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5.2《诚实守信》 教学设计课题 5.2 诚实守信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第5课第2课时,是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结合点。教材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逻辑主线,从诚信的内涵入手,结合传统美德、法律原则、社会现实案例等,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掌握践行诚信的具体方法。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强调道德层面的价值引领,也突出法治层面的行为规范,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诚信”有初步的生活认知,如知道考试作弊、撒谎是不诚信的行为,但对诚信的深层内涵、法律地位及社会意义理解不够全面。同时,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容易被案例、故事、互动活动吸引,但在面对“善意的谎言”“诚信与利益冲突”等复杂情境时,缺乏辩证分析能力。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诚信吃亏”的错误认知,需要通过正向引导和现实案例纠正。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认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诚信在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 道德修养: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愿意在生活中践行诚信,将诚信内化为个人品德修养。 3. 法治观念:了解诚信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认识到失信行为的法律后果,增强依法诚信行事的意识。 4. 健全人格: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辩证看待诚信,既能坚守诚信原则,又能讲究策略与方法,培养理性、智慧的人格特质。 5. 责任意识:明确诚信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主动维护个人和社会的诚信体系,承担起传承诚信文化的责任。重点 诚信的重要性(对个人、社会、企业的意义);践行诚信的具体要求。难点 如何在复杂情境中践行诚信(如区分“善意的谎言”与不诚信行为,平衡诚信原则与方式方法);理解诚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义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找茬辨真伪”——情境激趣导入 1. 教师活动: 出示几组正版与盗版产品的对比图片(如雕牌与周住牌、红牛与红午、奥利奥与澳利澳),提问:“同学们,这些产品看起来相似,但仔细看却有差别。如果花正版的钱买到盗版,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言后总结:“大家的气愤源于对‘诚信’的期待,商家不诚信会伤害消费者,而诚信是我们社会运行的基石。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诚实守信。” 2.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识别正版与盗版的区别,结合生活体验分享感受(气愤、失望等),明确对商家诚信的期待。 通过贴近生活的“找茬”游戏,激发学生兴趣,从现实问题切入,自然引出“诚信”主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诚信的重要性。讲授新课 自主预习:梳理诚信内涵 教师活动:布置预习任务:“请用5分钟阅读课本,找到‘什么是诚实守信’的答案,并用圈划标记关键词。” 时间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答案。 2.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圈划“诚”“信”的含义及“诚实守信”的定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并主动发言分享。 生活观察:诚信的道德传承与法律地位 1. 教师活动: - 创设情境:“期末考试期间,学校设立‘诚信考场’,全凭自律,你会报名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诚信考场对自律和道德习惯的意义。 -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诚信的典故?”结合学生回答(如曾子杀猪、一诺千金),强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播放普法小课堂视频,讲解“诚信是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课本“相关链接”,明确法律对民事主体“讲诚实、重诺言、守信用”的要求。 2. 学生活动:参与“诚信考场”讨论,分享报名意愿及理由;列举诚信典故,感受传统美德;观看视频后理解诚信的法律地位,标记课本重点内容。 案例探究:诚信的重要性 1. 教师活动: - 播放“考试作弊后果”的新闻案例视频,提问:“诚信对个人有什么重要性?”引导学生总结:“人以诚信立身,失信则寸步难行。” - 结合杜正云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的事迹,提问:“诚信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总结:“诚信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形成良好风尚。” - 播放“胖东来靠诚信赢得口碑”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消费者愿意选择诚信企业?”总结:“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带来持久效益。” - 梳理总结:诚信对个人、社会、企业的重要意义。 2.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结合案例分析诚信在不同层面的重要性,记录讨论结果并代表发言。 观点辨析:践行诚信的要求 1. 教师活动: - 呈现三位同学的观点:“讲诚信就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讲诚信容易吃亏”“善意的谎言不违背诚信”,组织学生讨论:“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引导学生明确:诚信是立身之本,短期“好处”不可持续;善意的谎言需把握“善意与真诚的平衡”。 - 分享小故事:“三人评价婴儿,说‘孩子将来会死’的人被打”,提问:“他说的是真话,为什么被打?”总结:“践行诚信要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 - 结合“老赖受限”案例,讲解失信后果(禁止乘坐交通工具、贷款受限等),强调:“要遵纪守法,珍惜诚信记录,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 - 梳理践行诚信的要求:真诚待人、履行承诺;讲究策略、注重方法;遵纪守法、珍惜记录。 2. 学生活动:参与观点辩论,发表对“诚信与吃亏”“善意的谎言”的看法;分析故事寓意,理解诚信的灵活性;结合“老赖”案例,认识诚信记录的重要性,记录践行诚信的具体方法。 课堂小结:梳理逻辑主线 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主线,总结诚信的内涵、重要性及践行要求,强调“人人都是诚信的受益者和践行者”。 2.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梳理知识框架,自主复述核心知识点,明确本课逻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本梳理明确诚信的基本内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生活情境和传统文化典故,强化诚信的道德属性;通过普法视频和课本链接,明确诚信的法律属性,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结合 通过真实案例和视频素材,让学生从个人、社会、企业三个维度直观感受诚信的价值,突破教学重点。 :通过观点辨析和故事分析,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诚信,突破“复杂情境中如何践行诚信”的难点;通过“老赖”案例增强法治观念,强化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小结板书 展示PPT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预习—案例探究—观点辨析—总结梳理”的流程,实现了从生活体验到理论认知再到实践指导的递进,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2. 优势在于:一是选取的案例(盗版产品、诚信考场、胖东来、老赖)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课堂的代入感;二是通过“找茬游戏”“观点辩论”等互动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融合道德与法治视角,既强调传统美德的传承,又突出法律原则的约束,落实了核心素养目标。 3. 不足与改进:一是在“善意的谎言”等复杂情境的讨论中,部分学生辩证分析能力不足,后续可增加更多生活化案例(如医生对重症患者的隐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二是对“诚信记录”的讲解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征信案例(如校园贷款失信),增强针对性;三是课后可布置实践作业(如“我的诚信小故事”征集),延伸课堂效果,强化诚信行为的践行。 4. 总体而言,本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未来需更注重理论与生活的深度结合,让诚信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