。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问题探究]2.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撞技术的客观原因。提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撞技术,是认识、尊重、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关系 阐释 强调 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认知生成|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续表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回眸析材料:车辆防撞技术的研发成功是科技的进步,体现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体现了对事物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提示: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运动就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提示: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位置移动是其表现之一,二者不能等同。××(3)规律和规则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人脑对规律的主观反映,规则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中的规律是主观的。( )提示:规律既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的规律都是客观的。××(5)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是永恒不变、无条件的。 ( )提示: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是客观的,但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21“阅读与思考1”改编题)“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中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永恒的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体现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不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2.(教材P21“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幡动”之说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②“风动”之说否认了风吹幡动的因果关系③“仁者心动”之说否认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④三者都正确看到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幡动”之说承认了幡在运动,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仁者心动”之说认为是人的意识使风、幡运动,这否认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①③正确。“风动”之说肯定了风吹幡动的因果关系,②错误。“仁者心动”之说否认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没有正确看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④错误。√3.(教材P22“阅读与思考”改编题)最初出现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只有63种,人们按照元素有规律的变化推论,世界上应该还有更多的元素,因而在周期表上给还未找到的元素留下了它们各自的“空位”。后来,空位上的元素先后被发现。这主要表明 ( )A.物质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B.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C.能被人感知的联系才是规律D.规律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解析:材料表明物质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A正确。材料不涉及人们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B与题意不符。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C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错误。√三、情境迁移应用4.变化总是无穷无尽的,世界生命的本质就在其中——从诞生到腐朽,有衰败,有荣辱。这句话意在强调(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运动和物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④自然界的运动始终是循环往复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强调运动,而不是运动和物质相互影响,③排除;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自然界的运动不是循环往复的,④错误。5.中国泡菜是利用盐水腌制发酵而成的中华传统美食。某小组通过实验发现,同一温度下,不同浓度的盐水(%)对泡菜亚硝酸盐含量(g/kg)的变化存在如图(L为亚硝酸盐含量,T为腌制天数)所示的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 ( )①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多样的 ②各种条件下泡菜亚硝酸盐的含量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天数和盐水浓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与主观因素无关 ④不同条件下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相同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盐水浓度越高,亚硝酸盐含量越低,出现的峰值越晚,说明天数和盐水浓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是客观的,与主观因素无关,各种条件下泡菜亚硝酸盐的含量都具有相对稳定性,②③符合题意;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多样性,①错误;不同条件下支配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不同,④错误。目题逐解(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NO.2理清主干知识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____________和能动创造性。②意识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_______和规律。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自觉选择性本质|微|点|拨| 用关键词区分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自觉选择性 主动、有选择的;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能动创造性 侧重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抽象、归纳、总结、提升、追溯过去、预见未来;等等(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_______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_________。实践客观事物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制约条件(1)制约因素:意识的能动性受到__________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不同性质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__________的预期目标。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_______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实践|微|观|察| 漫画《找不对方法,付出再多也没用》(作者:石松涛)对于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什么启示 提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指导下,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释解核心要点[议题材料] 中国航天人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面向国家航天重大战略需求,弘扬航天精神,勇于担当,锐意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正在阔步前行。中国在2023年第一次执行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任务;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2024年5月3日将嫦娥六号送入太空;另外,中国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更加深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进步,在世界航天领域树立起了崭新标杆。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科技不断进步的原因。提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中国航天人坚持面向世界航天发展前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密集突破。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中国航天人弘扬航天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我国航天人尊重自然规律和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攻克一系列难题,推进我国航天科技不断进步。|认知生成|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2.多角度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性质 上看 不同性质的意识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从作用 大小上看 既不能过分夸大(如意识起决定作用等),又不能过分缩小(如认为意识的作用是可有可无的等)从实践上看 意识对物质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实践对物质起作用的,即意识的作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且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回眸析材料:材料中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广大航天工作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体现。×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 )提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尊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前提。(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提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可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3)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 )提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4)意识能直接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客观事物。( )提示: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5)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 )提示: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23“阅读与思考1”改编题)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A.合作性、主观随意性和能动创造性B.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创造性C.差异性、自觉选择性和对立统一性D.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解析:马克思的观点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D符合题意。A、B、C排除。√2.(教材P23“伟人名言”改编题)“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下列对“自觉的能动性”认识最恰当的是 ( )A.