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课件 学案,共2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课件 学案,共2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探究(一)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差异与斗争
|探|究|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一些名人名言中两种截然相反观点的探究,引导我们认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和分歧,明确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害的。
2.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具体事例,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2023·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
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
[考教衔接]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既可以像探究(一)这样以唯物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经典言论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也可以以党和国家新时期新阶段的方针政策、生活中的科学发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某些典型现象或问题、技术运用、古诗词等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涉及。
 
融知识,明思维趋向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与对立的表现
分歧一 分歧二 分歧三 根本分歧
唯物 辩证法 联系的 观点 发展的 观点 全面的 观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 上学 孤立的 观点 静止的 观点 片面的 观点
  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热|点|主|题| 
“千万工程”造福万千乡村
  材料一:浙江省“千万工程”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金钥匙,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20多年来,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引领浙江农村实现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安吉县余村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示范村。以前的安吉余村“靠山吃山”,凭借山上优质的石灰岩开山采矿,迅速发展经济。但伴随财富狂潮呼啸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村里粉尘蔽日、污水横流。后来,村里决定关停矿山,要“养山富山”,修复水库、复绿矿山,同时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建起咖啡馆、文创店等。2023年,余村集体收入达到2 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1万元。余村真正成为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小山村。
1.浙江省“千万工程”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结合材料一,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安吉余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材料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习近平同志在调研和与农民群众的访谈中,形成了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消除垃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三农”工作的切入口,形成“千万工程”的整体方案。中共中央在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使浙江这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村面貌,促进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加以说明。
4.全面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提两条建议。
探究(二) “两个结合”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探|究|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两个结合”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探究,理解“两个结合”是党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
2.联系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深刻领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传统,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绿色发展生机盎然]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为做好新时代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植树、护树的好传统。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持之以恒开展义务植树。
  ——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5周年。全国人民坚持植树造林,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成就举世瞩目……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考教衔接]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观点中的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知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体现。我们在学习和复习中,要关注社会和生活实际,通过思考和分析不同的事例,增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知识,明思维趋向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热|点|主|题|
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材料一: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
5月24日,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三个关键支撑”作用。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立足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庆要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赋予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两大定位”的原因。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部地区崛起谱写新篇章,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
2.结合材料二,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材料三:2017年,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28个城市试点。首批开展试点的城市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类适应地区,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候风险、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如超大或特大城市、三角洲城市、沿海沿江临湖城市、旅游城市、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城市、港口城市等选择出来的典型城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形势和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到203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艰巨和繁重的任务,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征,要增强危机意识和极限思维,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坚持气候变化风险导向,主动规避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误区,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城市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总体把握城市与周边事物的联系,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切实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3.某同学结合有关报道,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四个“要不得” 唯物辩证法 依据及其分析
急于求成要不得 ①
面面俱到要不得 ②
千城一策要不得 ③
就城说城要不得 ④
综合探究
探究(一)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说明类试题,需要调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关键词①: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可联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关键词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可联系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关键词③: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可联系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答案示例:①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立足整体,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整体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实现了古遗址公园内部构成要素的有序性;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提高了古遗址公园保护的整体价值。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1.提示: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千万工程”各个阶段的目标都是逐步实现的,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也为下一阶段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是不断迭代深化的。“千万工程”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2.提示: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安吉余村积极参与“千万工程”的实施,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通过修复水库,复绿矿山,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本村经济发展,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
3.提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千万工程”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创造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千万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村面貌提供有益的经验指导,使浙江这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
4.示例: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现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②通过写作、拍摄短视频宣传乡村发展,提高公众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和关注度。(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二)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解析: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需要调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我国植树造林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5年来,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一步步实现了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的举世成就。我们还需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提高国土绿化程度,向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1.提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三个关键支撑”作用,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立足整体,立足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③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2.提示: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选择最佳发展方案来推动中部的崛起。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工作,不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分析中部地区实际情况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踔厉奋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3.提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必须统筹短期、中期、长期风险特点和经济承受条件,分阶段、有计划开展适应行动。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应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抓住风险管控的“牛鼻子”,优先选择对经济民生作用较大、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和区域。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城市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必须基于本城市气候变化特点、适应能力,制定适应目标、措施。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并不仅是城市内部的事,要加强城市以外区域的信息共享、适应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联治。
8 / 8(共39张PPT)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CONTENTS
目录
1
2
探究(一)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差异与
斗争
探究(二) “两个结合”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探究(一)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的差异与斗争
探究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一些名人名言中两种截然相反观点的探究,引导我们认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和分歧,明确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害的。
