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历史日常背诵提纲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本目的)。3、★口号:“自强”“求富”4、★领导阶级及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5、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6、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③创办民用企业(“求富”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④组建新式洋枪队;海防【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规模最大、1888正式);1885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7、评价洋务运动:(1)★★★★【进步性】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运动(现代化开端);②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局限性】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8、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9、启示:在双半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二)边疆危机1、美、日侵略台湾:美军进犯台湾失败后支持日本;1874沈葆桢入台抗日;1879日本非法占领琉球,清拒绝承认;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意义】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2、收复新疆:阿古柏入侵新疆,英俄支持,俄国占领伊犁。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意义】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3、中法战争:①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受邀助越抗法。②1883底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袭击马尾军港;③刘铭传在台北击退法军;④1885年初,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⑤清政府与法国签订《越南条款》,法国侵略势力侵入云南、广西。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1、原因:①根本原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①丰岛战役;②平壤战役(左宝贵);③黄海海战(爱国将领邓世昌率致远舰冲向敌军,壮烈牺牲);④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2万余中国民众遇难);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失败)。3、结果: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4、《马关条约》内容:★★内容【口诀:割、赔、通、厂】 条约影响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加剧财政危机,加重人民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列强经济入侵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5、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①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②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③列强通过投资设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美国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利益均等、各国都可以享有在华利益)。(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产生——甲午战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大生纱厂、“实业救国”】【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沿江大城市)【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6课 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1、★领导阶级及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3、序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引发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4、维新派活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宣传变法,推动变法思想传播。5、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6-1898.9】(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结果:1898.9.21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影响: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7、失败原因:①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政治经验,没能发动群众;②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8、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领导阶级及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没有反封建】。2、★口号:“扶清灭洋”。【评价:“灭洋”表达反帝、盲目排外;“扶清”反映对清政府认识不清;迷信色彩。】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剿灭→招抚→剿灭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主观/根本);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客观)。5、★★影响/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1、原因:①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②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进一步瓜分中国。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3、经过:①廊坊阻击战②攻占大沽炮台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④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⑤攻陷北京。4、结果:1901年,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时间、条约对象: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2)★★《辛丑条约》内容【口诀:赔、惩、禁、拆、划、改】: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作担保;②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③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④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5、★★★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没有割地】,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耻辱。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二单元课前背诵题目1、洋务运动的时间、主张、口号、根本目的、进步性2、《马关条约》内容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3、戊戌变法的主张和影响4、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影响;《辛丑条约》内容中的“禁”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