自觉的能动性正确揭示了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B.自觉的能动性是指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C.自觉的能动性应该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自觉的能动性正确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解析:自觉的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正确,B排除。材料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涉及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A、D排除。√3.(教材P23“阅读与思考2”改编题)“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中的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意识活动与客观物质之间具有同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不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意识与物质的关系,③④不选。√三、情境迁移应用4.展现文明新风,是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亮点。为深入表现这一主题,美术工作者聚焦身边变化,通过刻画外卖员、快递员、城市建设者、支教老师等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展现时代气象,体现社会进步。这表明( )①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客观存在与之相对应 ②艺术创作是创作者能动反映外部世界的活动 ③艺术创作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④艺术家能够通过想象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排除。艺术家能够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而不是通过想象,④错误。√5.长江流域灌溉文明承载着古代中国人的治水用水思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精神与因地制宜的灌溉理念,脱胎于物质生产,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灌溉文明中蕴藏着的中国智慧 ( )①是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治水用水的结果 ②反映了人们改造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体现了意识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反作用④体现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人们可以尊重、利用规律,但不可以改造规律,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反作用,②③说法错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精神与因地制宜的灌溉理念,脱胎于物质生产”说明这些理念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①符合题意。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精神与因地制宜的灌溉理念的指导下治水用水,体现了意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④符合题意。√6.(2023·全国乙卷)每当鲜花盛开的季节,赏花者纷至沓来。某公园用“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度”“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等宣传语,代替“禁止折花”“摘花可耻”等警示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违规摘花的游客明显减少。该现象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就能变革客观现实②人的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③思想观念具有能动性,不受制于客观现实④客观现实的变化会引起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某公园用“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度”等宣传语代替“禁止折花”等警示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从而使违规摘花的游客明显减少,这强调的是公园环境变化与人们行为变化的内在联系,表明客观现实的变化会引起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进而影响人的行为,②④符合题意。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变革客观现实,但改变思想观念与变革客观现实之间并不具有必然联系,①中“就能”说法绝对,排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受制于物质的决定作用,因此思想观念受制于客观现实,③错误。目题逐解(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NO.3理清主干知识1.从客观角度看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________的事物出发,经过___________,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_______。2.从主观角度看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____________,与时俱进,以__________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客观存在调查研究依据解放思想求真务实3.从主客观结合角度看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__________结合起来,把高度的_________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____________,又要反对片面强调___________,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客观规律革命热情唯意志主义客观条件|微|观|察| 漫画《缘木求鱼》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是什么 提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即时训练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提示:客观实际是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示: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求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客观唯心主义。 ( )提示: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24“阅读与思考”改编题)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后经过充分调研,村里的群众把目光投向当地特产猕猴桃,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又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2017年,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十八洞村的脱贫经验启示我们( ) ①做事情要尊重和改造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脱贫的首要前提和保证③要重视调查研究,把尊重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 ④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和安于现状的思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人无法改造规律,①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脱贫的首要前提和保证是尊重客观规律,②错误。2.(教材P25“相关链接”改编题)“实事求是”一词,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书中称赞西汉景帝之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颜师古释“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下列活动体现实事求是的是 ( )A.建筑师在施工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建筑建成了,能动地改造了世界B.中国建筑中的飞檐设计能使阳光充分照入室内,实现了客观服从和服务于主观C.港珠澳大桥设计师和施工人员攻克岛隧建设难题,创新了跨海大桥建设规律D.乡村振兴中某村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黄牛养殖,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解析: A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不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且不强调实事求是,与材料无关。主观要服从和服务于客观,B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错误。D中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黄牛养殖体现了实事求是,符合题意。√3.(教材P25“阅读与思考”改编题)一桥飞架三地,港珠澳大桥当得起“中国骄傲”的称号。这座在中国交通建设史上被称为“技术最复杂”的“世纪工程”,一次次挑战着工程师的智慧和建设者的勇气。在挑战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收获“中国标准”,填补世界空白,成为中国迈入桥梁强国的里程碑。这一挑战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积极发挥意识对于有效指导人们实践的功能和作用B.要敢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突破规律对人们的制约作用C.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D.物质技术条件是影响工程师们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解析: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意识对人们实践的指导作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规律,不能突破规律,B错误。材料不体现物质技术条件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三、情境迁移应用4.(2023·湖北高考)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于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5.挂壁公路是最有特色的公路,是在峭壁(悬崖和高峻大山)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交通专家称,此类工程奇险、艰难,在中国筑路史上很少见。400千米巍巍太行中,共凿有七条挂壁公路,其中工程量最大、历时最长、也最为壮观的,当属锡崖沟挂壁公路。开凿锡崖沟挂壁公路需要建设者 ( )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以前人经验为指导,加班加点按时完成最大工程量 ④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突破客观规律对工程的制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前人经验要批判继承,而不是以所有前人经验为指导,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破客观规律对工程的制约”的说法错误,④排除。√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Z省M村始建于宋,是一个典型的古村,现存明清、民国时期建筑30多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塘一街一更楼、两庙六祠多台门”的格局。基于这一现状,M村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心打造美丽乡村,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深挖历史元素,新建M村记忆、八园八坊、红色影像馆等景观,抓住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契机,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宣传渠道,扩大了影响力,也让剪纸、糟烧等传统非遗文化走向了市场,走出了一条适合M村的生态共富之路,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截至2023年底,M村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5 000万元。