2.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具体事例,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2023·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遗址是认识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做好保护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建设古遗址公园是较好的选项。在某古遗址公园建设讨论会上,围绕保护利用中村民是否应该搬迁的问题,与会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甲方: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村民不必搬迁。
乙方:一处古遗址就是这个地区物质文化历史的数据库,是中华文明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村民留在公园里,就容易造成遗址被破坏,对当地村民进行搬迁,该处古遗址将得到很好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甲方不赞成搬迁的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说明类试题,需要调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关键词①:建设古遗址公园可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规划设计→可联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关键词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也可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可联系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关键词③: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可联系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答案示例:①系统优化方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立足整体,将村民及其房屋纳入整体规划设计;村民房屋适当改造后可作为基础设施并提供必要服务,村民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实现了古遗址公园内部构成要素的有序性;实现村民及其房屋与古遗址公园的融合共生,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提高了古遗址公园保护的整体价值。
[考教衔接]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既可以像探究(一)这样以唯物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经典言论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也可以以党和国家新时期新阶段的方针政策、生活中的科学发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某些典型现象或问题、技术运用、古诗词等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涉及。
融知识,明思维趋向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与对立的表现
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分歧一 分歧二 分歧三 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热|点|主|题|  
“千万工程”造福万千乡村
  材料一:浙江省“千万工程”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金钥匙,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20多年来,久久为功的持久战,“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引领浙江农村实现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安吉县余村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的示范村。以前的安吉余村“靠山吃山”,凭借山上优质的石灰岩开山采矿,迅速发展经济。但伴随财富狂潮呼啸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村里粉尘蔽日、污水横流。后来,村里决定关停矿山,要“养山富山”,修复水库、复绿矿山,同时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建起咖啡馆、文创店等。2023年,余村集体收入达到2 24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1万元。余村真正成为一个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美丽小山村。
1.浙江省“千万工程”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结合材料一,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提示: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千万工程”各个阶段的目标都是逐步实现的,每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也为下一阶段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是不断迭代深化的。“千万工程”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是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2.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安吉余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提示: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安吉余村积极参与“千万工程”的实施,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通过修复水库,复绿矿山,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本村经济发展,实现了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
材料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习近平同志在调研和与农民群众的访谈中,形成了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消除垃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作为“三农”工作的切入口,形成“千万工程”的整体方案。中共中央在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使浙江这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村面貌,促进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千万工程”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加以说明。
提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千万工程”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创造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千万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村面貌提供有益的经验指导,使浙江这项民生工程转化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的一项战略工程。
4.全面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参与乡村振兴提两条建议。
示例:①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等方式,了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现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②通过写作、拍摄短视频宣传乡村发展,提高公众对乡村发展的认识和关注度。(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二) “两个结合”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探究活动目标
1.通过对“两个结合”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探究,理解“两个结合”是党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
2.联系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深刻领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传统,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研考题,知价值导向
(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绿色发展生机盎然]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为做好新时代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植树、护树的好传统。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持之以恒开展义务植树。
  ——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5周年。全国人民坚持植树造林,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成就举世瞩目……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
“从种树开始,种出属于大家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需要调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我国植树造林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回答。
答案示例: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5年来,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一步步实现了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的举世成就。我们还需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提高国土绿化程度,向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
[考教衔接]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观点中的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知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体现。我们在学习和复习中,要关注社会和生活实际,通过思考和分析不同的事例,增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知识,明思维趋向
联热点,悉命题动向
|热|点|主|题|  
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材料一: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为重庆立足西部、服务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
5月24日,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三个关键支撑”作用。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立足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庆要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速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知识,赋予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两大定位”的原因。
提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重点要在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构建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建设国家战略腹地上发挥“三个关键支撑”作用,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②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立足整体,立足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③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影响整体。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重庆要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的首位度、集聚度、贡献度,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部地区崛起谱写新篇章,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
2.结合材料二,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提示: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选择最佳发展方案来推动中部的崛起。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工作,不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分析中部地区实际情况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踔厉奋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
材料三:2017年,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28个城市试点。首批开展试点的城市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类适应地区,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候风险、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如超大或特大城市、三角洲城市、沿海沿江临湖城市、旅游城市、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城市、港口城市等选择出来的典型城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形势和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建设管理模式,到203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艰巨和繁重的任务,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征,要增强危机意识和极限思维,突出解决重点问题,坚持气候变化风险导向,主动规避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误区,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城市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总体把握城市与周边事物的联系,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切实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3.某同学结合有关报道,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四个“要不得” 唯物辩证法依据及其分析
急于求成要不得 ①
面面俱到要不得 ②
千城一策要不得 ③
就城说城要不得 ④
提示: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必须统筹短期、中期、长期风险特点和经济承受条件,分阶段、有计划开展适应行动。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应突出重点、有所侧重,抓住风险管控的“牛鼻子”,优先选择对经济民生作用较大、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和区域。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城市气候变化差异较大,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必须基于本城市气候变化特点、适应能力,制定适应目标、措施。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并不仅是城市内部的事,要加强城市以外区域的信息共享、适应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联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