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4课 科技力量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第4课 科技力量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4课 科技力量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清单
任务内容 任务预期
学前 1.看神话故事,找寻自然界解释不了的现象。2.搜集1-2例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 仔细搜集,网上查阅,必要时可以让家人提供帮助。
学中 1.有序组织“神话穿越”活动。2.小组合作班级分享科学家冲破旧观念、旧束缚,乃至为科学献身的故事。3.完成学习任务单。 1.在“神话穿越”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2.在“神话穿越”活动中感受科技改变观念。3.体会科技改变观念的不易。
学后 思考:你认为我国的科技实力强吗?有哪些短板? 为学习下一课时作铺垫。
◆教学目标
1.通过“神话穿越”活动去主动探索科技的力量。
2.试着用科学知识去说服身边的一些人。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古今对比,了解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想法、不同观念。
2.搜集科学家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了解改变人们观念的艰难历程。
难点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进而付诸行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在神话故事里寻找“非科技”素材,为学生的“神话穿越”活动提供支持。
2.搜集3-5例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
3.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自由组合,对选好的神话故事进行排练。
2.搜集1-2例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个有关“鬼火”的故事。
爷爷曾给我讲过“鬼火”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候,乡下穷,村里人天不亮就要拉一车石灰去外地换米,准备过年。有一天半夜,村里的老张头一个人拉着石灰早早就上路了。天上没有星星,没有月亮,显得很阴森、恐怖。当他经过一片墓地时,突然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忽闪着星星点点的火光,幽蓝幽蓝的。在漆黑的夜里,那火光闪闪烁烁、明明灭灭、飘飘忽忽。老张头害怕极了,全身发抖,但他只能一步一步拉着车向前,因为家里人都等着换米回家过年。第二天回到村里,老张仍很害怕,村里人都知道他遇见“鬼火”了。
世上真的有“鬼火”吗?我常常这样想。
老年人说,“鬼火”一般会出现在有“鬼”的地方,或者是大片的墓地,或者是树林里。墓地里的“鬼”一到晚上就会出来散步,纷纷眨着新奇的“鬼眼”照亮陌生的世界。
师:我小时候听到这故事吓得要命,现在的我一点都不怕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猜想。
师:上了初中,学习了化学,才知道那是迷信,是因为不懂得科学才弄出来的笑话。所谓的“鬼火”其实在自然界很普遍,是因为人的骨头里含有磷元素,尸体腐烂后经过变化,会生成磷化氢,磷化氢的燃点很低,可以自燃,发出蓝色的光。这就是在墓地看到的“鬼火”。其实磷光白天也有,只是在日光下,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罢了。
为什么现在人们不再怕“鬼火”,不再相信有“鬼火”?是因为有了科技!
这是科技的力量,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讲授人们对“鬼火”的认识的转变,引出本课时的主题一科技改变想法。
精彩课堂
活动一:“神话穿越”
1.穿越《西游记》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的故事:三大仙向国王上奏说孙悟空等打死道士、冒充三清事。国王命唐僧等与三大仙赌赛求雨。虎力大仙先登坛弄法,招来风、云、雾、雷、电诸神和四海龙王,被悟空施法阻止,无雨降下。悟空登坛,风雷大作,暴雨倾盆。
一人扮演聪明的孙悟空;其他人(“爱科学”小组成员)穿越到《西游记》的世界,与孙悟空对话。
“爱科学”小组:“孙悟空,你那么厉害,我们想考考你。你敢接受挑战吗?你知道雷声和闪电是怎么来的吗?”
孙悟空:“当然敢呀!是雷公和电母发出来的。”
“爱科学”小组:“不对,科学老师告诉我们,闪电和雷声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面之间或者云内部,发生放电时所伴随的闪光和声响。”
孙悟空:“我才不相信呢!”
“爱科学”小组:“你要是不信,可以和我们一起去科技馆学习和了解一下。”
播放科技馆《雷声和闪电》的视频。
按一下按钮,就能打雷,这并非痴人说梦。在“袖珍科技馆”。很多人体验了一回当“雷公”的感觉。
“仿真雷电”模型看上去很普通:一个透明箱子,里面布置模型树和房屋,当你一按箱子旁边的按钮,箱子里立马出现电闪雷鸣的现象。这是利用正负电荷碰撞放电原理制造的“人工雷电”。
小解说员向体验者现场讲解:夏天热空气上升,与高空中小水滴、尘埃等摩擦,云中产生并聚集大量正电荷或负电荷,带不同电荷的云层碰撞或低层云强大的电荷击穿空气到达地面,都会形成闪电与雷鸣。因此,雷雨天不要在大树下或空旷地逗留。以免被雷电击中。
师:孙悟空,你现在知道了雷声和闪电怎么来的了吗?