结合材料,分析说明M村走出的生态共富之路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答案示例:①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M村基于古村实际,做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M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深挖历史元素,抓住契机,让传统非遗文化走向了市场。③M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实现了古村保护与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的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M村的生态共富之路。框内综合——由“低覆盖度治沙”体系理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NO. 4[议题驱动]让沙漠全部都变绿洲,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我国基于“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的判断进行的沙区治理,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动的同时,出现了沙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以及中、幼龄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生态用水难以支撑造林高密度的覆盖。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相关研究团队发现在毛乌素、科尔沁等干旱、半干旱区沙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却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盖度,又要保证防护效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由此诞生。目前,基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防风固沙实验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问题探究]1.从“高覆盖度治沙”到“低覆盖度治沙”的转变,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提示:针对基于“高覆盖度治沙”的判断进行沙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形成“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这体现了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动地认识世界;在“低覆盖度治沙”理论指导下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2.结合材料并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说明沙区治理取得良好实验效果的原因。提示: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防沙治沙顺应沙丘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尊重沙漠植物的生长规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②防沙治沙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研究团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探求沙漠植物的生长规律,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用于指导沙区治理,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③沙区治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综合融通]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性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实践成功错误的意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制约 因素 前提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现实途径: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是客观的,它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否认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夸大客观规律,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应用拓展]1.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但退耕还林涉及地方居民生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统筹考虑立地条件、市场需求等发展经济林,通过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抚育补助为农户提供保障等措施,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这说明 ( )①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 ②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③事物发展程度取决于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程度 ④应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可以受到意识能动作用的影响,但不能说“离不开”,也不能说“取决于”,①③错误。√2.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启示我们 ( )①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于民 ④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强调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而不是强调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①不符合题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在于尊重客观规律,②错误。√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 (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②能够发挥正确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巨大力量 ③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基于中国实际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变规律,①错误。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实现,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②错误。√4.(2024·湖北咸宁期末)17世纪,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茶叶贸易之路兴起,沿着这条路,赤壁青砖茶香飘万里。近年来,咸宁市在做好青砖茶非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流程相融合,开发出速溶茶、青砖茶面膜、青砖茶啤酒等30多类160多款衍生新品,推动优秀青砖茶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开发青砖茶衍生新品的唯物论依据有 ( )①自然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的 ②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③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要脱离物质载体推动精神文化创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题干强调开发青砖茶衍生新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涉及自然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的,①不符合题意。 从唯物论角度看,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反对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所以要开发青砖茶衍生新品,推动优秀青砖茶传统文化留下来、活起来,②③符合题意。 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文化创新不能脱离物质载体,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框题检测NO.5(本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列对成语的哲理启示分析正确的是( )①揠苗助长——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刻舟求剑——物质是运动的,必须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③郑人买履——世界是物质的,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④按图索骥——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必须坚持不可知论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3456891011121314√7解析:揠苗助长违背规律,告诫我们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错误。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属于唯心主义,未强调“不可知论”,④错误。由题意可知,②③正确。68910111213123451472.“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转急如箭,天公不肯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这是出自唐代李贺的《啁少年》,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绝对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离不开运动,②强调的是运动离不开物质,不符合题意。15689101112132341473.我国发射的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耗资约2.6亿人民币,重量超过十吨,让我们能够对数十亿年前乃至一百多亿年前的星系变化有所了解,并对恒星乃至星系的演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说明 ( )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宏观物体是宇宙运动形式的物质载体 ④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巡天望远镜使人们对星系变化有所了解,并对星系的演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既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也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人能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④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③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4.尽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地球表面的天气变化具有很多偶然性,不能人为控制,天气预报总会有偏差。但科学家表示,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材料表明 ( )①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 ②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大气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④人类可以认识并利用大气运动变化的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而没有涉及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也未强调规律的客观性,①②不符合题意。15689101112132341475.下列说法能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的正确顺序是 ( )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①强调了物质是运动的,排在第二位。②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世界是物质的,排在第一位。③说明流水有自身的流动规律,强调了规律是客观的,排在第四位。④强调了运动是有规律的,排在第三位。C符合题目要求,A、B、D排除。15689101112132341476.