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5.1《文明有礼》 教学设计课题 5.1 文明有礼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五课第一框“文明有礼”,是“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教材围绕“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和“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展开,通过生活情境、案例分析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从生活细节践行礼仪,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礼仪”有初步感知,但缺乏系统认识。一方面,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接触过师生问候、排队等礼仪行为,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忽视礼仪细节的问题(如沉迷手机、餐桌礼仪缺失等),对礼仪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刻。此外,初中生乐于参与情境讨论和实践活动,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情感认同。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理解文明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认同“礼仪之邦”的文化传承,增强对国家形象的责任感。 2. 道德修养:认识文明有礼对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他人、谦逊友善的道德品质。 3. 法治观念:明确文明有礼是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因无礼行为引发矛盾。 4. 健全人格:通过情境反思,学会换位思考,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共情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5. 责任意识:树立“文明有礼从我做起”的意识,主动承担维护社会风尚和国家形象的责任。重点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难点 将文明有礼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言谈文明、举止端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情境唤醒,传承共鸣 1. 教师活动: - 播放课前师生互相鞠躬问好的短视频。 提问:“每天上课前的‘老师好、同学们好’和鞠躬,大家觉得只是一种形式吗?” -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鞠躬”的细节,补充:“古人见先生躬身行礼,今天我们依然如此,这一弯腰藏着什么?” - 点明课题:“这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5.1《文明有礼》。” 2. 学生活动: - 观看视频,结合自身经历思考问候礼仪的意义。 - 自由发言:分享对“鞠躬问候”的感受(如“尊重”“温暖”“传承”等)。 从学生日常体验切入,通过古今礼仪对比,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导入课题,初步感知“文明有礼”的文化传承性。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明辨礼仪——初识“有礼”与“无礼” 1. 教师活动: - 展示图片/文字案例(自觉排队、握手问好、破坏公物、乱扔垃圾等),提问:“这些行为是有礼还是无礼?为什么?” - 引用古语“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明确文明有礼是个人、社会、国家的行为准则) 2. 学生活动: - 自主判断行为性质,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 齐读古语,结合案例总结文明有礼的基本内涵。 第二部分:情境反思——文明有礼对个人的意义 1. 教师活动: - 呈现情境:“小岩一家聚餐时,脚翘茶几、玩手机不理人、抢先夹菜、顶撞父母”,提问:“小岩哪些行为不合适?如果你是客人,会有什么感受?” - 引导学生讨论改进建议,总结:“文明有礼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能赢得尊重与认可。” 2. 学生活动: - 小组讨论情境中的问题行为,派代表分享观点。 - 换位思考:模拟客人的感受,反思无礼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部分:生活延伸——文明有礼对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1. 教师活动: - 过渡:“小岩改过后,在校园发现‘说脏话、破坏公物’等现象,这些会给校园带来什么影响?”(引导学生联系社会:无礼行为会引发矛盾,破坏和谐) - 展示“长城刻字、出国游客乱扔垃圾”等图片,提问:“这些行为会影响国家形象吗?为什么?”(总结: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关乎国家尊严) 2. 学生活动: - 结合自身校园经历,列举不文明现象及其危害。 - 讨论国家形象与个人礼仪的关系,明确“礼仪之邦”的责任。 第四部分:实践探究——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 1. 教师活动: - 引用总书记讲话:“建立规范礼仪制度,在活动中养成礼仪”,提问:“这启示我们如何培养文明有礼的习惯?” - 呈现案例“五里与无礼”(问路因态度不同结果不同)和“公共场所不雅举止”图片,引导总结:“言谈文明、举止端庄是基本要求。” - 播放视频“小男孩向礼让司机鞠躬”,强调:“文明有礼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小事做起。” 2. 学生活动: - 结合案例归纳做法:言谈温和、着装得体、尊重他人等。 - 分享自己能践行的文明小事(如主动问好、排队礼让)。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 教师活动: - 梳理本课知识点:文明有礼的三大意义(个人、社会、国家)和两大要求(言谈举止、践行反思)。 - 布置作业:“小组合作设计‘陌生长辈来家做客’的待客礼仪情景剧,下节课抽签表演。” 2. 学生活动: - 齐声回顾核心知识点,记录作业要求。 - 课后分组讨论剧本,分工准备表演。 通过直观案例区分“有礼”与“无礼”,结合古语提升认知高度,为后续学习铺垫理论基础。 通过生活化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在批判与建议中理解“文明有礼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强化道德反思能力。 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国家,通过现实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文明有礼的社会价值和国家意义,提升责任意识。 结合权威论述和正反案例,将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指南,鼓励学生从细节践行礼仪,强化实践意识。 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通过实践作业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能力,巩固学习效果。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 以“情境+案例”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参与热情; - 古今结合、从个人到国家的逻辑层层递进,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 - 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环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2. 不足与改进: - 部分学生对“国家形象与个人礼仪”的关联理解较浅,可增加更多国际交往的正面案例(如冬奥会志愿者礼仪); - 时间分配较紧,个别小组讨论不够充分,下次可适当延长情境分析时间; - 作业反馈需更具体,可在下节课表演后增加“礼仪点评”环节,强化实践指导。 3. 未来方向: 后续可结合校园礼仪评比活动,将课堂知识与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实现“学礼、明礼、守礼”的长效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