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气象观测》 1.测量气温 教学设计
单元 《气象观测》 课题 1.测量气温 课时 1
设计 电话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0.1天气与气候
内容要求 1.1.1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0.1.1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单位是摄氏度;认识气温计的结构,学习识读气温计的正确方法。 科学思维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逐渐形成推理论证意识。 探究实践 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的气温,通过观察柱状统计图,分析气温规律。 态度责任 在测量气温活动中,能保持对气象研究的兴趣,感受工具的使用对测量精准性带来的作用。 (以上内容以教学指南为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能够提出与气温有关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通过观察和教师讲解,能够准确说出气温计的组成。 3.通过小组探究和教师讲解,能够正确读出气温计的数据。 4.能够使用气温计测量并描述某地一天当中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通过观察和教师讲解,能够准确说出气温计的组成。 2.通过小组探究和教师讲解,能够正确读出气温计的数据。 3.能够使用气温计测量并描述某地一天当中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
教学 准备 教师:课件、记录单、气温计、抽拉气温计模型。(以教学指南为准)
学生:学生记录单。(以教学指南为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
一、问题情境(5分钟)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欢迎加入小小气象员探险队!今天我们要完成一项神秘的任务——寻找“天气宝藏”,但是要宝藏,必须先破解气温密码。接下来,我们由几个任务要发布,完成任务就可以解开密码。 生:好,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师:(出示一张图片对比图),一位同学觉得今天很热,另一位同学觉得好冷,那今天到底是冷还是热呢?你们所说的冷、热指的是什么呢? 生:“温度”“气温”。 师:很好,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感觉都是不准确的,就像这个太阳一样,有的时候看上去很大,有的时候会看上去有点小,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太阳的大小是不变的。而人体感官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冷热的感觉通常是不准确的,我们需要借助科学仪器进行测量。 师:在生活中,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 同学们看下天气日历,我们是如何测量出气温的呢? 生:温度计、气温计。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需求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话导入,通过不同的学生对冷热感受的不同,引发学生测量气温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将冷热与气温高低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以“小小气象员破解气温密码,寻找天气宝藏”为情景主线,设计学习任务 分析:学生的表现热情、兴奋,说明拉近学生与气温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结论(30分钟) 任务一:气温计结构侦探 师:我们都知道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气温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仪器。如果我要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就要使用气温计,那我们来看看气温计长什么样(出示气温计)。 要求:观察气温计的结构,了解气温计的测量单位、测量范围和刻度。 学生观察气温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气温计的组成部分。 提问: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气温计的组成吗? 回答:(上台为大家介绍)我发现了背板是塑料板。玻璃泡和玻璃管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有红色的液体就是液柱。液柱是可以变化的,用手轻轻捂住玻璃泡,液柱就会升高。刻度在旁边,像尺子一样。测量单位在最上面,好像一个符号。 师:说得真全面,还把自己的小发现和大家分享了,真棒!还有谁要补充吗?这个小符号谁认识? 回答2:“这个符号摄氏度。” 提问:“你知道得真多!表扬你!左上角一个小圈,右边一个大写的C,这就是摄氏度的符号,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回答3:“我知道!0以下就是零下多少度了,天气预报里常常这么讲。” 提问:“大家太棒啦!是的,零的上面是零上某某摄氏度,但是我们一般可以省略“零上”不说,零以下就是零下某某摄氏度了,“零下”不能省略的。全班同学这么快就完成老师的挑战了。师总结:温度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玻璃管、玻璃泡、液柱、刻度和单位。 小贴士:观察气温计时要轻拿轻放;如发现气温计破裂,要立即向老师报告。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师:那我再出两个附加题考考大家,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注意了,最上面和最下面的温度要怎么念呢?” 回答:“这个温度计最高可以测到50摄氏度,最低可以测到零下30摄氏度。” 提问:“真聪明,直接看最上和最下的温度数,就是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那每一个小格子又代表什么呢?” 回答:“每一个小格子是2摄氏度,因为刚好5个小格子是10摄氏度!” 提问:“算得真快,很棒! 出示图片: 我们在读气温计的读数的时候,眼睛要平视红色的液面部分,才能读得准 小贴士: 读数时眼睛要和液面的顶端平视。 在测量的过程中,液柱会随着温度的变化上下移动,要等液柱停下来不动的时候再测量、记录。 读数闯关 根据读数在气温计上画出对应的液柱。完成学习单上的读数练习,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单,请同学们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纠错,再次巩固方法。结合抽拉气温计模型的练习,让学生来抽拉。小组每人一次抽拉的机会,请三个学生上来演示抽拉。(调整教学内容,学习后,利用抽拉气温计模型,让学生来实际操作,会读),学生拉动红纸片表示,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任务二:测量气温大行动 师激趣:学会了读数的方法,我们来想不想看看气温计上显示的今天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多少?室内与室外的气温相同吗? 激疑:气温测量结果不同,哪块区域的气温才是正确的气温呢? 师提示: 室外阴凉处才是最合理的室外温度。其他地方测量出来的温度都不准确,要么偏高,要么偏低。观看视频讲解。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去实地测量不同时间段同一地方的温度。 