(2024·江西上饶一模)浙江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是由一组承载深厚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组成,组合名为“江南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它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吉祥物的设计体现了 ( )①意识是主观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④优秀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巧妙创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①错误。优秀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实践,④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7.(2024·天津河西期末)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还都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豆腐、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有菜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 )A.客观存在通过实践进入人脑,形成意识B.意识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思维方式C.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带来了内容的多样性D.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本身的根源15678910111213234√14解析:材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实践进入人脑的反映,A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错误。意识内容的多样性是因为客观存在的多样性,C错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本身的根源是客观存在,D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8.“问天”飞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卫星通信、深空探测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深刻说明 ( )①要善于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直接实现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①错误。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③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9.(2024·湖北宜昌阶段练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氛围。它指导人们顺应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循环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这说明人们 ( )①能够在节气规律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能够把握节气规律,预见农业生产的变化④创新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实现了客观符合主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世界,而③强调的是认识世界,不符合题意。应该是主观符合客观,而不是客观符合主观,④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10.在山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②“等不得”体现了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③“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④“急不得”侧重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 “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体现的是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③错误。“急不得”侧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11.下图漫画《成功本就没有捷径》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B.越是艰难的环境条件越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C.意识作为精神力量,能激励人们改造世界D.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漫画揭示的是有些人不能从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情况,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这启示我们,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A符合题意。艰难的环境条件既可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能使人畏缩不前,B错误。漫画不体现意识的激励作用,C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12.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 )①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③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第一性的,原则是第二性的 ④改造规律并使规律为人类社会服务是研究的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材料并未强调意识的产生,①与材料无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规律”表述错误,④排除。156891011121323414713.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无路可走”的情况,倘若回过头来,绕道而行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新路。我们之所以遭逢“绝路”,是因为我们的思路狭隘,缺乏“绕道”的意识。真正懂得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最先到达目的地的人。这启示我们 (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态度面对困难 ②要把掌握科学方法作为改造世界的前提 ③要解放思想,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④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创新意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891011121323414√7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②错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以创新意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④错误。1568910111213234147156891011121323414二、非选择题14.(11分)(2024·云南文山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智能向善”宗旨,主张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世界各国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倡议》提出要坚持“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原则,主张发展人工智能应尊重他国主权,严格遵守他国法律;各国无论大小、强弱、社会制度如何,都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7《倡议》既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贡献的中国智慧,同样也是在人工智能治理的规则建构被西方国家垄断的背景下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出的呼吁,将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倡议》的问世可谓正当其时,其文本的字里行间既浸润着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饱含着关于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洞察,凝聚了源自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前瞻。相信在各国的一同努力下,《倡议》一定可以变为现实图景。1568910111213234147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倡议》能逐步从规划图转化成现实图景的原因。解析:本题需要调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关键词①:《倡议》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贡献的中国智慧,凝聚了源自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前瞻→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关键词②:《倡议》将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568910111213234147关键词③:《倡议》既浸润着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饱含着关于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洞察→可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1568910111213234147答案示例: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倡议》凝聚了源自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前瞻,是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随着《倡议》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将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倡议》既浸润着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饱含着关于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洞察,是符合规律的正确性认识,能正确的指导人工智能的治理实践。1568910111213234147框题检测(五) 运动的规律性(本试卷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列对成语的哲理启示分析正确的是 ( )①揠苗助长——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刻舟求剑——物质是运动的,必须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③郑人买履——世界是物质的,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④按图索骥——思维和存在无同一性,必须坚持不可知论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荣枯递转急如箭,天公不肯于公偏。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这是出自唐代李贺的《啁少年》,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绝对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我国发射的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耗资约2.6亿人民币,重量超过十吨,让我们能够对数十亿年前乃至一百多亿年前的星系变化有所了解,并对恒星乃至星系的演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说明 ( )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③宏观物体是宇宙运动形式的物质载体 ④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尽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地球表面的天气变化具有很多偶然性,不能人为控制,天气预报总会有偏差。但科学家表示,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材料表明 ( )①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 ②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大气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④人类可以认识并利用大气运动变化的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下列说法能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的正确顺序是 ( )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6.