孙悟空:哦!我知道了,谢谢你们告诉我真相。
师:同学们,雷公和电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对天神。他们二人掌管天庭雷电。他们的形象不仅出现在《西游记》中,还出现在《山海经》《搜神记》等书中。
在以往科学不够发达的时代,人们都认为雷声和闪电是雷公和电母发出来的。随着科普的发展,人们的想法也随之改变。
2.穿越中西方神话《海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殿堂、城郭、树木等幻景,称为海市蜃楼。
关于海市蜃楼的故事:自古以来,蜃景就为世人所关注。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也曾多次派人去蓬莱寻求灵丹妙药。
“学科学”小组一人扮演秦始皇(或汉武帝);其他人(“学科学”小组成员)穿越到秦(或汉)朝,与秦始皇(或汉武帝)对话。
“学科学”小组:“陛下。您是一代英主,听说您记忆力惊人。您还记得曾派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去寻求灵丹妙药吗?”
秦始皇:“当然记得啦!”
“学科学”小组:“陛下,您确信蓬莱真有仙境和长生不老之药吗?”
秦始皇:“确信呀!方士们都说在海边看到了非常美丽的仙境,仙境里仙来仙往,那里肯定有长生不老之药。”
“学科学”小组:“他们在海边看到的只不过是幻境,是海市蜃楼现象而已!说那里有长生不老之药更是无稽之谈。他们都在骗您呀!”
秦始皇“我才不信呢!”
“学科学”小组:“ 海市蜃楼,其实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光学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陛下要是不信,请看看这些图片和文字记载。”
出示图片、文字。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光学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通常情况下,许多“上蜃景”还会包括其倒影。蜃景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垂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蜃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比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上空经常会出现蜃景。二是出现的时间一致。比如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于每年的五、六月份,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
3.穿越《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
[西汉]·《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用科学”小组一人扮演共工;其他人(“用科学”小组成员)穿越到远古,与共工对话。
“用科学”小组:“共工,你是人们敬仰的水神,你还记得你一时气愤,撞倒不周山,天塌地陷吗?”
共工:“别提啦,我后悔死了。不周山一倒,天塌地陷,洪水泛滥,幸亏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才让人们过上安稳日子。惭愧惭愧!”
“用科学”小组:“你真的以为是你撞倒了不周山吗?你真的以为你是罪人?”
共工:“难道还另有其人?当时我确实撞了一下,没想到就倒了呀!”
“用科学”小组:“其实那不全是你的错。就在你撞向不周山的同时,有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破坏了地球表面的水膜,地球上瞬间火山喷发,山崩地裂,气温骤然升高,水膜就破裂了,变成倾盆大雨落到地面上。这个时候,大洪水也开始了。”
共工:“真的吗?要真是这样,我的罪孽就减轻了。”
“用科学”小组:“你也少点自责。走吧,我们带你去看场大片,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不
周山倒塌、山崩地裂……”
文字释疑:远古时期,地球上空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水膜。水膜过滤了很多紫外线,同时地球上的氧气量充足,没有外泄。由于氧气量充沛,地球上的生物个头都比较大,人类也不例外,两米以上的巨人比比皆是。有了好的环境,人的寿命就会增长,活几百岁是很轻松的事。后来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破坏了地球表面的水膜,加上地球上火山喷发,气温骤然升高,水膜就破裂了,变成倾盆大雨落到地面上。这个时候,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场大洪水。并非共工撞倒了支撑天的不周山而导致天破裂的,而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的结果。
师:同学们,这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古代,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手段,人们常常无法理解很多自然现象。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有了完美的答案。
师:同学们,你们还认为雷声和闪电是雷公和电母发出来的吗?海市蜃楼的幻景是真实存在的吗?远古那场火山喷发、山崩地裂、洪水泛滥的场景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吗?
