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珍视自由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珍视自由 表格式教案 2025-2026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7.1《珍视自由》 教学设计
课题 7.1 珍视自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法治教育”模块的重要内容。通过剖析自由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帮助学生打破“自由即随心所欲”的误区,建立“规则与自由辩证统一”的认知。教材内容以“生活观察—案例分析—理论总结”为逻辑主线,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涵解读,既注重法治知识的传递,也强调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自由”有天然的向往与探索欲,常通过生活经验(如校园规则、网络言论)感知自由,但易陷入“无限制自由”的认知误区,将“自由”等同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且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尊重他人自由”的主动意识。此外,他们喜欢具象化、情境化的学习方式,对案例分析、故事分享的参与度较高,抽象理论理解能力较弱,需借助生活化案例降低认知难度。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涵(受法律规范制约、权利与义务对等),认同“自由需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观点,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同。 2. 道德修养:树立“尊重他人自由”的道德意识,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观,在生活中践行“不损害他人权利”的道德准则。 3. 法治观念:明确自由的边界是法律与道德,知晓公民应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学会依法行使权利、依法维权,认识到“违法行使自由会承担法律责任”。 4. 健全人格:克服“绝对自由”的片面认知,形成“规则保障自由”的理性思维,培养面对自由与约束时的辩证思考能力,塑造负责任的人格。 5. 责任意识:意识到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联,承担“遵守规则以维护自由”的责任,在网络、校园等场景中主动规范自身言行,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
重点 自由的科学内涵(在法律与道德规则前提下的自主性);珍视自由的具体做法(珍惜权利、依法行使权利、尊重他人权利)。
难点 理解“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打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自由”的误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以“自由”为话题切入,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诗句唤起学生对自由的美好联想,接着提问:“大家心里,自由具体是什么样子的?请分享你的感受。” 待3-4名学生分享后,追问:“如果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什么生活中会有那么多规则?我们该如何真正理解并守护自由?” 最后引出课题——《7.1 珍视自由》。 学生具体活动: 倾听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如“周末自由安排时间”“课后自由玩耍”)分享对自由的感受;思考教师的追问,产生“自由是否有边界”的认知困惑,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诗句营造情感共鸣,借助学生的真实感受拉近“自由”与生活的距离,再以矛盾性追问打破学生的固有认知,自然导入课题,为新课教授铺垫探究氛围。
讲授新课 解读自由的内涵与地位 - 教师具体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自主预习,明确预习任务:“阅读课本,圈画‘自由的地位’和‘自由的含义’,并思考‘课本中对自由的解读与你之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 预习结束后,呈现“生活观察”中的三个观点(“自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由应完全由自己做主,为何有规矩”“遵守社会规则才能享有真正自由”),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 结合“孙悟空给唐僧画圈”的类比,讲解自由的内涵:“圈看似是约束,实则是保护,自由就是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前提下,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自主性。” 随后板书“自由的地位”(人类永恒追求、社会活力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并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特点”(受法律制约、权利义务对等、与社会发展条件适应)。 - 学生具体活动: 1. 按要求自主预习,圈画关键内容,对比课本解读与自身原有认知的差异。 2. 分组讨论三个观点,派代表发言,明确“赞同最后一个观点”,并结合生活案例(如“过马路遵守红绿灯才能保障通行自由”)说明理由。 3. 倾听教师类比与讲解,记录笔记,修正“自由即随心所欲”的误区。 分析自由的价值 - 教师具体活动: 1. 