(2024·江西上饶一模)浙江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是由一组承载深厚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组成,组合名为“江南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它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吉祥物的设计体现了 ( )①意识是主观内容与客观形式的统一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④优秀艺术作品来源于艺术家的巧妙创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天津河西期末)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还都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豆腐、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有菜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 ( )A.客观存在通过实践进入人脑,形成意识B.意识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思维方式C.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带来了内容的多样性D.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意识本身的根源8.“问天”飞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卫星通信、深空探测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航天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深刻说明 ( )①要善于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直接实现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9.(2024·湖北宜昌阶段练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氛围。它指导人们顺应大自然四季更替、万物循环的客观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这说明人们 ( )①能够在节气规律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能够把握节气规律,预见农业生产的变化④创新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实现了客观符合主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在山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②“等不得”体现了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③“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④“急不得”侧重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下图漫画《成功本就没有捷径》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B.越是艰难的环境条件越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C.意识作为精神力量,能激励人们改造世界D.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12.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 )①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③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第一性的,原则是第二性的 ④改造规律并使规律为人类社会服务是研究的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无路可走”的情况,倘若回过头来,绕道而行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新路。我们之所以遭逢“绝路”,是因为我们的思路狭隘,缺乏“绕道”的意识。真正懂得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最先到达目的地的人。这启示我们 ( )①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态度面对困难②要把掌握科学方法作为改造世界的前提 ③要解放思想,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 ④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以创新意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4.(11分)(2024·云南文山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倡议》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智能向善”宗旨,主张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在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世界各国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倡议》提出要坚持“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原则,主张发展人工智能应尊重他国主权,严格遵守他国法律;各国无论大小、强弱、社会制度如何,都有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倡议》既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贡献的中国智慧,同样也是在人工智能治理的规则建构被西方国家垄断的背景下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出的呼吁,将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倡议》的问世可谓正当其时,其文本的字里行间既浸润着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饱含着关于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洞察,凝聚了源自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前瞻。相信在各国的一同努力下,《倡议》一定可以变为现实图景。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倡议》能逐步从规划图转化成现实图景的原因。框题检测(五)1.选D 揠苗助长违背规律,告诫我们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①错误。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属于唯心主义,未强调“不可知论”,④错误。由题意可知,②③正确。2.选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离不开运动,②强调的是运动离不开物质,不符合题意。3.选C 巡天望远镜使人们对星系变化有所了解,并对星系的演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既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也说明了世界是可知的,人能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④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错误;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③错误。4.选D 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而没有涉及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也未强调规律的客观性,①②不符合题意。5.选C ①强调了物质是运动的,排在第二位。②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世界是物质的,排在第一位。③说明流水有自身的流动规律,强调了规律是客观的,排在第四位。④强调了运动是有规律的,排在第三位。C符合题目要求,A、B、D排除。6.选C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①错误。优秀艺术作品来源于社会实践,④错误。7.选A 材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实践进入人脑的反映,A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B错误。意识内容的多样性是因为客观存在的多样性,C错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本身的根源是客观存在,D错误。8.选B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①错误。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③错误。9.选A 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世界,而③强调的是认识世界,不符合题意。应该是主观符合客观,而不是客观符合主观,④错误。10.选A “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体现的是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③错误。“急不得”侧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错误。11.选A 漫画揭示的是有些人不能从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情况,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这启示我们,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A符合题意。艰难的环境条件既可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能使人畏缩不前,B错误。漫画不体现意识的激励作用,C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错误。12.选C 材料并未强调意识的产生,①与材料无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规律”表述错误,④排除。13.选B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②错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以创新意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④错误。14.解析:本题需要调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从原因角度分析作答。关键词①:《倡议》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贡献的中国智慧,凝聚了源自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前瞻→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关键词②:《倡议》将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可联系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关键词③:《倡议》既浸润着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饱含着关于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洞察→可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答案示例: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倡议》凝聚了源自中国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对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前瞻,是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随着《倡议》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将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作用。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倡议》既浸润着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饱含着关于人工智能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洞察,是符合规律的正确性认识,能正确的指导人工智能的治理实践。5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框题检测(五) 运动的规律性.docx 第二课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docx 第二课 第二框 运动的规律性.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