学生回答。
师:对同样的现象,大家的想法与古人有了很大改变,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科技的发展。
师;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设计意图]教材中提到开展“神话穿越”的活动,但提供的神话科技素材较少、因此活动一又补充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海市蜃楼》,一个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加。上《西游记》,一共三个神话故事,拓宽学生视野。学生可自由选择神话故事进行展演。此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科技改变观念。
活动二:故事汇
1.哥白尼的“日心说”
师;同学们,科技让人们对自然世界有了科学的认识,现在看来,这些认识已经成为常识了,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相当不易。
阅读教材第27页“阅读角”,请同学们边阅读边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单。
“科技改变观念”学习任务单
时间 人物 对地球的看法 支撑其看法的理论或经验
16世纪
17世纪
现在
师巡回指导,了解课堂学情。下面是“用科学”小组完成的学习任务单。
“科技改变观念”学习任务单
时间 人物 对地球的看法 支撑其看法的理论或经验
16世纪 欧洲人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及其他星球都是围绕地球转动的 太阳东升西落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天体运行论》
17世纪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研制了天文望远镜,观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景观
现在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
“用科学”小组展示学习任务单,其他小组评价或纠错,共同完善学习任务单。
师评价。
注:目前科学证明,地球虽然围绕太阳转动,但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说”也有其局限性。科技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推动社会的发展。
师: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接受哥白尼的观点?
预设1:因为当时科技条件差,观测不充分。
预设2:当时教会打压严重,不允许有异端邪说。
师: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在很长时间不被当时的普通人接受,甚至连欧洲的科学家都不接受,这是因为他的学说有一个致命弱点一人们观测不出恒 星的周年视差。而从“日心说”的逻辑上说,恒星周年视差一定是存在的。哥白尼的辩解是它太小,人们观测不到。这个辩解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还没有望远镜的时代,观测仪器确实观测不到。直到1838年,贝塞尔才第一次观测到了一颗恒星(天鹅座61)的周年视差。哥白尼学说直到1838年才被学者们接受,期间虽被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认同,但仍不被其他人广泛认同。
[设计意图]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科学和正确的关系远远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一些东西也并不是因为它正确就能被接受的。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太不容易了,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师:除了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想一想,讲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交流。
师:想一想,在这些故事中科学知识改变了人们哪些原有的观念。
预设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推翻上帝造人论。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在伦敦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由于这个说法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传说,遭到了教会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如果人是从猴子、猩猩进化而来,那么上帝该怎么办?此外,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的知识界也引起了不小争论,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极力反对。)
预设2: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推翻中国无第四纪冰川论。
预设3: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数量成比例”的学说。
师: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现了科学家们为了科学真理,不断探索,是他们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是他们让科学发明创造不断涌现,是他们推动着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
课时总结
同学们,今天大家围绕“科技改变想法”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神话穿越”,同学们与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勇敢对话,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认知,并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二是故事汇,同学们畅所欲言,讲述了一些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科技改变人们的观念不容易!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改变- 一定会实现。
作业布置
思考:你认为我国的科技实力强吗?有哪些短板?
板书设计
第4课 科技力量大
第二课时
活动一:“神话穿越”(孙悟空秦始皇、共工)
活动二:故事汇(哥白尼达尔文、李四光、伽利略)
教学特色
本课设置了“‘神话穿越’ ”“故事汇”两个活动。学生课前有准备,看神话故事,找寻自然界解释不了的现象,也搜集了1-2例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因此,他们能踊跃参与课堂。他们分工明确,积极与神话故事里的主人公对话,童真童趣显露无遗,也积极用科技去改变神话故事里主人公的观念。在分享科学家冲破旧观念、旧束缚的故事时,体会到了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不易。课堂既有教师启发引导,又有直观讲授拓展。寓教于乐、乐思结合的教学活动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课堂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 )不是《西游记》中的故事。
A.倒拔垂杨柳
B.三打白骨精
C.大战红孩儿
2.( )提出了“日心说”。
A.伽利略
B.哥白尼
C.布鲁诺
二、判断题
3.只要是真理,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相信。( )
4“日心说”比“地心说”更先进。( )
答案
1.A 2.B 3.× 4.√
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从《西游记》中寻找科技的影子。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将更多想变为现实。
活动过程:
1.明确活动任务,各自分头查询。
2.小组交流,进行整理。
3.班级分享展示。
如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克隆技术(从动植物的细胞组织中截取一点,就可以克隆出另一个相同的且有生命的动植物);千里眼——遥感技术;顺风耳——手机、录音机。
4.师生共评。
5.活动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