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测量风力大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测量风力大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气象观察》3.测量风力大小 教学设计
单元 《气象观测》 课题 3.测量风力大小 课时 1
设计 学校 电话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0.1 天气和气候
内容要求 10.1中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理解风力是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 科学思维 能够依据户外物体的状态来估测风力等级。 探究实践 掌握使用风杯式风力计测量风力大小的方法。 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的信息;认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以上内容以教学指南为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够说出风力的概念,并会使用风力计测量风力大小。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知道风力大小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不同地点测量的风力大小不一样。
教学 准备 教师:PPT(以教学指南为准)
学生:风力计(以教学指南为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
一、问题与假设(5分钟) 1.情境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风力。你知道什么叫风力吗? 生:风吹的力量。 师:风吹到物体上的力度是风力。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你猜猜哪边的风力大?哪边的风力?小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1幅图风力大,第2幅图的风力小。 师:为什么这么认为? 生:第一幅图柳树枝已经别风吹起来了,第二幅图中的树枝还是下垂的。 师:看来风是有力量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风力的科学概念。 生:齐读读风力的科学概念…… 2.问题与假设 师:请大家观察这几幅图,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物体的状态判断风力大小呢?能,让我请几个同学来试一试,你试一试你要判断哪幅图。 生:说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第三方副图上的观点产生的争议,有的认为是11级,有的认为 小于10级,还有的认为小于5级。 师:看来通过图片观察物体判断风力大小,同学们有很多的争议,是不是?比如第一位同学说是11级,第二位同学说小于十级,第三位同学说小于五级,那么有没有一个标准来帮我们我们判断呢…… 【设计意图】 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前概念,通过视觉对比(柳枝状态差异)建立“物体形变程度→风力强弱”的直观关联,为科学概念学习提供感性基础。 【设计意图】 暴露学生判断标准模糊的认知冲突(同一现象有11级/<10级/<5级等分歧),引发对统一量化工具的需求,为引入风力等级表做铺垫。 【教学建议】 可增加动态视频(如旗帜飘动程度对比)强化感知。 【教学分析】 学生能准确关联现象与风力(如柳枝扬起程度),说明具备观察归纳能力,但认知仍停留在经验层面,需通过科学概念提升精确性。 【教学建议】 记录争议观点并标注重合区域(如“举伞困难”)。 【教学分析】 争议表明学生依赖主观经验且缺乏标准参照,但能主动调用生活观察(如伞的受力),说明已具备问题意识,需工具辅助实现科学量化。
二、探究与结论(30分钟) 活动一:学习借助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 ①认识风力等级表 师:有一位科学家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通过观察物体的状态来判断风力大小,他就做了一个风力等级对照表。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有了这个表之后,当我们我们看到相应的景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怎么样大致的来判断风力大小是不是这样的。好了,我们回到刚才那个举伞有困难的是几级? 生:六级。 师:我们回到刚才那个举伞有困难的是几级?大概还在六级左右,是不是?你现在是不是就会判断了? 生:是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通过观察户外的物体来估测风力的大小,有没有更准确的办法来测量风力? 活动二:使用风力计测量风力大小 ①认识风力计结构 生:有,用检测仪。 师:很好,请坐来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检测仪,想不想看一下? 生:想。 