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制作动物分类图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知道“分类”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科学方法。(2)初步建立动物具有多样性的观念,并知道可以从不同标准(如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等)对动物进行分类。2.科学思维(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比较、归类的方法对几种常见动物进行分类。(2)能够通过制作图册,建构简单的分类模型来表达自己的分类结果。3.探究实践(1)能根据任务卡的要求,与小组同学合作,经历确定分类标准、分类、制作图册的全过程 。(2)能在展示环节清晰地介绍本组的分类图册,并与同学交流想法。4.态度责任(1)在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对制作动物分类图册保持浓厚兴趣 。(2)乐于与同学合作、分享,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不同分类结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根据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合作完成动物分类图册的制作。难点: 理解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根据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教学准备】学生: 收集或打印6~8张不同动物的图片、彩笔、剪刀、胶水、A4纸若干。教师:介绍动物多样性的视频片段、动物图片(如虎、青蛙、猴子、鸡、鱼、蝴蝶等)、不同分类标准的图册范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明确问题 【PPT: 4-6】1. 播放“动物世界”视频片段,展示形态各异、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动物。2. 出示教材情境图 ,提问:“地球上有100多万种动物,真是个庞大的家族!如果我们想研究它们,从哪入手呢?怎样才能让这个庞大的家族变得有条理?”3. 出示任务卡,明确本课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生物学家,合作完成两个任务:一、确定标准,给动物分类。二、制作一本动物分类图册。” 1. 观看视频,观察并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其差异。2. 预设:“可以把它们分开,研究起来会更方便。”“可以按照它们生活的地方来分。”或“可以按照它们吃什么来分。”3. 学生阅读并理解任务卡内容,明确本节课需要完成“分类”和“制作图册”两个任务。 通过震撼的视觉情境和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兴趣,并自然引出“分类”这一核心主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进入探究环节。制定方案 一、明确方法——如何研究动物【PPT 7-10】 承接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了解它们。我们需要了解动物的哪些信息呢?” 结合PPT中的猫的案例,与学生共同梳理出可以研究的维度:运动方式、繁殖方式、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 追问:“我们怎样获取这些信息?又如何清晰地记录和整理这些信息呢?”4. 引导学生得出“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并出示“动物信息记录表”,明确用表格处理信息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方法。 二、分组调查动物信息 【PPT 11-15】 出示任务:呈现8种常见但多样的动物图片,宣布“动物信息调查”任务开始。 发放(或展示)“动物信息记录表”,明确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调查,并完成记录表。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调查活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确定标准并分类【PPT 16-20】 提问:“现在我们有了详细的动物信息,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分类了。请各小组根据你们的记录表,讨论一下,可以按照哪种标准来给这些动物分类?” 2. 组织小组交流和展示,请代表说明本组选择的分类标准以及最终的分类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自由发表看法。预设:“它们吃什么?”“它们住在哪里?”“它们是怎样生宝宝的?”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理解研究动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3. 学生讨论并回答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预设:“可以上网查。”“可以看书。”“可以画个表格来记录。” 1. 学生观察动物图片,激发调查兴趣。2. 小组内部进行分工,通过查阅教师提供的资料卡或使用电子设备等方式,合作调查动物信息。3. 小组成员协作,将调查到的信息共同填入“动物信息记录表”中。 1. 小组内根据已填好的记录表进行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如“生活环境”“繁殖方式”“食物来源”等)寻找分类标准。2. 小组代表发言,向全班同学分享本组的分类标准和结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研究动物的方法论,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活动做好方法上的铺垫,培养其信息获取、处理和整理的能力。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不仅能获得关于多种动物的具体知识,还能在协作中实际运用上一环节所学的信息处理方法,为后续的分类活动积累原始素材。 从“数据”到“分类”,是本课的关键思维进阶。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并锻炼其依据标准进行逻辑划分的能力。实施方案 【PPT 21-22】 提出创作任务:“请各小组将你们的分类成果,制作成一本精美的‘动物分类图册’。” 引导学生讨论制作图册的步骤和方法:(1)准备什么材料?(2)如何设计封面和内页?(3)具体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展示制作步骤(准备材料→制作单页→粘贴图片→加封面装订),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并提供支持。 学生明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共同规划图册的设计方案。 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剪、贴、画、写等创作活动,将分类结果物化为图册作品。 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版面安排、图片选择等)。 将思维成果“物化”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与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做中学”,体验从构思到成品的全过程,获得成就感。展示 【PPT :27】 组织“动物分类图册博览会”,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清晰介绍本组的分类标准和结果。 引导全班聚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比较不同小组的图册,关于‘分类’,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分类的标准是多样的,不同的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分类能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异同,让世界更有条理。 出示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小组代表自信地展示本组图册,并进行讲解。 学生认真倾听,对比不同小组的分类方法和结果,积极思考。 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新发现。预设:“原来同一种动物,可以分到不同的组里。”“只要标准清楚,分的方法没有对错。” 学生完成评价表,进行反思。 这是升华本课核心概念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比和碰撞,让学生亲眼看到并深刻理解本课的难点——“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将感性操作经验提炼为理性的科学观念。反思 · 评价 【PPT:28-30】 1.比较不同小组的图册,关于“分类”你有什么新认识? 1.从“科学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小组成员间互评、教师点评。 1.学生回忆课堂内容。预设:分类的标准是多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异同,让世界更有条理。 2.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互评: 帮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深化对分类的理解。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拓展 · 迁移 知识迁移与扩展【PPT 31】1. 提出迁移性问题:“‘分类’这个本领非常有用。看看我们身边,教室里的植物,或者你的文具,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给它们分类吗?”2.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分类想法和标准。 1. 学生快速思考,尝试将“分类”的方法应用到新的对象上。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案。预设:“植物可以按会不会开花来分。”“文具可以按用途分,比如书写工具、绘画工具。” 巩固并延伸所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分类”是一种普适性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板书】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