开展“故事分享”活动,讲述“强行将马关在笼子里导致马失去活力”“限制鸟的飞行空间导致鸟无法生存”的案例,提问:“这两个案例说明自由对个体有什么作用?” 2. 呈现“阅读感悟”材料(改革开放40多年来,自主生产、消费的自由度提高推动社会发展),追问:“这体现了自由对社会有什么价值?” 3. 总结自由的价值:个人层面(促进全面发展、培养才能、展示个性、实现梦想);社会层面(推动繁荣进步、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创造),并板书核心要点。 - 学生具体活动: 1. 倾听案例,思考并回答“自由能让个体发挥本性、实现发展”。 2. 阅读材料,结合生活观察(如“市场经济中商家可自主定价”),总结“自由能调动积极性,推动社会发展”。 3. 记录笔记,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的关联”。 探究珍视自由的做法 - 教师具体活动: 1. 第一点: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 呈现“小周吃面发现头发”的案例,提问:“如果你是小周,会怎么做?这体现了对自由的什么态度?” - 引导学生说出“协商、打12315举报”等维权方式,讲解:“维权是珍惜权利的表现,我们要知晓权利价值,权利受侵犯时敢于捍卫。” 板书该要点及做法。 2. 第二点:依法行使权利 - 展示“风筝断线后坠落”的图片,提问:“风筝的线是什么?断线为什么会坠落?这对我们理解自由有什么启示?” - 组织“假设讨论”:“如果一个月内所有规则消失,世界会变成怎样?” 引导学生分析“无规则会导致混乱、伤害”,进而总结:“自由是有限制的,需依法行使,否则会走向自由的反面。” 板书该要点。 3. 第三点:尊重他人的权利 - 呈现“唐某在网上侮辱诽谤关某,最终道歉赔偿”的案例,提问:“唐某的言行错在哪里?如果你是关某,会如何维权?这启示我们珍视自由要做到什么?” - 引导学生得出“唐某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珍视自由需尊重他人权利”,结合“网络言论自由”补充:“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发言需尊重他人。” 板书该要点。 4. 汇总“珍视自由的三点做法”,强调这是本课重难点,让学生齐读以强化记忆。 - 学生具体活动: 1. 针对“小周案例”,积极发言分享维权方式,理解“珍惜权利需主动维权”。 2. 观察风筝图片,思考并回答“线是规则,断线失去保护”;参与“无规则讨论”,列举“交通混乱、财产受损”等场景,认同“自由需依法行使”。 3. 分析“唐某案例”,指出“侵犯他人权利”,说出“和解、调解、诉讼”等维权途径,明确“珍视自由要尊重他人”。 4. 齐读重难点,梳理笔记逻辑。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具体活动: 以“自由是什么(内涵与地位)—为什么要珍视自由(价值)—怎么做(三点做法)”为逻辑主线,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核心内容,用思维导图形式在黑板上呈现知识框架,强化知识体系。 - 学生具体活动: 跟随教师回顾,对照笔记补充完善,在脑海中构建“自由”的完整知识框架。 通过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提取能力;借助生活化观点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接近科学的自由观;“孙悟空画圈”的类比降低抽象概念难度,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联”。 通过动物案例让学生直观感知自由对个体的重要性,再结合改革开放的宏观材料,引导学生从个人延伸到社会,形成“自由价值的两层认知”,符合初中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通过三个递进的案例与活动,从“维护自身权利”到“规范自身行为”,再到“尊重他人权利”,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掌握珍视自由的做法;“风筝类比”“无规则假设”等设计贴合学生认知,帮助突破“自由与规则关系”的难点。 通过结构化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逻辑,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体系,加深记忆与理解。
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教学反思 1. 优点:本课以“生活案例+情境活动”为核心,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如“孙悟空画圈”“风筝断线”等类比直观易懂,有效突破了“自由与规则关系”的难点;通过“自主预习—讨论—总结”的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核心素养目标中“法治观念”“道德修养”等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讨论落地,未流于形式。 2. 不足:在“自由的价值”环节,仅通过材料与案例引导,未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如“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帮助”)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珍视自由的做法”中,对“依法行使权利”的法律依据(如具体宪法条文)提及较少,学生对“权利的合法性”认知不够深入。 3. 改进方向:后续教学中,可在“自由的价值”环节增加“我的自由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强化情感共鸣;在“依法行使权利”部分,补充“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增强教学的法治专业性;同时,可增加课后实践任务(如“调查身边侵犯他人自由的行为”),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