师:(出示风力计图片,并展示实物)这个叫做风力计,也叫风速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上面有三个黑色的小杯子,它可以旋转,它的显示屏就会显示它测量到的风力大小,是几级风就可以显示出来。那么该怎么使用呢?我想先请大家试用一下。 生:领取风力计。 ②学习风力计使用方法 师:(展示风力计使用说明)请大家仔细阅读使用方法。 生:阅读使用方法。 师:看懂了吗?好,现在老师演再演示一遍。第一次先按最右边这个键,这上面就会显示数值,但是最左边的是字母A看到了吧?字母A然后我们按一下C它就会显示的是风级大小。然后我们把它这样举起来,然后等这个风去吹动这个风杯,它上面显示几级,那你就把它记录下来,就是几级风,明白了吗? ③试用风力计 师:一会儿我们小组可以用嘴巴吹一吹,看看几级风好不好?好,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测试时间开始。 生:按照老师方法进行试用。 ④户外实际测量风力大小 师:刚才大家都测试了一下,你们的风力机可以使用吗?可以正常使用。那接下来我们要到三个地点去测风力:首先是五楼玻璃长廊,然后到校门口,最后到田径场。每个小组有一张记录单,把你测量到的风力和时间写记录单上。 生:到室外测量风力。 师:注意测量的时候不要用嘴吹,不要干扰它,启动之后就立即测量。 活动三:交流研讨 ①学生汇报观测数据 师:在开始交流之前,我特别要提醒所有的同学,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办? 生:安静,认真倾听。 师:请各组汇报风力等级,师板书记录。 生:汇报测量情况。 ②总结观测发现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风力测量的记录表,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不同地点我们测量的风怎么样? 生:不一样,高出的风力更大一些。 师:还有吗? 生:不同的时间风力大小也在发生变化。 师:还有没有别的发现呢? 生:我发现不同位置它的风力也不同。 师:很好的发现,来掌声也送给这位同学。同一时间测,你觉得他们测的风力会一样大吗?来谁说? 生:不一样,因为它可能站得越高的话,风力就可能会越大。 师:很好,不同时间,风力大小也可能不一样。很棒。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风力测量的方法,而且也找到了很重要的规律,是不是? 【设计意图】 建立“现象-数据”转化模型,通过等级表将模糊描述(如“树枝摇动”)转化为精确风级(如6级),培养基于证据的科学推理能力。 【设计意图】 从估测进阶到精确测量,通过工具操作理解科技对观测精度的提升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风力随高度/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培养从证据中提炼结论的科学思维,渗透地理知识(地形与风速关系)。 【教学建议】 设计“现象 风级”匹配游戏深化理解。 【教学分析】 学生快速应用等级表解决前期争议(如举伞困难≈6级),说明工具显著提升判断一致性,但户外实景应用能力仍需实践检验。 【教学建议】 增加风杯原理简析(三杯设计降低方向依赖性)。 【教学分析】 试用时“用嘴吹”表明学生探索欲强,但需规范实验意识(排除干扰);户外分组测量成功,说明能迁移工具使用技能,但数据记录规范性待强化。 【教学分析】 引导用数据佐证观点。 【教学分析】 学生自主发现高度与风力的关联,体现数据分析能力。
三、阅读与新知(5分钟) 师:最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的拓展任务,请看大屏幕。(播放简易风力计制作方法) 生:观看制作视频。 师:这个自制的简易风力计,同学们也可以用它来测量,测量一下风力的大小。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动手做一做。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设计意图】 将课堂技能延伸至真实问题解决,通过制作简易风力计(如风杯+转速传感器)深化对测量原理的理解,培养工程思维。 【教学分析】 课后任务激发创造热情,但需明确安全规范(如禁用锋利材料);自制仪器过程将反哺对“标准化测量重要性”的认知。
四、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测量风力”为核心,通过“情境引入—问题假设—探究实践—迁移应用”的递进式设计,基本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探究的转化。成功之处在于:利用视觉对比(如柳枝状态)有效激活学生前概念,并通过判断争议自然引出了对科学量化工具的需求;风力等级表的学习迅速提升了估测的规范性,而风力计的实际操作则强化了技术工具应用能力和实证意识,学生能在户外测量中发现“高度/时间与风力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数据分析素养的初步形成。但也存在需改进的方面:一是认知冲突环节(如风力等级争议)未充分展开讨论,错失了深化批判性思维的契机;二是户外测量前对工具原理(如风杯设计)和误差控制(如身体遮挡)强调不足,导致部分小组试用时用嘴吹风干扰数据;三是迁移环节的简易风力计制作缺乏课堂引导,可能降低课后实践完成率。未来教学应优化三点:在争议环节增设“证据辩论”活动,强化科学论证能力;将风力计结构原理融入操作指导,并明确实验规范;为拓展任务提供分层任务单,关联风力发电等现实应用,深化工程思维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