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4.2《遵守规则》 教学设计课题 4.2 遵守规则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社会规则的延续内容,承接上一课《维护秩序靠规则》,进一步探讨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教材通过生活实例、故事分享、探究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内涵、方法及意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知行合一,强调在实践中遵守规则,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规则已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规则意识淡薄、自律性不足等问题。他们能够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但在面对具体情境时,可能会因各种因素(如从众心理、侥幸心理等)而违反规则。此外,学生对规则的动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规则改进和完善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遵守规则的内涵,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和参与规则完善的意识。核心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遵守规则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理解规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2.道德修养:培养自律意识和慎独精神,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规则,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3.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了解规则的动态性,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4.健全人格:通过遵守规则,培养理性、自律、负责的人格特质,学会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5.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遵守规则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责任,主动承担起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义务,同时积极参与规则的完善。重点 遵守规则的具体要求(增强规则意识、他律与自律、维护规则、完善规则);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规则。难点 理解规则的动态性,培养参与规则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到自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不讲规则的丁一》,引导学生观察丁一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思考:“丁一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如何遵守规则?”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遵守规则》。 -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结合视频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明确本课学习的核心内容。 通过生活化的视频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讲授新课 1. 自觉遵守规则 - 教师活动: - 展示“生活观察”中三位同学的讨论内容(村民践行村规民约、爸爸遵守工厂规章制度、小区业主遵守《文明停车公约》),提问:“结合他们的交流,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规则?” - 讲述“许衡不食无主梨”的故事,提问:“你是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个观点的?” - 总结自觉遵守规则的要求:增强规则意识,从内心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行动的准则。 - 学生活动: - 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三位同学的交流内容,总结对待规则的态度(自觉遵守、参与制定和完善)。 - 思考“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含义,认识到遵守规则需要内心的敬畏和自律。 - 记录自觉遵守规则的要求,做好笔记。 2. 他律与自律 - 教师活动: - 创设情境:“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准备过马路,此时是红灯,但四周没有摄像头,你会闯红灯吗?如果路口安装了监控,你还会闯红灯吗?”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选择?这说明了什么?” - 讲述“杨震的四知精神”故事,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总结他律与自律的含义及关系:他律是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自律是自我约束,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 学生活动: - 参与情境讨论,分享自己在不同情况下的选择及原因,认识到自律和他律的重要性。 - 分析“杨震的四知精神”,理解在无人监督时更要坚守原则。 - 记录他律与自律的含义及关系,做好笔记。 3. 坚定维护规则 - 教师活动: - 展示“探究与分享”中公共博物馆的不文明行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针对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会如何撰写‘参观须知’?” - 提问:“如果你在排队时有人插队,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维护规则的方法。 - 总结维护规则的要求:一方面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如“有礼、有理、有节”的劝导技巧)。 - 学生活动: - 分组讨论并撰写“参观须知”,明确参观时应遵守的规则。 - 分享自己在面对插队行为时的处理方法,学习正确的维护规则方式。 - 记录维护规则的要求,做好笔记。 4. 积极完善规则 - 教师活动: - 提问:“我们遵守的规则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的动态性。 - 分析规则变化的三种情况:制定新规则(如网络规则)、废除旧规则(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调整和改进现有规则(如全面取消农业税)。 - 总结积极完善规则的要求: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 学生活动: - 思考并回答规则是否一成不变的问题,认识到规则的动态性。 - 分析规则变化的具体案例,理解规则改进和完善的必要性。 - 记录积极完善规则的要求,做好笔记。 5. 课堂总结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梳理知识框架:遵守规则的要求(增强规则意识、他律与自律、维护规则、完善规则)。 -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梳理知识,形成对本课内容的整体认知。 6. 启思导行 - 教师活动:展示“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的案例,提问:“你是怎么看待上述行为的?针对此现象,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呢?”布置课后思考任务。 -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案例中的问题,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对完善相关规则的建议。 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道德修养。 通过情境模拟和故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自律和他律的内涵及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慎独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和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维护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恰当的方法维护规则。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动态性,培养学生参与规则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巩固本课所学核心内容。 通过课后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故事分享、情境模拟、探究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生活场景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遵守规则的内涵和要求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讲解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时,通过情境讨论和故事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自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自律,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实践。后续可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自律挑战周”等,帮助学生培养自律习惯。 在讨论规则的动态性和完善规则时,部分学生对规则的改进和完善缺乏实际体验,参与意识不强。后续可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规则制定和完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时间分配上,“积极完善规则”部分的讨论时间略显紧张,可适当调整前面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深入探究。 对学生的评价多以口头表扬为主,后续可设计更具体的评价方式,如小组积分、课堂表现记录表等,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