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气象观测》 1.云量与降水量 教学设计单元 《气象观测》 课题 1.云量与降水量 课时 1设计 学校 电话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0.1天气与气候内容要求 10.1中(2)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26.使用仪器测量降雨量等气象数据。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认能说出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 探究实践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教学 重点 了解云量概念,根据天空云量图片判断天气;了解降雨量概念,人雨量器;教学 难点 模拟降雨,测量降雨量;教学 准备 教师:模拟降雨装置、水槽、纸巾等。学生:自制雨量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情境(5分钟) 1.情境引入 师:(出示两幅图片判断天气,一张阴天,一天下雨)同学们,请根据图片判断天气。 生:第一个图是阴天,多云...第二幅图是下雨。 师:第一幅图到底是多云还是阴天,你如何判断? 生:云很多,所以是阴天... 师:所以天气可以根据云的多少来判断,云的多少就是云量。那下雨天你怎么判断下了多少雨呢? 生:雨滴大小,声音、水波纹... 师:这是生活中的办法,今天我们来了解气象站是如何测量云量和测量降雨量的。 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天气,引出判断依据的两个因素:云量和降雨量。 建议:从生活实际出发 2.问题与猜想 ①提出问题(科学探究课) 1.云量如何判断?2.降雨量如何测量?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与联系生活: 从学生日常最直观的天气感受入手,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主题上,并让他们意识到天气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探究与结论(30分钟) 第一部分:了解云量概念,学习用云占天空比例的方法描述天气 老师:“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的?”(引导学生说出看天空、看温度、看是否下雨等) 聚焦云: 老师:“对,看天空很重要。天空中的云对我们判断天气非常有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用云来描述天气。” 展示图片: 展示晴天、多云、阴天三种不同云量的天空图片,提问:“这三张图片,天空的云有什么不同?” 讲解云量概念 解释云量: 老师:“我们通常用‘云量’来描述天空中云的多少。云量就是指云占整个天空面积的大小。” 学习描述方法: 老师:“我们可以用云占天空的比例来描述云量。比如:” “如果天空晴朗,几乎没有云,我们说云量是‘无云’或‘很少’。”(配合图片) “如果天空中大约有一半被云覆盖,我们说云量是‘多云’。”(配合图片) “如果天空大部分被云覆盖,甚至看不到太阳,我们说云量是‘阴天’或‘云量很多’。”(配合图片) 互动练习: 老师指向窗外或展示另一张云图,提问:“现在窗外的云量大概是多少?用我们刚学的方法描述一下。” 鼓励学生尝试描述。 用云量描述天气 小组观察与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窗外或指定图片,讨论并确定当前的云量,然后用“无云”、“很少”、“多云”、“阴天”等词语进行描述。 分享与交流: 请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描述。老师进行点评和纠正。 总结: 老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现在能像小气象员一样,用云量来描述天气了吗?记住,观察云占天空的比例是关键。” 第二部分:了解降雨量概念,模拟降雨,测量降雨量 (一) 了解降雨量概念,了解测量工具 引入降雨量: 老师:“云多了有时候会下雨。下多少雨,我们怎么衡量呢?这就需要了解‘降雨量’。” 解释降雨量: 老师:“降雨量是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积累起来的深度,通常用毫米(mm)作单位。比如,说今天降雨量是10毫米,就表示雨水积起来有1厘米深。”(可以用尺子比划1厘米的深度) 介绍测量工具: 老师:“我们怎么知道下了多少雨呢?需要用专门的工具来测量,这个工具叫做‘雨量器’。”(展示雨量器的图片或实物,如果没有实物,可以用透明塑料杯+尺子替代解释原理)“雨量器就像一个量杯,可以收集雨水,然后我们量一下雨水的深度,就知道降雨量了。” (二) 实施探究:模拟降雨,测量降雨量 分组与准备: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领取一个透明塑料杯、一个喷雾瓶(或滴管)、一把尺子、记录纸。 明确任务: 老师:“现在,每个小组要模拟一次‘下雨’,然后测量‘降雨量’。注意,要尽量让‘雨水’均匀地落在杯口。” 模拟降雨: 学生用喷雾瓶(或滴管)向塑料杯中“降雨”。老师可以规定统一的“降雨”时间或“雨量”(如:喷5下或滴20滴),保持一定的公平性。 测量降雨量: 等杯中“雨水”停止晃动后,将尺子垂直放入杯中,或者如果杯子有刻度直接读数。 记录下“雨水”的高度(深度),这就是模拟的“降雨量”(单位可以是毫米,如果尺子是厘米,则乘以10)。 (三) 记录数据 填写表格: 每个小组将测量的“降雨量”数据记录在预先准备好的表格中。表格可以包含“小组名称”、“模拟降雨方式”、“测量结果(毫米)”等栏目。 (四) 汇报结果 小组汇报: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模拟降雨方式和测量到的“降雨量”。 交流讨论: 老师:“各小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可能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喷洒方式、力度、杯子大小等可能的影响因素) 老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测量降雨量需要用什么工具,怎么测量。” 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用云量来描述天气,还通过动手实验了解了降雨量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测量它。天气的变化很有趣,希望大家以后能多观察,做生活中的‘小气象学家’!” 【设计意图】 自然过渡: 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判断天气的方式,自然地将话题聚焦到“云”这一关键要素上,为后续学习云量概念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 巩固与内化: 在理解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练习(看窗外或图片),让学生尝试运用刚学到的“云占天空比例”的方法来描述当前的或图片中的云量。 【设计意图】 引入新概念: 在云量之后,自然地引出另一个重要的天气指标——降雨量,并解释其定义(降水的深度)。 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模拟降雨”这一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探究热情。 体验过程: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降雨”和“测量”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享与交流: 提供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比较与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差异的原因,初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 ①了解暴雨预警信号等级,及防范措施; ②绘制降水量季节分布图,以及降水分布给当地农业、生活等带来了哪些影响?四、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