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5.3《友善待人》 教学设计课题 5.3 友善待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材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展开,通过生活情景、探究分享、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友善的含义、地位与价值,掌握践行友善的具体方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的要求,又传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友善”有初步的生活体验,但对其深层内涵、道德地位及践行原则的理解不够系统。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和模仿能力,容易被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感染,但也存在认知误区,如将“友善”等同于“无原则忍让”,或认为“友善只是小事,不必在意”。因此,教学中需结合具体案例化解误区,通过实践引导强化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识到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理解友善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同。 2. 道德修养:掌握友善的含义与践行方法,培养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自觉。 3. 法治观念:明确友善虽属道德范畴,但与讲原则并不冲突,理解“友善需坚守底线”的道理,树立道德与原则并重的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情景体验和案例分析,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增强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5. 责任意识:认识到友善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主动在生活中践行友善行为,乐于用爱心帮助他人,为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贡献力量。重点 友善的含义、地位与价值;践行友善的具体方法(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难点 理解“友善与讲原则的关系”,避免将友善等同于无原则忍让;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友善的践行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以亲切的问候开场,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被陌生人的一个小小善举温暖过?比如排队时的礼让、遇到困难时的帮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与‘温暖’相关的主题——友善待人。” 随后展示本节课核心问题:“友善是什么?为什么要友善待人?怎样做到友善待人?” 明确学习目标。 - 学生活动: 回忆生活中的友善场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初步感知“友善”的生活意义。 通过生活化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导入课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启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讲授新课 1. 理解友善:含义、地位与价值 - 教师活动: ① 组织学生自主预习课本5分钟,要求圈画“友善的含义、地位、意义”等关键词。 ② 展示生活情景:“小薇求职面试时主动与外地求职者互换位置”“小宇与小汽车驾驶员互相礼让”,提问:“结合情景,你对友善的理解是什么?” ③ 总结学生回答,明确“友善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并强调其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④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中“友善带来的影响”, 总结友善的意义: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 学生活动: ① 自主预习并圈画重点,初步梳理知识框架。 ② 结合情景发言,分享对友善的理解,举例说明友善在生活中的表现。 ③ 记录笔记:友善的含义、地位及意义价值。 2. 践行友善:方法探究 - 教师活动: ① 展示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观点:“友善与讲原则冲突”“友善要心怀善意、学会包容”“友善意味着事事忍让”。 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认同哪个观点?为什么?” 引导学生辨析误区。 ③ 总结:友善与讲原则不冲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友善需包容,但不等于事事忍让(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多包容),明确“宽容他人”是友善的首要要求。 - 学生活动: ① 分组讨论观点,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理由。 ② 记录笔记:友善与原则的关系,宽容他人的具体要求。 - 教师活动: ① 播放视频“工厂将员工证件随手扔在地上,导致员工离职”,提问:“如果你是员工,会有什么感受?这说明践行友善需要什么?” ② 讲述“杜甫草堂打枣”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视频和故事传递了践行友善的什么方法?” 总结“换位思考”的要求:将心比心、善解人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分享“宁波神秘好心人‘顺其自然’匿名捐款”的案例,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践行友善还可以怎么做?” 总结“助人为乐”的内涵:关爱不分大小,可从道义支持、物质帮助、精神关怀等方面行动。 - 学生活动: ① 观看视频和故事,结合自身感受发言,分析案例中友善的具体表现。 ② 记录笔记:践行友善的三个方法——宽容他人、换位思考、助人为乐。 4. 课堂小结与启思导行(约5分钟) - 教师活动: ①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逻辑:“友善是什么—为什么要友善—怎样做到友善”,梳理知识框架。 ② 布置即时任务:“请大家在脑海中‘找到你身边的好人’,想想他们的友善行为体现了本节课的哪些知识点?” 鼓励学生课后用实际行动践行友善。 - 学生活动: ① 跟随教师梳理知识,巩固重点内容。 ② 回忆身边的友善事例,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关联。 通过自主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结合真实情景让学生直观理解友善的内涵,从生活体验上升到理论认知,落实“政治认同”和“道德修养”目标。 通过观点辨析化解认知误区,让学生理解友善的边界,培养辩证思维,落实“法治观念”和“健全人格”目标。 通过视频、故事等多元素材,让学生从反面教训和正面案例中提炼友善的践行方法,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落实“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目标。 通过小结强化知识体系,通过“找身边好人”的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友善行为,激发践行友善的主动性,落实“责任意识”目标。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探究—体验—实践”的流程,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亮点在于: 1. 贴近生活的情景和案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小薇礼让、工厂扔证件等例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友善的重要性; 2. 观点辨析环节设计巧妙,帮助学生澄清了“友善=忍让”的误区,培养了辩证思维; 3. 核心素养目标贯穿始终,尤其是“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践行方法)得到充分落实。 不足与改进方向: 1. 学生讨论时间可适当延长,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分享观点,尤其是对“原则问题不让步”的具体案例,可补充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2. 课后实践环节可设计更具体的任务,如“一周友善行动记录”,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长期行为习惯; 3. 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关注不足,后续教学中需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其参与发言。 总体而言,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了友善的内涵与价值,为其在生活中践行友善奠定了基础,但需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