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52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共52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复习巩固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2 运动的规律性
必修4《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
1
2
3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社会运动:人类社会的变化
生物运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化学运动:物质的化合分解
物理运动:分子的布朗运动、光的传播
机械运动:海陆变迁
思维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运动的基本形式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具体运动形态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
1.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关系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事物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注意:
1、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哲学上的运动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概念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刘三的运动、静止图
刘三几十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变化的过程。
几十年内,他是刘三、不是黎四、郭五……
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
知识拓展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特点不同 运动是永恒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暂时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的 错误倾向 ①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错误在于:否认了相对静止
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规律的?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主观臆造的
--不是表面的、现象的、外在的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
--具有稳定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喜鹊报喜×
——苹果落地×
——守株待兔×
——油价调整×
2.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②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被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下列属于规律的是(可多选):
A.水往低处流
B.万有引力
C.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E.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F.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G.左眼跳灾右眼跳财
× 是现象的联系,不是本质的
× 是现象的联系,不是本质的
× 是现象的联系,不是本质的
× 主观臆造的联系
× 是现象的联系,不是本质的
√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现象联系 规律(本质联系)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万有引力规律
价值规律
遗传规律
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
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区分:现象联系与本质联系
2.物质运动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普遍性
原理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如】:“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
发现规律

消灭规律
×
尊重规律

创造规律
×
认识规律

改变规律
×
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可以消灭或创造
人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强调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原理归纳
唯物论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原理】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
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
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舟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
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
面对既不能创造又不能被消灭的客观规律,是否意味着我们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原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原因: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观念的东西
(计划、目标等)
现实的东西
(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实践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意识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可知论)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侧重怎么想、解释世界
侧重怎么做、行动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马克思
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等,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
而最灵巧的蜜蜂筑巢表面上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计划,但实质上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目的性: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运动步骤。
(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情人眼里总觉得对方是优秀的、没有缺点的。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1)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追溯过去
推测未来
②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创意无限
知识拓展
意识活动的特点
特点 内容 侧重点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人类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选择的对象不同
能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结论:
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有同一性、可知论)
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实践
人工降雨的想法能否直接转化为雨水落下?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实践活动,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意识
人的行为
人的实践
意识中
的理念
现实的东西
指导

变成
注意: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只要通过实践就一定能让意识、理念变成现实的东西吗?
古代民间认为,玉皇、雷公、风伯、雨师、龙王等神灵都主司降雨,所以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这些神灵,其方式多种多样,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只要通过实践就一定能让意识、理念变成现实的东西吗?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进行正确的实践,从而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进行错误的实践,从而阻碍事物的发展。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正确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意识,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错误意识。)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
①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②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知识拓展
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内涵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想”“做” “精神状态”
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影响 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 原理归纳
唯物论
【原理内容】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方法论)
(1)哲理归纳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规律性,作为行动依据。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科学理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理归纳
1.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②原理: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
(辩证唯物论)
物 质
方法论:
意 识
决 定
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哲理归纳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哲理归纳
3.意识的能动作用哲理
【原理】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能动地反映物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精神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
易错点归纳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颠倒了二者性质)
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和改变规律。
(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4、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决定性因素)
5、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易错点归纳
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正确意识推动)
6、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7、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8、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根源(意识源于人脑)
(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根源)
(2024.江苏.高考真题)总体而言,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是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这表明( )
A.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B. 被动适应环境是早期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
C.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城市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
D.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D
解析:A:地理环境是客观因素,不能说其对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A排除。
B:人类早期城市的选址体现了早期人类在主动适应环境,B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生产力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C排除。
D:由于大江大河经常泛滥,干流两岸极易遭受洪水灾害,而支流陆地既临水又防洪,能够保障城市的用水和安全,所以人类早期的城市基本上以内陆型为主,位置多是“远干流,近支流”。这体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D符合题意。
(2025.山东.高考真题)毛泽东指出,“冲天干劲是热。科学分析是冷。……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习近平指出,“现实中,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结果不仅没有出业绩,反而带来了一堆问题”。材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坚持问题导向,从科学的理念出发破解发展的难题
③注重分析对综合的先导作用,用分析的结果指导新的实践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解析:①:材料中习近平指出“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会带来了一堆问题”,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条件,避免盲目蛮干,①正确。④:材料批评只凭热情而缺乏科学分析的行为,启示我们主观能动性(“热”)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冷”)的基础上,这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④正确。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非从“理念”出发,②错误。
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而综合的结果又会指导人们进行新的分析,③错误。
(2024.新课标.高考真题)2023年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科幻影片《流浪地球2》引起热烈反响。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折射出中国在太空设备上的最新发展。这表明( )
①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是人自由选择的,与意识的内容无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解析:①②: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实验装置具有视觉相似性;运送核聚变燃料的巨车,让人联想到中国生产的巨型矿车;展示太空天梯的长镜头,说明任何意识包括幻想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自觉的和创造性的,①②正确。
③: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但意识与客观存在不一定是相符合、相一致的,正确的意识才与客观存在相符合、相一致,③说法错误。
④: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形式具有主观性,但也并不是人完全自由选择、与意识的内容无关的,也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说法错误。
(2024.辽宁.高考真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柳树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柳树根系发达,古人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并营造了“细柳夹道生”(刘桢《赠徐干诗》)的景色。20世纪末以来,研究人员利用柳树能吸收并转化土壤中污染物的特性将其用于生态修复。由此可知( )
①柳树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是思维对感性材料的能动反映
②柳树根系发达的特性是人们利用其固堤护路的前提条件
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
④形象思维的运用使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解析:①②:柳树作为现实中客观事物,给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感性材料,经过艺术加工柳树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飘逸、优美的姿态出现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同时,因为柳树根系发达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所以人们常在道旁植柳以固堤护路,①②符合题意。
③:古诗中所描绘的柳树形象源自于现实中柳树的客观状态,而不是作者头脑中的主观理念,③排除。
④:是通过社会实践,研究人员发现了柳树的生态修复功能,④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