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溶解》 2.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教学设计单元 《溶解》 课题 2.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课时 1设计 学校 电话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 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内容要求 2.2低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科学思维 能依据一定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作出判断,并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态度责任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描述糖、沙、油、维生素B2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学难点 能依据一定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作出判断,并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白糖、食用油、沙子、维生素B2、水、透明杯子、搅拌棒、小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与猜想(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了,谁能说说,盐溶解到水里的过程 生:盐放进水里后,颗粒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全部消失。 师:盐消失不见了吗 去了哪里 生:溶解在水里了。 师:对,盐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均匀分布在水里了,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溶解。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吗 生: …… 师:老师这里有白糖、食用油、沙子、维生素B2,你们认为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很难溶解在水里呢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 由复习导入,既帮助学生巩固“溶解”的科学概念,又暗示学生关注溶解的关键信息:物质颗粒在水中慢慢变小直至看不见。 学生可能会提到各种生活中常见物质,比如:面粉、肥皂等,由于这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较为复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同时做好引导,本节课只探究教师提供的四种物质。二、探究与结论(25~30分钟) 师: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我们还是一起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想想看,这个实验怎么做?要注意些什么? 生1:把老师提供的那些东西都放到水里,看会不会像盐一样消失不见。 生2:放入水中要先观察一会再搅拌。 生3:油和食盐不一样,它不是一粒粒的。 师:那我们要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它能溶解到水里了呢? 生4:油和水完全混合在一起,像盐和水一样肉眼分不清哪是盐哪是水了。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老师还要提个要求,大家要像科学家一样,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记录表有哪些内容。(出示实验记录表)注意每观察一种物质要及时记录好观察到的现象,然后再去观察另外一种物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音乐提醒停止实验)小组先互相交流一下实验记录表,说说自己的结论和理由。 (学生分组交流) 师:小组的意见都统一吗?说说看,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 生1:我们小组的讨论意见一致,白糖和盐一样,放进水里,慢慢变少,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它肯定是能溶解的。沙子就一直都在水里没有变化,它就不能溶解。食用油一直飘在水面上,应该也是不能溶解的。维生素B2是看不到颗粒了,但是水的颜色变黄了,我们不太确定这是不是溶解。 生2:维生素B2原来就是像药片一样的一小片,黄色的。进入到水中我们也看到这一小片慢慢变小,有黄色的东西不断分散到水里,搅拌后药片就完全看不见了,整杯水的颜色也变黄了。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水的颜色虽然变了,但已经找不到像原来那样的小药片了,哪怕像敲碎了的一小块都看不到。所以应该是溶解在水里了。 生3:沙子都沉到水底了,颗粒大小也没什么变化。 师: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沙子不能溶解,白糖和维生素B2都可以溶解。 师:我们来玩个课堂小游戏,这里有两个不同的篮子,一个装能溶解的物质,一个装不能溶解的物质,你能把这几种物质分别放进相应的篮子里吗? (学生体验希沃白板课堂小游戏,对物质进行分类) 师:祝贺同学们都放对了。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知道了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到水里的。 生2:我知道食盐、味精、白糖、红糖能够溶解在水里;沙子、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 生3:我知道物质溶解时颗粒或液滴在水里慢慢变小、变少,直到完全看不见。 生4:我还知道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改变水的颜色,有的就不会。 生5:我知道不能在水里溶解的物质有的是沉在水底,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总结。课本中对我们的实验也给出了一个结论,我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读。 (学生朗读结论。)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明晰实验操作方法,再次回顾明确溶解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描述实验过程中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不仅能描述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能概括总结出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时出现的共同特征,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溶解”概念有积极的意义。 实验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对比观察物质放入水中前后的变化,为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提供方向指导。 提供实验用的沙子要先经过清洗,以免有其他物质使水变混浊,让学生误以为沙子有部分物质能在水中溶解。 提醒学生:实验中,未经教师允许,不得品尝、食用任何物质。 提醒学生搅拌的正确规范操作方法。 探究后的表达交流,教师要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再全班汇报,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交流效率。 提醒学生别人讲的时候自己要认真听,自己讲的时候要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想法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观点的科学态度。三、反思与评价(4分钟) 师:想想看,不同物质溶解在水中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生1:物质的颗粒都会消失不见。 生2:都会和水完全混合在一起,看不到它原来的样子了。 生3:有的水会变颜色,有的水不会变颜色。 师:你说的对,不过我们现在是找共同的特征。 生4:这些东西都还在水里,只是我们看不到了。 生5:水的味道会发生变化。 师:这取决于被溶解的物质是否有味道,如果有,它的味道也会分散到水中。不过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老师的许可,同学们都不可以自己品尝。 通过几道判断题,帮助学生寻找物质溶解在水中的共同特征,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理解“溶解”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准确依据“溶解”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下一课探究“茶叶能溶解吗”打基础。 可以采取一些抢答等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四、阅读与新知(3分钟) 师:除了我们做实验的这些物质,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生:洗衣服时用的洗衣液溶解到水里了,输液时把药溶解到一起,煮菜时盐溶解到菜里了…… 师:还有很多很多的溶解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你们知道吗 氧气也能溶解到水里呢!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13页的阅读材料吧。 生:原来氧气也能溶解到水里啊!怪不得水里生活着那么多的小动物呢! 师:我们平时喝的一些饮料也包含了溶解的科学原理呢。回家可以试试用白糖、酸梅粉、蜂蜜、薄荷糖等材料调制一杯可口的饮料吧。 本课探究与结论环节对固体、液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都有所探究。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探究气体的溶解难度较大,因此安排了科学阅读《水里有氧气吗》弥补这一缺陷。动物的生存都需要氧气,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呼吸的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准备一些学生可能提到的其他物质溶解现象的阅读材料。如面粉、肥皂等的溶解材料,或是建议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继续探究。五、板书 设计 2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能溶解 很难溶解六、实验记录表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实验记录表物质颗粒或液滴是否消失水的颜色有无变化其他现象白糖食用油沙子维生素B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