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哺乳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知道“体表有毛、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这些特征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多种哺乳动物及非哺乳动物(如海豚、蛇),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概括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发展证据意识与分类能力。3.探究实践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对哺乳动物特征的观察、记录和分类活动,并能借助资料卡片和小组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理由。4.态度与责任通过了解大熊猫、藏羚羊等珍稀哺乳动物的生存现状,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关爱生命、保护动物的责任感。【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猫、兔、虎、海豚、蝙蝠、大熊猫、东北虎等动物的图片或视频(重点展示体表有毛、哺乳、幼崽发育等场景)。实物或模型:哺乳动物的毛(如兔毛、猫毛)、鸟卵与哺乳动物幼崽的对比图。资料卡片:我国珍稀哺乳动物的生存现状、保护措施(如大熊猫的人工繁育、藏羚羊的保护法规)。记录表:用于学生观察和归纳哺乳动物特征的表格(包含 “动物名称、体表特征、繁殖方式、喂养方式” 等栏目)。2.学生准备课前观察身边的哺乳动物(如宠物猫、狗、小区里的松鼠等),记录其特征。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哺乳动物图片或资料(可小组合作完成)。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和课堂笔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 · 问题 1.回顾:回顾:我们学习了哪几类动物? 2. 提问:想一想:大象、狮子、鲸、小老鼠属于什么动物?它们是昆虫、鱼、鸟中的一类吗? 3.播放视频,并讲解:“这些动物有的生活在陆地,有的生活在海洋,却都被称为‘哺乳动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4. 出示任务卡:“今天我们将成为‘哺乳动物研究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到它们的‘身份密码’。” 预设:昆虫类、鱼类、鸟类。 预设:它们既不属于昆虫类、也不是鱼类、鸟类。 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以通过回顾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像大象 狮子属于什么类别的动物,结合哺乳动物的视频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庞大家族,通过角色代入激发探究兴趣,将 “哺乳动物共同特征” 转化为可探究的 “身份密码”,落实情境化教学理念。探究 · 实践 探索活动一:解密哺乳动物的 “外衣”(一)观察哺乳动物的体表1. 出示情境任务:“哺乳动物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特殊结构?与鸟类的羽毛有什么不同?”2. 提供实物或高清图片(猫毛、兔毛标本,鸟类羽毛对比图):(1)引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毛发的形态(柔软、细密),对比鸟类羽毛的轻盈、有羽轴的特点。(2)提问:“所有哺乳动物的毛都一样吗?(如北极熊的厚毛、海豚的稀疏短毛)”3. 总结:哺乳动物身体表面有毛,毛的形态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但都是其重要特征。探索活动二:揭秘哺乳动物的 “繁殖与喂养”(一)观察繁殖方式1. 出示任务:“哺乳动物是怎样产生后代的?幼崽如何长大?”2. 展示图片 / 视频:猫分娩、母兔哺乳、人类婴儿吃奶的场景。3. 对比讨论:“与鸟类产卵孵化相比,哺乳动物的繁殖和喂养方式有什么特点?”4. 总结:哺乳动物通过胎生繁殖后代,幼崽出生后由母体哺乳喂养。探索活动三:判断 “谁是哺乳动物”1. 出示情境:“以下动物哪些是哺乳动物?请结合‘体表特征、繁殖方式、喂养方式’判断。”2. 展示图片:海豚、壁虎、猩猩、虎、蛇。3. 引导步骤:(1)第一步:回忆哺乳动物关键特征(有毛、胎生、哺乳);(2)第二步:逐一分析图片动物,标注符合的特征;(3)第三步:小组讨论,说明判断理由。1. 观察后分享:预设:“哺乳动物的毛比鸟的羽毛软,没有羽轴。”“海豚虽然看起来光滑,但其实有很短的毛!”2. 讨论后总结:预设:“哺乳动物妈妈直接生出小宝宝,不是下蛋。”“小宝宝吃妈妈的奶长大,鸟宝宝吃虫子或谷物。”3. 分析判断后汇报:预设:“海豚、猩猩、虎是哺乳动物,因为它们胎生、哺乳,体表有毛(或退化的毛)。”“壁虎和蛇产卵,不是哺乳动物。”通过观察毛发与羽毛的差异,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哺乳动物的体表特征,理解 “毛” 对适应环境的意义,培养观察比较能力。通过繁殖和喂养方式的对比,明确 “胎生、哺乳” 是哺乳动物的核心特征,理解这些特征对幼崽生存的重要性,落实科学观念。通过分类判断,强化 “特征 — 类别” 的逻辑关联,突破 “陆生才是哺乳动物” 的误区(如海豚),培养归纳推理能力。探究 · 实践 1. 组织讨论:“回顾哺乳动物的特征(有毛、胎生、哺乳),这些特征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2. 聚焦问题:(1)问题 1:“毛对哺乳动物有什么作用?(如保温、保护)胎生和哺乳为什么能提高幼崽的存活率?”(2)问题 2:“我国的大熊猫、东北虎、藏羚羊是珍稀哺乳动物,它们面临哪些威胁?我们能为保护它们做些什么?”3. 小结:哺乳动物的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保护珍稀哺乳动物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1. 总结特征与功能的关系:预设:“毛能帮哺乳动物保暖,冬天不怕冷。”“胎生让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更安全,哺乳能让宝宝得到营养,不容易生病。”2. 提出保护措施:预设:“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如虎皮、藏羚羊绒。”“向家人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知识,支持动物园的保护工作。” 从具体特征上升到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科学观念,理解鸟类与环境的联系;通过珍稀鸟类保护的讨论,渗透环保意识,落实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拓展 · 迁移 1. 提出拓展问题:“鸭嘴兽产卵却被称为哺乳动物,这是为什么?”2. 布置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一种珍稀哺乳动物的保护现状(如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制作一份简易宣传海报。” 学生相互交流观点预设:“可能鸭嘴兽虽然产卵,但会哺乳!”“我想查藏羚羊的保护措施,做一张保护海报。” 突破 “胎生 = 哺乳动物唯一特征” 的认知误区,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课后探究与宣传海报制作,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实践能力。反思 · 评价 1.引导学生思考, (1)“猫是哺乳动物”这一观点你是基于什么提出来的? (2)回顾哺乳动物的特征(有毛、胎生、哺乳),这些特征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2.提醒学生完成自评 1.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并回答问题。预设 (1)小猫是猫妈妈生的, 母猫给幼崽喂奶。(2)哺乳动物的特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保护珍稀哺乳动物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部分。 2.学生根据自己上课情况完成自评【板书】哺乳动物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