以下是气温计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出示教师测得某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根据气温记录表绘制校园气温变化图,请同学们思考下一天中白天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任务三:发现气温的秘密 生1:通过观察柱状图我们能清晰地看出,气温从 8 点到 12 点上升比较快,从 12 点到14点上升相对慢了一些。 师:说得很清晰!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2:最高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气温在上午会逐渐上升,14点时温度最高,之后气温会逐渐下降。 师:掌声送给大家!大家不但关注到了数据的变化,还关注到了每个时间段内的变化,太棒了!说出的话也十分严谨,真厉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一天中气温变化的科学原理: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也逐渐升高;到了午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之后,太阳逐渐西斜,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也随之逐渐降低。 气象预报通常会报一天(24小时)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阅读与新知 师: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大家知道我们气象站的气温测量是在哪里完成的吗? 生:百叶箱 师: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的仪器的木箱,它的四壁用木片做成百叶窗式,一面是门,顶顶和箱底用高低不同的几块木板制成,箱内外涂白漆,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箱门朝北,箱底离地面1.5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百叶箱的视频,你能在视频中找到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吗? (1)为什么采用百叶窗造型?(百叶窗的设计使雨水不容易进入,因其间隙的设计,起到很好的通风作用,还能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2)外壁为什么选用白色,不用其他颜色?(白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比其他颜色吸收更少的热量其他颜色通常会吸收更多的光线,从而更容易转化为热量,从而使物体变热,另一方面,白色能都反射所有的短波,因此,光不会变成热量,白色的箱体将阳光反射掉,箱体避免被烤得过热) (3)为什么要建在草坪上?(草坪的光和热的反射影响最小) (4)箱门朝北是出于什么考虑?(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箱内) (5)距离地面多高合适?为什么?(距离地面1.5米处,这个高度不容易受地表温度的影响,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可以真实地反映天气的气温情况。) (6)为什么百叶箱的四壁要用两层倾斜的薄木板条组成? (这样可以使百叶箱有很好的通风性能,同时又使箱内仪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和雨雪的影响,从而保障观测数据的代表性。) 应用与迁移 师:我们知道了气温计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下空气湿度的测量吧,播放视频,讲解不同空气湿度计的测量,电子湿度计直接在面板上显示湿度,圆盘湿度计,则看指针的指示数,示数高则表示湿度大,示数低表示湿度低。 【设计意图】 气温计的使用是本课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温计的结构、单位、量程、刻度、功能等。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试错、讨论,到教师指导,能够更加深刻地明晰如何正确地对气温计读数。气温计的读数是完成后续教学的关键,本环节从观察气温计的结构和气温计读数方法两部分来教学,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会气温计读数,为实际测量气温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读数在气温计上画出对应的液柱,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测量过程。此活动是对知识的逆向运用,能有效检验学生对气温计刻度认读和原理理解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时刻同一地点的气温是不同的。学生通过触手可及的实验活动展开思考,辨分前期的观念,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观念。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一天内气温变化柱状图,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处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体会初步的数据处理过程,从而总结气温变化规律。此环节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气温计的使用方法,还培养了数据分析和归纳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实际数据中发现气温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百叶箱认识,以及对百叶箱需要遵循的条件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标准化测量的意义。 与课堂导入情境相呼应,使学生初步感知天气对人类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为下一课学习作铺垫。 【设计意图】 将阅读与新知与应用迁移调整了教学顺序,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知识迁移理论强调学生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测量空气湿度这一环节,让学生从气温测量拓展到空气湿度测量,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 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自己之前的认识有局限性,这样在引起认知冲突的同时为学生添加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观念,完成科学知识的整合。
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 总结 同学们,大家非常棒,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破解了气温密码,科学工具帮助我们精确测量,数据分析让环境更美好,恭喜大家成为小小气象员。我们学会了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掌握了温度的正确读法和写法。了解了百叶箱的设计原理,认识了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四、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1.1测量气温 单位:摄氏度,℃ ℉ 工具:气温计 使用方法:平视;室外阴凉处 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